九台四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选择题
1. 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爱琴海地区等,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上述区域
A. 大河平原以及气候湿润 B. 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差异
C. 港湾众多以及河谷密布 D. 大河高山阻隔文明交流
2.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A. 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 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 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 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3. 公元前后,“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把自己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这里的“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A. 波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4. “这一制度是当时西欧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中最为典型的结成方式,其结成以保护与被保护为前提,两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这一制度”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 打击了宗教势力 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5. 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
A. 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 B. 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C. 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 初步具有“契约”思想
6.《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是在中国流传甚广的两个民间故事,是研究某一国家的珍贵资料。这个国家是
A. 奥斯曼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7.“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A.《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研究》 B.《亚历山大远征记》
C.《探寻古罗马文明》 D.《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8.《大国法则》指出:在新旧世界大交替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他是一个既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这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站在美洲立场,对哥伦布以负面评价为主
B. 站在欧洲立场,对哥伦布以正面评价为主
C. 站在全球视角,打破孤立建立全球性联系
D. 站在殖民立场,使欧洲建立大量殖民帝国
9.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 助力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开始
C.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 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10. 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A. 工业革命持续开展 B. 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11.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12.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使亚非拉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进一步证明地圆学说正确性 D. 经济交流逐步取代了战争
13.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下面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 彼特拉克一一以“人学”对抗“神学” B. 康德——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 卢梭——倡导“人民主权”学说 D. 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
14. 关于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否定信仰天主教和上帝 B. 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C. 宣扬教皇教会至高无上 D. 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15. 学者易中天说:“正是这个设计,创造了一种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地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从而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6. 英国和美国的代议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下列对其表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 美国的代议制优于英国代议制
C. 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民选的,而英国的政府首脑是世袭的
D. 美国贯彻“分权制衡”原则,而英国不是
17. 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英法美)“寥若星辰”,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俄德意日美)却“灿若群星”。据此推断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早期殖民扩张活动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8. 有学者认为:越来越多的先进工业企业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科学盈利在工业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说明
A. 科技创新推动了工业发展 B. 科学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 D. 技术革新催生了垄断组织
19. 《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着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意在说明
A. 暴力斗争是革命唯一途径 B. 马克思主义由此诞生
C. 阶级斗争促进社会变革 D.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存在弊端
20. “一部历史变化的产物,一部新世界观历程的产物,一部工人实践呼唤的产物,是创始人在遭遇社会物质利益难题后,在借鉴与批判资本主义理论家论证时代课题的理论素材基础上,为解决自身理论困惑……应委托而起草的纲领性文件。”该“纲领性文件”
A. 最早提出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 B.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 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D.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因此史学家在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玉米)的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其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却大部分运往欧洲销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了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因此流向了世界各地,如马铃薯、西红柿、番茄、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程度。仅1545至1560年,经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了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四 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课中,教材的编写者们使用了以下的几个标题:①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大规模进行。②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③早期殖民扩张开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背景。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并且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大量白银的涌入,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4)从材料4中,任选一个标题,并结合教材内容,用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两部法案成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成为英国内阁制的滥觞,使司法权最终从行政权分离出来。这样,英国确立了国会至上的原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手中只剩下了纯粹的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地转交给日益完备的内阁。可见,光荣革命以后的英国君主制已经获得了崭新的阶级内容。
——赵士国等《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异议》
材料二 英国就人口来说,与亚洲巨人相比是渺小的。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它使煤矿工人挖得更深。随之,蒸汽泵促使人们思考蒸汽推动技术的更广泛运用。而且英国在开发大西洋方面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英国牢牢的控制住大西洋两岸的殖民地经济,贸易养肥了英国船主和商人。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剩余的农产品喂饱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西印度群岛的某些利润用于英国农业改良或投资与道路运翰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基石”的两部法案,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权结构上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概况概括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帝国崛起的原因。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0月11日,圣萨尔瓦多岛为了伟大的友谊……我给了他们一些红帽子、玻璃珠子……他们……给我们带来了鹦鹉、棉线团、投枪……他们不知武器为何物,我把剑给他们看时,由于无知,他们用手握刃而伤了自己。他们不知道铁。
