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了解作者观点,懂得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主要观点,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二者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本文的论点。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看黑板上的这条曲线“~~~~”,看到这条曲线,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众说纷纭:我想到了连绵的山峰;我想到了起伏的波浪;我想到了飞舞的龙;我想到了妈妈的头发……
一条简单的曲线,大家竟然想到了这么多答案,大家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提出问题
课文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探究问题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层次是什么?本文的层次也可按照这一结构层次划分,即第一、二段提出问题,最后一段得出结论,中间部分是论证问题。
学生纷纷回忆讲过的议论文一般的论证结构层次并划分本文层次。
2.文章的的第一二段可以看做是下文的引子,文前的四个图形引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接下来文章展开论述,“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的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是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思考一下为什么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请大家举个例子说明。接着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重要性,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正面和反面说明的句子。
学生纷纷列举例子说明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划出正面和反面说明的句子。
3.文章在第四段论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是哪一句?由此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请同学们默读接下来的五、六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学生默读五、六段概括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要素:第一,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第二是发挥创造性的关键,那就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为了证明这个这观点,作者还举了两个例子,请同学们浏览一下七八段,说出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这两个发明都是首先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然后活用知识,进行尝试从而成功的。这两个例子在议论文中叫做事实论据。
学生快速浏览七八段,概括出两个例子:一个是德国的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一个是美国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5.作者接着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区别肯定是存在的,问题是区别在哪里?作者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是哪一句?同学们一起找出来读。不同的意识和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可见自信心对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6.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举例证明你的说法。
学生小组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不仅伟人有创造力,普通人也有创造力。例如:鲁班发明了锯;我爱发明节目里有个人发明了水刀……
伟人也是从一般人开始,逐步成长为伟人的。例如,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时只是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个学徒工……
7.找学生读第十二段。读完后思考: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往往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总结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接着告诉了我们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请大家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四)反思体验
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 ”“ ”,由长方形和圆形,你想到了什么?老师先抛砖引玉:“由长方形,我想到了家里那张陈旧的方桌子;由圆形,我想到了过中秋节时吃的又圆又甜的月饼;由长方形和圆形的结合,我想到了过中秋节时一家人围着桌子赏月吃月饼时其乐融融的情景。”请同学们也展开联想,来写一段话。
学生自由写作后,说自己写的:
由长方形,我想到了学校大大的足球场;由圆,形我想到了圆圆的足球;由长方形和圆形的结合,我想到了我把球射进球门的欢快情景!
由长方形,我想到了数字“1”;由圆,形我想到了数字“0”;由长方形和圆形的结合,我想到了数字“10”!
……
(五)拓展提高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思考“探究·练习”第三题。
四、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论点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论点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 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论点三: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中心论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本教学设计很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穿插进了不少议论文的知识。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而本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开头结尾都通过图形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本节课前后勾连,浑然一体,也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做为一个新老师,我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对于所提倡的“意义要走在知识前面”做的不是很好,对于一片简单的议论文,学生应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所以应该把讲的时间缩短一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留给反思体验这一模块。
2.在举例这一块,有好几个同学列举了身边的例子,很好地结合了课本和生活,如果能充分重视这些例子的话,这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还有就是在反思体验这一模块,对于学生“10”的创意若能及时给予点拨提升,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