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8 20:5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几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埋没( ) 彷徨( )
zhào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给红色字注音
格 物:
致 知:
彷 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解释词语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观点)
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读课文,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论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3.默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摆事实)。
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5.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引 论
(提出问题)
本 论
(分析问题)
结 论
(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培养实验精神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思路清晰,例证确凿,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创造辉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