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C2.B3.A4.C5.A6.D7.B8.A9.B10.B11.A12.C13.A14.B15.B16.D
17.A18.C19.D20.D21.C22.D23.A24.C
25.(1)特点:规模较大:神权色彩浓厚:技术较为先进:凸显法治特色。(2分,答出两点即可)
当代价值:促进学术研究:辅助历史教育:激扬家国情怀。(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统治者高度重视:科学合理的规划:众多能工巧匠的参与;强大的国力支持。(4分,答出两点
即可)
意义:彰显了阿拉伯帝国的国力:促进了阿拉伯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文明的交
往。(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6.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从各文明之间偶然的、少量的、贵族的贸易,逐渐变成全球性、经常性,大
众性的贸易,这种变化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如同世界市场被“突然扩大”一样。这一转变首先对欧洲经济
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市场上商品种类增多,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在欧洲出现,传统的贸易中心发生转
移,美洲金银的大量涌入导致欧洲封建势力因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走向瓦解;商业资本主义势力在西欧的兴
起,促使西欧诸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
义社会的整体转型。(8分)
总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使资本主义文明率先在欧洲崛起,西方优势地位的确立
和全球性、经常性的商贸交流局面的形成,推动整个人类历史向资本主义时代迈进。(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27.(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培养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人文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古希腊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发展:把技术教育与培养完善的公民联系在一起:设立实用技术推广机构。(2分)
意义:适应了法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技术教育的固有偏见:丰富了法国教
育的内涵,为技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为近现代其他国家的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6分,答
出三点即可)
28.(1)原则:无产阶级专政: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人人平等;教育世俗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否定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建立了新型的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国
家巩固和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6分,答出三点即可)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新乡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五单元。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为某一区域古代文明文字演化例解。该区域最可能是
-
A.恒河流域 B.小亚细亚半岛
C.两河流域 D.尼罗河中下游
2.公元前487年,雅典改革了执政官的选举方式,将执政官由公民直接选举改为由享有选举资格的成员从抽签中选出。七年之后,雅典废除了一切关于行政官职任选的财产限制,不久,贵族会议的权力也被剥夺。对这一进程解读最准确的是,古代雅典
A.贫富悬殊不断拉大 B.民主政治渐进发展
C.成为希腊人的学校 D.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3.亚历山大东征开创了一个东南欧、北非、西亚文明的一体化时期。为了推动并巩固帝国的“一体化”建设,亚历山大
A.在帝国各处兴建希腊化新城
B.自称波斯国王的正统继承者
C.鼓励希腊人和巴比伦人通婚
D.向所有帝国臣民征收什一税
4.史载,古代罗马历时数百年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其中硬面公路长度达8万公里;相传有君主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重视改善自然环境 B.商业贸易较为繁荣
C.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D.政治统治较为残暴
5.下表所示分别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典籍中对某一史事的相关记载,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
史料 出处
(中国人)织成锦绣之绮,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由大地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大秦,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 《魏略·西戎传》
A.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 B.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存在直接交流
C.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 D.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
6.封建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推崇方正规则的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或政务活动场所居中,商业活动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一般以教堂或市民广场为中心,城市轮廓相对自由,商人在市政事务上有较大的发言权。这折射出封建时代的中国和西欧
A.主导产业的不同 B.统治阶级的差异
C.审美观念的抵牾 D.政治制度的区别
7.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运动,维持了日本社会环境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段文字呈现了“大化改新”的
A.历史背景和历史现象 B.历史现象和历史意义
