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8 16:2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教材分析】
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分别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 教材首先描述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场面,
然后介绍了宋代城内的娱乐兼商业场所一瓦子, 接着介绍了杂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是对传统节日的说明。通过这几方面的描述,我们能对宋元时期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初步了解。其中“瓦子”
和杂剧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宋词和元曲两种艺术形式。这两部分头绪多,教学时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和社会课中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宋元时期优秀的文化遗产,认识到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去体会古代文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做人要德才兼备。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认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元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 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宋元时期娱乐活动与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PPT展示:
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中,有一幕令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朝鲜族姑娘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举起国旗。这本来是十分令人动容的景象,然而部分韩国人的关注点却在别的地方,他们指责中国抄袭韩国服饰文化,大搞文化掠夺,使用了韩服服饰。但其实,朝鲜族的服饰本来就是那个样子,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韩国这个国家,朝鲜族姑娘都会那么穿。“韩服事件”折射出部分韩国人的文化不自信!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学者汤因比
教师提问:能够吸引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宋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2、【播放视频】:《宋代社会生活综述》, 宋代社会城市生活是什么样的景象?在宋词元曲的创作上,又有哪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呢?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概括其特点;掌握宋词和元曲的艺术成就和代表人物;了解《资治通鉴》的内容、意义和地位。
新课讲授
目录:
01、繁华的都市生活 —— 休闲娱乐丰富多彩;
02、宋词和元曲 —— 文学双壁经典流传;
0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史学成就闪耀华夏;
目标导学一: 繁华的都市生活 —— 休闲娱乐丰富多彩;
1.阅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都市吗?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材料三:应知汗八里城(即元大都)内外人户繁多,有若干城门即有若干附郭。此十二大郭之中,人户较之城内更众。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所以城内外皆有华屋巨室,而数众之显贵邸舍尚未计焉……”
——《马可·波罗行纪》
提示:宋元时期有很多大都市商业发达,如开封、临安、大都等。
2、【播放视频】北宋开封;教师:下面我们就以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为例,来了解一下宋代都市的繁华。
(1)多媒体展示图片: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大相国寺繁华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①表现一: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②表现二: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③表现三: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3.【材料研读】你从以下史料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如清泠桥西熙春楼下,谓之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楼前谓之中瓦子;市西坊内三桥巷名大瓦子,旧呼上瓦子……石碑头北麻线巷内则曰旧瓦子。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
料二:汴京粱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提示:宋元时期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4、【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原因?
材料一:“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
材料二: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坊区街道开满店铺,甚至在宫城和寺庙附近,也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夜市尤其著名。
材料三: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万户以上的城市有50个,其中临安人口过120万,开封人口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城市。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讨论归纳小结:
(1)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为日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政府重视并鼓励商业的发展,取消了影响商业发展的一系列限制政策,从而使宋代的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3)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播放视频】《瓦子》(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你能用图形表示出瓦子和勾栏的关系吗?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1: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材料2: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第二,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
6.教师接着提问:北宋这些场所都有哪些活动?
(1)展示图片:
(2)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还有艺人表演: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还有买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摊位,还有剃头、算卦的,十分热闹。
7.教师讲述: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
8.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状况如何?
提示:
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发展,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宋元时期杂剧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它形成于宋,兴盛于元。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元朝时期,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出示图片:
9、阅读王安石《元日》,结合课文,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诗中隐含了哪些习俗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提示:春节,有燃放炮竹、饮屠酥酒和换新桃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古诗今译: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10.【材料研读】多媒体展示材料及图片,看看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
材料一: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材料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材料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醉花阴》
提示:中秋、元宵节、端午节。
11.小活动:连连看
12.【合作探究】: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过起了洋节日。你怎么看?我们青少年如何正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讨论归纳小结:
首先青少年应当充分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它们的历史背景、代表的寓意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正视这些节日里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应该多宣传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能帮助青少年在特定的时间孝敬父母,缅怀先人,提升自己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传统节日走亲访友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互信,让你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毕竟人是群居的,需要传递相互之间的情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青少年应当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行动中培养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发展观,规范言行,以实际行动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3.【拓展延伸】:
目标导学二: 宋词和元曲 —— 文学双壁经典流传;
(一)宋词
1.多媒体音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到宋代,在内容方面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词的特点:①一种新题诗歌,句子长短不一,也有长短句,便于歌唱;②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内容变化:①北宋前,内容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②从北宋开始,变化较大,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代表人物: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请同学们阅读这些词,体会并说说他们各自的词风。
提示:
(1)苏轼;①词风豪迈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②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2)李清照: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北宋灭亡之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之后通过描写个人流离不定的生活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发忧患感情。
(3)辛弃疾:①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②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师:(过渡)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唐诗宋词并称双绝,成为一代文学之胜,那元朝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呢?(元曲)
(二)元曲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元杂剧是怎样一种艺术?
