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 回 延 安
贺敬之
新课导入
说起延安,你会想到什么?
宝塔山
延安革命纪念馆
窑 洞
白羊肚手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贺敬之的文学常识和“信天游”这
一民歌形式的特点,感知这首诗的内容。
2.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体会比兴
手法的运用,掌握理解诗歌的内容或主题的
方法。
3.体会诗歌浓郁的陕北风情,感受诗人对“母
亲延安”的深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作者简介
贺敬之,出生于1924年,山东枣庄人,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背景材料
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他见到了热情的乡亲,目睹了延安的新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域特色鲜明,民歌气息浓厚。
重点字注音
登时(dēnɡ) 羊羔羔(ɡāo)
糜子(méi) 油馍(mó)
炕(kànɡ) 窑(yáo)
脑畔(pàn) 眼眶(kuànɡ)
重点词语解释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因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
【登时】立刻。
【脑畔上】诗中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一至七节):表达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心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能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第八至十三节):追忆过去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第十四至二十二节):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热烈场面,表达喜悦之情。
第五部分(第二十八至三十三节):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惜别之情。
第四部分(第二十三至二十七节):描述延安新面貌,表达赞美之情。
1.诗歌第一节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诗人阔别延安已久,日日夜夜思念延安。现在诗人重返延安,越是接近,心情就越激动。两个“莫”字表达了诗人重返延安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诗歌开篇展示出诗人心潮翻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深深的爱和眷恋。
问题探究
一“抓”一“贴”,极写感情的深挚和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搂”字,则写尽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情。“唱”“笑”“招”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欢乐的气氛。一个“扑”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2.在第一部分中,诗人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比兴。“树梢树枝树根根”一句以树的梢、枝、根起兴,比喻诗人与延安亲人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一句以羊羔羔吃奶起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羊羔羔”,将延安比喻为“妈”,传达了对母亲延安用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感激之情。后一节诗不仅写出了母亲延安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母亲延安的眷恋、感激之情。
3.“树梢树枝树根根……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节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从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描写了亲人团聚时热烈的场面。
4.“米酒油馍木炭火,……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这两节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亲人团聚时的场面?
5.“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节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比喻。用“千万句话”极言话之多,以“长江大河起浪花”说明亲人之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无穷无尽,展现出诗人与延安亲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6.“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这节诗反复使用“千万”“不够”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反复使用“千万”“不够”两个词,运用夸张,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急于看延安和把延安看个够的心理,表现出延安的变化之大。
7.“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这两节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拟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倍感亲切、印象深刻。
8.“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延河滚滚喊‘前进’。”这三节诗表明延安在中国革命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第二十八节诗表现出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曾是中国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第二十九节诗表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工作、战斗过。第三十节诗表明“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进。
9.诗歌最后一节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夸张、比喻。前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后一句再次把延安比作母亲,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10.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
其一,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带有明显的陕北特色。
其二,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例如,“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其三,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例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团团围定炕上坐”“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体现出陕北地方特色,具有民俗意义。
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描述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在延安的生活,赞美延安的巨大变化,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重回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之情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堂小结
回延安
回延安—激动喜悦
忆延安—战斗生活
看延安—崭新面貌
颂延安—巨大贡献
思念
感恩
热爱
话延安—深厚情谊
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本诗综合运用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回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2.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情性强,有口头传唱的意味,为大家所喜闻乐见。此外,诗歌还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具有山歌的特性,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内容大多反映劳动、爱情生活等。
传统文化
课堂小练
1.给下列加彩的字注音。
窑洞( ) 脑畔( )
油馍( ) 糜子( )
白羊肚手巾( ) 眼眶( )
踏步( ) 翅膀( )
答案:yáo pàn mó méi dǔ kuànɡ tà bǎnɡ
2.用“/”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满 心 话 登 时 说 不 出 来,
一 头 扑 在 亲 人 怀……
(2)米 酒 油 馍 木 炭 火,
团 团 围 定 炕 上 坐。
(3)宝 塔 山 下 留 脚 印,
毛 主 席 登 上 了 天 安 门!
答案:(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3)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3.下列有关《回延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情
性强,有口头传唱的意味,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B.诗歌的抒情线索可以概括为“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诗人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等来间接抒
发感情的,诗中并无感情的直接流露。
C.诗歌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红腰
带”“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诗歌的第九、十节(“树梢树枝树根根……小米饭养活我长
大”)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密不可分、
血肉相连的关系和母亲延安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传达出
了革命儿女对母亲延安的眷恋、感激之情。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