C.历史意义和历史现象 D.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8.阿克苏姆王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石碑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加工粗糙的巨大石块,散布在一片土地上;另一种是石碑四面都很平滑,顶部呈圆形,碑身有装饰性的雕刻。相传,这些巨石用于显示当时统治者的威严,同时也包含着敬宗祭祖的祈愿。据此可推知,阿克苏姆王国
A.统治者地位较为显赫 B.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字
C.建筑及旅游业较兴盛 D.影响津巴布韦的文明
9.墨西哥共和国的国徽上包含着鹰啄食蛇的图案,这一图案来自阿兹特克人的传说:12~13世纪时,阿兹特克人开始大规模西迁,直到发现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来自战神的启示)。由此可知,古代阿兹特克人
A.完全服从于神权的支配 B.具有较独特的文化认同
C.最早统一了墨西哥地区 D.主要传统风俗延续至今
10.14至15世纪,西欧的商业资本通过国际贸易活跃起来。它不仅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行会手工业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同时也使得商人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得以雇佣大批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和逃亡农奴,促使行会手工业完成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材料所描述的历史进程可用于说明
A.文艺复兴的地域差异性 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大工业生产的内在动力 D.早期殖民扩张的两面性
11.传统观点认为: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是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近年来亦有学者提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促进了16世纪旧商路贸易的复兴,并认为“土耳其人阻断了商路”这一说法是夸大了的,甚至包含着敌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B.史学研究不可能还原真相
C.年代越靠后的结论越准确 D.传统观点最符合唯物史观
12.1697年,在英国出版的日志《新环球航行》中,一句“这里(后经确认为澳大利亚的丹皮尔半岛)既不是亚洲也不是菲律宾群岛的一部分”引起了英国海军部的注意。海军部找到这位“一贫如洗”的作者,并委托他重新到新荷兰(澳大利亚)勘查。这表明当时
A.澳大利亚成为殖民争夺焦点 B.荷兰的殖民霸权正遭遇挑战
C.英国政府较为关注航海探险 D.欧亚远洋贸易利润空间较小
13.16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先后从东南亚低价买入胡椒、苏木等物品,到中国高价卖出后换取丝、茶再贩运到美洲大陆。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 B.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直接导致美洲物种的扩散 D.制约了工业资本原始积累
14.整个16世纪,在日本经商的欧洲人仅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1600年,荷兰探险船首次到达日本,9年后,荷兰商船正式驶入日本。1613年,第一艘英国船来到日本,并取得了德川幕府的贸易朱印状。1623年,英国商馆被迫关闭。不久,日本效仿中国实行闭关政策。16~17世纪日欧贸易的曲折历程折射出
A.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B.殖民国家的早期争夺
C.东亚国家地位的降低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5.路德认为,教会和政府同为上帝所设立,“上帝用教会作他慈爱的工具,用政府作他忿怒的工具”;教会职责是管理信仰和道德,教人谦卑、忍耐、有爱心;此外,教会不应干涉政府。政府则以执行法律,保护生命财产为职责,无权过问信仰和良心,不能强迫宗教信仰。这一言论
A.表明近代人文精神的兴起 B.有利于世俗王权的发展
C.揭示了德意志的对外扩张 D.说明教廷与政府的对立
16.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有这样一段比喻:“圣父是中心,圣子是环绕中心的星球,而圣灵则是复杂宇宙间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反映了
A.近代科学对教会权威的挑战 B.哥白尼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
C.天主教会对言论自由的控制 D.近代科学萌芽期的时代局限
17.克伦威尔取得马斯顿荒原战役的胜利以后,建议国会军总司令曼彻斯特继续进攻王军。曼彻斯特存心怠职,并称:“假如我们把国王打败了99次,他仍然是国王······可是,只要国王打败我们一次,我们就会统统被绞死。”这反映出当时
A.国王在英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力 B.资产阶级不愿意推翻专制王权
C.议会已成为英国政治权力中心 D.克伦威尔的政治权威遭到挑战
18.1798年12月21日,美国弗吉尼亚州通过的《弗吉尼亚决议案》阐释了著名的“98年原则”,即制定宪法契约的各州有权废止违宪的联邦法令。据此可知,“98年原则”的通过
A.是对1787联邦宪法的挑战和破坏 B.是各州捍卫公民自由权的政治举措
C.有助于限制联邦权力的过度扩张 D.根植于美国长期自治的历史传统
19.1861年俄国“二一九”法令宣布实现农民的人身自由;为保障农民的生计,农民可免费获得一块宅地,且必须从地主那里至少赎买一块份地;由于农民并没有份地的选择权,高价赎买的土地质量往往不如以前给地主耕作的土地。这些内容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期间
A.农民对改革措施的认同 B.沙皇专制制度的两面性
C.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渗透 D.地主对农民的巧取豪夺
20.在美国独立前夕,一位北美的知识分子这样写道:“各殖民地从英格兰获得如下供应:衣物、家具、丝、羊毛、亚麻布制品、铁、绳索和帆、大炮、短小的兵器、弹药、铅、黄铜及钢(成型的或未成型的)。总之,英格兰供应殖民地几乎全部的奢侈品和殖民地无法自给的生活日用品。”这一记载可用于研究
A.殖民地人民对殖民主义的仇视 B.英国对外资本输出的发展历程
C.美洲民族独立势力的联合斗争 D.殖民扩张对英国制造业的影响
21.19世纪初,英国铁路公司运营每英里铁路平均需要雇用18人;到19世纪40年代末,运营每英里铁路平均只需雇用11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机器大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劳动 B.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响较大
C.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 D.人工成本严重制约铁路规模化经营
