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8 16: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教材分析】
一、 对教材地位的定位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学生理解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依据。所以,这一课在明清史及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君权加强的各项措施,而这些措施主要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并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所以本课设计是以朱元璋为线索,以加强君权为主题,把教材内容整合为四部分:01、投身起义建大明——明朝的建立;02、全面改制强君权——朱元璋强化皇权;03、束缚思想选愚忠——科举考试的变化;04、南北呼应两商帮——经济的发展。重点自然是第二部分,即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且突出其措施的“非常”之处。难点则为“八股取士”,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一次重大演变,但对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既复杂又抽象,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浮于表面,得出大而空的结论,学生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设计从明朝一状元的文章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出八股取士的特点;同时选取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有关的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两个事件带来的直接结果,从这个角度入手,可以降低学习难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难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说一说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夺取天下的?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后又遁入空门。他走投无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步步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
明朝建立后,他厉行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但同时,为了朱家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元璋和他建立的大明王朝。
播放视频:《明朝那些事》
【板书课题】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二、新课讲授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PPT展示
【目标导航】
01、投身起义建大明 —— 明朝的建立
02、全面改制强君权 ——朱元璋强化皇权
03、束缚思想选愚忠 ——科举考试的变化
04、南北呼应两商帮 ——经济的发展
目标导学一:投身起义建大明——明朝的建立
1、明朝建立的背景:想一想,元朝末年出现怎样的社会现象?
材料1:元朝末年,社会上流传的一首《醉太平小令》所描写的那样:“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材料2: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员竭力搜刮民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重重的压迫下,以朱元璋为首的反元队伍先后消灭中南群雄,终于在1368年完成反元大业,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观看视频:明朝的疆域
3、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
目标导学二:全面改制强君权——朱元璋强化皇权
1、教师提问: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提示:元朝的灭亡原因之一是由于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材料研读1】
材料1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2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据材料1、2,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提示:废除丞相制度
【材料研读2】
观看视频:胡惟庸案
材料3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从材料3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提示:
弊端:军国重事掌握在地方官手里。
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材料研读3】
材料4 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5、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观看视频:明朝创立锦衣卫
6、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
(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6、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措施的影响。
教师总结: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7、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特点与利弊?
提示:
特点: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给统治埋下危机。
【拓展延伸】廷杖制度使明朝君臣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东汉明帝,又一说是北周宣帝,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提示: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
目标导学三:束缚思想选愚忠——科举考试的变化
1、PPT出示材料: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 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提问:做为状元的他,文章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以下是三位同学的观点,你是否赞同?
甲: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乙:观点独特创新,构思要精妙。
丙:文章文体灵活多样。
【材料研读】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提示: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根据教材回答八股取士的目的。
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提示: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多媒体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目标导学四:南北呼应两商帮——经济的发展
1.教师讲述: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增至4.1亿。
2.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提示: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3.视频:明朝的粉彩瓷,提问:手工业的发展如何?
提示: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青花瓷产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
4.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商业又是怎样的情况?
提示: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处理上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二是难点的突破。
一、兴趣点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快,但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上本课内容政治性强,比较抽象,所以本课教学尤其注重了课堂趣味性的体现,比如课程导入,视频《明朝那些事》,故事会:皇帝是怎样炼成的,带有卡通形象的明朝行政机构示意图的对比,状元试卷的情境的设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乐于接受,勇于探究,从而最终收获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难点的突破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和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如何处理才能避免生硬、突兀 为此本课在讲授完朱元璋的每项措施之后,都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如“图说历史”、“角色体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材料分析出每项措施带来的影响,这样通过步步解析、层层铺垫,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如此处理,营造出了一种自然流畅的教学效果。
六、当堂检测
1.(2021年湖南衡阳中考真题)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答案】B
2.(2021年湖南娄底中考真题)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答案】A
(2021年四川乐山中考真题)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以下文物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答案】A
4.(2021年湖南永州中考真题)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答案】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