提示: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教师接着提问,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提示:关汉卿的《窦娥冤》。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他多才多艺,了解民间疾苦,熟悉民间语言,使得他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昂扬的斗争精神。
3.知识拓展:教师讲述《窦娥冤》的故事。
提示:
《窦娥冤》描写了一个与婆婆相依为命的年轻女子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貪官判处死刑。窦娥无处申冤,临死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的誓愿感天动地,竟然实现。关汉卿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
4.教师接着提问: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谁?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是谁?
提示:
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5.合作探究: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想一想: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滋长的内在动力。
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
提示:
a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大大丰富了中原文明;
  b两宋时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标导学三: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史学成就闪耀华夏;
1、教师: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和“史学两司马”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时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后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2、【播放视频】《资治通鉴》 ,说一说《资治通鉴》的内容、目的、评价?
提示:(1)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朝代。
(2)《资治通鉴》的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3)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3、【知识拓展】宋元时期的书法和绘画
宋元时期,盛行随意挥洒的行书。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书法各有新意,人称“宋四家”。元朝赵孟颥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凤格多样,技巧成熟,突出地体现在山水、花鸟和凤俗画的创作中。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颛,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无不传神,富有情趣。当时人称赞他的画属于“神品”。
4、【素养提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呢?
课堂总结
本课向我们展示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面貌,介绍了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阐释了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宋元时期文化灿烂,文学方面,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一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升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课堂检测
1.(2021年湖南常德中考真题)2020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 D.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答案】A
2.(2021年江西中考历史)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D
3.(2021年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4.(2021年四川泸州中考真题)《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历史事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A.夏朝建立 B.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秦灭六国 D.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答案】C
5.(2020·江苏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某校初一学生在历史课上开展了主题为“宋代社会风貌”的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1)以下是某学校小组收集的有关宋代服饰的三幅图片
①从宋代的服饰上可以看出人的等级差别,图一和图二的服饰对比,统治者和劳动者的服饰有什么不同?②图三体现了哪一陋习?
下面横轴里的材料分别体现的是宋朝城市生活风貌。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绘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位马夫。“这话虽然夸张,但也由此可见,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准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2)张亮同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了宋代的娱乐和住行,听完故事,可以了解到宋朝人想听说书、看杂技的地方是哪里?宋朝文学艺术繁荣,与宋代推行的什么国策有关?
(3)王丽同学为了解宋代的节日,收集了3组诗歌,请你填上节日的名称。
(4)通过以上活动,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风貌有什么特点?
代表士、农、工、商在宋朝的生活图。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呈现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统治者的服饰华丽,宽大。劳动者的服饰是小袖狭身的短衣,便于从事劳动;②妇女缠足
(2)瓦子,重文轻武政策
(3)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4)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等)
(5)①经济繁荣发展,商品经济活跃。②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加强;③对外贸易兴盛
【详解】
(1)①图一宋代官服与图二中铁匠服饰相比,官服精美华丽,宽大,铁匠服饰小袖狭身的短衣,便于从事劳动;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服饰有严格的限制,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到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北宋统治者衣饰愈加精美华丽。说明当时社会等级森严。②图三图片是宋代妇女的鞋子,说明宋代已经出现缠足的现象。宋代社会生活风貌发生大的变化,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人听书、说书、看杂技去瓦子。宋代经济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赵匡胤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本题考查了宋代的节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诗句: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了春节;第二首诗歌描述了端午节;第三首诗歌描述了中秋节。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宋代社会风貌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等)。
(5)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经济繁荣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对外贸易兴盛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