22.据统计,1840年英国曼彻斯特城市不同区域的自然死亡率分别是:郊区布劳顿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28.6‰,市中心35.2‰;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圈地运动愈演愈烈
C.黑死病的扩散蔓延 D.工业化的盲目推进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工业革命并未随着铁路、跨大西洋汽船和电报通信的出现而结束······持续到19世纪的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据此可知,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
A.密切了科技与生产的联系 B.以交通工具的创新为前提
C.催生了大规模垄断性组织 D.在大西洋的两岸同步推进
24.《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这一主张直接服务于
A.人类自由的彻底实现 B.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C.消灭剥削的理想追求 D.资本主义的逐步改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如今的)巴比伦是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的遗址,于20世纪初被发现。而汉谟拉比时代(约公元前18世纪上半叶)的古巴比伦王国遗址,至今还被埋在18米深的沙漠底下。巴比伦城建筑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人口达30万,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巴比伦王国的仪仗大道是巴比伦王国举行庆典和宗教活动的必经之路,从南至北约二十米宽,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仪仗大道西边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全盛时期的国王)执政时的南宫,占地约5700平方米。南宫宫殿墙壁上还能找到尼布甲尼撒“楔形文字”的印章和文告。
——摘编自石岳文《战云笼罩巴格达》
材料二
公元762年,阿巴斯王朝第二位哈里发曼苏尔接受了一群聂斯脱利派(基督教教派)的修道士推荐的地区-巴格达(意为“天赐”),将其作为其帝国的新都城。此地坐落在底格里斯河畔,又靠近幼发拉底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通商贸易,时人称之为“宇宙的十字路口”。相传,整个巴格达的城市规划工作都由哈里发亲自完成,他用完美的正圆形设计致敬几何学家欧几里得。在严格的监管下,成千上万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法律专家、测量师、木匠、铁匠、挖掘工人和普通的劳工,都从阿拔斯王朝各地聚集过来。公元766年,新都城建设工程宣告竣工。9世纪时,拥有“和平之城”美誉的巴格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中心之一,许多充满开拓精神的科学家、天文学家、诗人、数学家、音乐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和哲学家都聚居在这里。
——摘编自[英]贾斯廷·马罗齐《世界城市设计史上的璀璨瑰宝-巴格达团城的兴与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比伦城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比伦城被发掘的当代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格达城得以建成的原因及意义。(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都对打破封建束缚起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汲取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关注体力劳动与技能训练,并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阐述职业教育。西班牙学者维夫斯充分重视民众及工艺实践的价值,把工艺实践作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阿尔伯蒂从伦理学角度肯定尘世物质生活,尊重劳动与造。在论述人的教育问题上,维夫斯与拉伯雷明确提出技术训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些思想突破了传统学徒制与经院哲学的育人框架,展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早期形态。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17世纪末以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认为,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技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完善的人或完善的公民的重要指标。此后,技术教育在法国兴起,建立各种实用技术研究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等工作被提上日程。J.巴舍利埃尔制订了实用职业技教育术的计划,要求“开办一所技艺的完全学校,在学校中,人们示范讲解机器、使用的材料及其与每一种技艺的关系”。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运动与法国技术教育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技术教育思想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技术教育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列各条为巴黎公社时期布并实施的若干革命措施:
一、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设立执行、军事、公安、司法、财政、粮食、劳动与交换、对外联络、教育、社会服务等十个委员会。
二、废除募兵制和常备兵,代之以人民的武装。
三、废除旧警察和旧法官,建立了人民的公安委员会和司法制度。
四、公社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切重大问题都经过民主讨论;废除资产阶级官僚体制和等级授职制,实行普选制,实现了人民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建立立法和行政统一的国家机关。
五、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把它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成立专门委员会,对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实行监督。
六、“学校与教会分离”,取消一切神学科目和宗教设施。
——摘编自刘明翰、海恩忠主编《世界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公社革命措施所体现的原则。(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进步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