10月14日,圣萨尔瓦多岛我沿着岛屿探查岛情……以便能向陛下提供一份完整的报告,并确定在哪里修筑炮台……尽管这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因为当地人不谙军事……只要派遣50个人来就可以征服他们所有人。
10月16日,费尔南迪纳岛我以陛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费尔南迪纳”岛……我并没有在这儿辨认出任何已知的宗教,但我相信,凭他们的聪慧天资,很快就能皈依基督教。
10月22日,伊莎贝拉岛他们相信,我们从天上来,他们用他们所有的东西来换我们的任何破烂。我想如果他们有黄金和香料的话,也会这么做。
12月11日,伊斯帕尼奥拉岛加尼巴尔人就是大可汗(一位中国以前统治者的称呼)的子民,他们必定就在附近。
12月18日,西班牙岛当地国王给了我两片打制得很薄的金片,看来,当地黄金并不多,尽管离产金之地很近。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近代早期西方海外探索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
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爱琴海地区等,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可得出,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不同,主要是地理和历史条件的不同,B项正确;A项是共同原因,不是多元特征的原因,排除A项;C项是海洋文明的原因,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有一定的缺陷,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无用,这无法确保司法的正义,故选C;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是从公民中选出来的,这就代表了民意对司法审判的参与,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缺陷,而非其完善,排除B;材料没有显示法律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2世纪时中国处于汉朝时期。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一个人从属于另一个人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在社会中无处不在,其中,封君封臣制是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中最为典型的结成方式,也是制度化的形式。封君封臣制同时也是西欧封建社会最重要和最具特点的制度之一,它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与关键,影响和造就了当时西欧社会许多最基本的制度与现象。其中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正确;封君封臣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A排除;材料无关打击宗教势力,C排除;封君封臣制度的纽带是土地,D排除。故选B。
5.【答案】D
【解析】材料未涉及《查士丁尼法典》的法律体系的介绍,故A项错误;材料未明确马主人奴隶主的身份,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查士丁尼法典》重证据方面的史料,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意思为当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即租马人应该照顾好马,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632---1258年)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两个故事均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是(1299---1922年)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国,与材料无关,A错误;亚历山大帝国是(前336---前323年)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对马其顿王国的称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与材料无关,B错误;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与材料无关,C错误。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等地区均位于美洲,因此D项正确;ABC项均与美洲地区无关,排除。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可知,材料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这是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评价的,故选B;站在美洲立场,应该从哥伦布到达美洲,进行殖民掠夺,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进行评价,A不符合题意,排除;站在全球视角,应该从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世界各大洲的联系进行评价,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使欧洲建立大量殖民帝国”,排除D。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疾病传入美洲,造成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故选A项,排除D项;疾病的传入是在殖民扩张以后,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分布,排除C项。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根据“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可得出,随着新航路的开开辟,全球联系的加强,促进了甘蔗及蔗糖在全球的传播,D项正确;16世纪没有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贫富差距的变化,排除B项;C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引起价格革命。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欧洲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所谓“价格革命”指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据此本题中西班牙正由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国内金银大量涌入,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故C正确。
12.【答案】B
【解析】“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意味着当时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得出亚非拉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地圆学说无关,排除C项;D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权分立”学说不是康德提出的,而是孟德斯鸠提出的,题目要求选择搭配错误的一项,所以B正确;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选项内容正确,但题目要求选择搭配错误的一项,所以A不符合题意;卢梭倡导“人民主权”学说,选项内容正确,但题目要求选择搭配错误的一项,所以C不符合题意;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选项内容正确,但题目要求选择搭配错误的一项,所以D不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通过宗教改革,人们可以不借助教会和教士就可以和上帝沟通,这样就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B项正确;宗教改革主要否定教会的权威,而非豆丁信仰上帝,排除AC项;材料没有说明王权高于教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稚嫩的国家”,成为“超级大国”,这个设计“在二百年前...创造出来”,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而精巧的“设计”应是美国1787年宪法,它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C项正确;ABD项都与“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不符,故排除。
16.【答案】A
【解析】美英两国的政体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异,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都是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故选A,排除B;英国的政府首脑是首相,也是选举产生的,排除C;英国的政体中贯彻的也是分权制衡,排除D。故选A。
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是17、18世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很少,19世纪中后期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增多,得到扩展。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是15—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两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越来越多的先进工业企业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科学盈利在工业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得出,材料强调科技创新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管理,排除B项;材料强调科技对工业的影响,与世界格局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垄断,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进行着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可得出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故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弊端,排除D。
20.【解析】据材料“一部历史变化的产物,一部新世界观历程的产物,一部工人实践呼唤的产物,是创始人在遭遇社会物质利益难题后,在借鉴与批判资本主义理论家论证时代课题的理论素材基础上,为解决自身理论困惑……应委托而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借鉴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应工人运动的需要(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的委托)而诞生了。故《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正确;A是空想社会主义,A错误;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是十月革命,C错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巴黎公社,D错误.
非选择题
21.【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体。早期殖民扩张。大规模的移民(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玉米种植的适应性强与其世界性流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任意两点);价值:①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②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③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④成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⑤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任意两点);
(2)变化:商品的种类、流通量、规模大为增强。商品的全球流通加快。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物种交换与植物大交流(任意两点给);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②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日益连成一体。④人口迁移与流动加快。⑤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⑥西欧逐渐崛起,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任意三点);
(3)影响:①黄金热的癫狂状态,反映了上升时期西欧人的一种价值追求。②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奴隶贸易,使财富转化为资本,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从传统迈入近代,西欧开始崛起。⑤欧洲发生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旧制度逐渐解体、新制度日益发展起来,社会转型和近代化(任意三点);
(4)标题:②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
阐述:①三大贸易圈齐头并进,相继形成。②欧洲非洲美洲之间形成三角贸易。③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贸易网络。④出现了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⑤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任意三点);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体;早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的移民(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种植的适应性强与其世界性流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价值:根据材料“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根据材料“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及所学知识可知,成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2)变化:根据材料“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却大部分运往欧洲销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了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因此流向了世界各地,如马铃薯、西红柿、番茄、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及所学知识,可从商品的种类、流通量、规模大为增强。商品的全球流通加快。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物种交换与植物大交流等方面概括。原因: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处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日益连成一体;人口迁移与流动加快;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西欧逐渐崛起,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等方面分析原因。
(3)影响:根据材料“仅1545至1560年,经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了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及所学知识,可从黄金热的癫狂状态,反映了上升时期西欧人的一种价值追求;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奴隶贸易,使财富转化为资本,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传统迈入近代,西欧开始崛起;欧洲发生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使得旧制度逐渐解体、新制度日益发展起来,社会转型和近代化等方面分析。
(4)根据题意要求,从材料4中,任选一个标题,并结合教材内容,用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如选择标题:②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运用世界市场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可知①三大贸易圈齐头并进,相继形成。②欧洲非洲美洲之间形成三角贸易。③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贸易网络。④出现了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⑤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等等。
22.【答案】(1)法案:《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
特点: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评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丰富的煤炭资源;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应用及推广;殖民地提供广阔的市场;贸易和殖民掠夺。(以上答案任答4点)
【解析】(1)法案:根据材料“ 这两部法案成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成为英国内阁制的滥觞,使司法权最终从行政权分离出来。这样,英国确立了国会至上的原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手中只剩下了纯粹的行政权”及所学知识可知,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基石”的两部法案是《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特点:根据材料“使司法权最终从行政权分离出来。这样,英国确立了国会至上的原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手中只剩下了纯粹的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地转交给日益完备的内阁”及所学知识可知,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可知,人口的迅速增长;根据材料“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可知,丰富的煤炭资源;根据材料“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它使煤矿工人挖得更深。随之,蒸汽泵促使人们思考蒸汽推动技术的更广泛运用”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应用及推广;根据材料“而且英国在开发大西洋方面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英国牢牢的控制住大西洋两岸的殖民地经济,贸易养肥了英国船主和商人。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剩余的农产品喂饱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西印度群岛的某些利润用于英国农业改良或投资与道路运翰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可知,殖民地提供广阔的市场;贸易和殖民掠夺。
23.【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哥伦布作为海外探索的亲历者,其航海日记是研究近代西方海外探索的一手史料,但受其立场和时代所限,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材料内容 红帽子、玻璃珠子、鹦鹉、投枪、黄金、香料。他们不知道铁,认为我们从天上来 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以来商品交换及西方列强在海外探索中的优越心态 航海日记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近代西方探索新航路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的史实
修筑炮台、奴役、用陛下的名字命名、皈依基督教、黄金、香料 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目的
黄金、香料、大可汗、非常接近产地,数量丰富 可用于研究哥伦布海外探索的预期航向和实际位置
【解析】史料价值:通过阅读材料,特别是材料来源即“ 材料选自《哥伦布航海日记》”可知,这一文献为一手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史料价值,可以肯定其为哥伦布海外探索的亲身经者,因以日记呈现,是研究近代西方海外探索的一手史料,同时指出受具有立场和时代的限制,存在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在整体分析这一史观的性质和价值后,再将材料中呈现的有效词语分类、分层、分析,对应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具体的史料价值;如通过“ 红帽子、玻璃珠子”“鹦鹉”“投枪”“黄金、香料”“他们不知道铁”“(相信)我们从天上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字眼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商品交换及西方列强在海外探索中的优越心态,其价值在于航海日记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近代西方探索新航路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的史实;通过日记中记载的“修筑炮台”“奴役”“用陛下的名字命名”“皈依基督教”“黄金、香料”等一类词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根据日记中提到的“黄金、香料”“大可汗”“非常接近产地”“数量丰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史料的价值在于,可用于研究哥伦布海外探索的预期航向和实际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