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变化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变化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8 12:1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 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形成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3
1953.3.5斯大林溘然长逝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一: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斯大林晚年,“领袖意志”即“国家意志”,国家的发展路线完全取决于斯大林的个人决策,而斯大林在领导国家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日益趋向于保守,他把自己建立的体制模式看作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揭露这种体制模式的弊端,更不允许对这种体制模式进行改革。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战后初期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成就: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
局面没有改观;社会体制僵化,领导人专断、保守。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53——————1964
1985—————1991
—————————————1982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困境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 农业集体化的不足 经济
个人迷信严重导致冤假错案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
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
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②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缺少全面科学的功过分析
推动农业发展;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有一定成效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
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
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
框架。
思考: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勃列日涅夫改革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军事
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发展科技,军备竞赛
前期成效明显,改革后劲不足
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原因: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只在管理上下功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10
思考: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是除了斯大林之外,执政时间最长的苏共领导人。在他执政的十八年里,废除了赫鲁晓夫限制干部任期的制度,导致许多高级干部一直连任下去。造成高层机构长期无法输入新鲜血液,陷入“严重的停滞”,出现了“老人政治”的局面。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政治
思想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收效甚微
思想混乱
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
——戈尔巴乔夫(1987年6月)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世纪末的思考》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1)历史: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
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
(2)现实: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3)外因: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普京
思考: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15
归纳总结: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照搬与束缚:分裂动荡不休的东欧
16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背景: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
◆成就:
战后各国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问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代表性
改革
新问题
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改革、“和平演变”战略
埋隐患
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
被镇压
东欧剧变,社会制度根本性发生改变。
改革阻力重重,深受苏联影响。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剧变
东欧国家 各不相同的结局 命运的共同点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相对平稳
流血冲突
合并统一
国家分裂
国家解体
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变—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剧—时间短,范围广
1989-1992年东欧国家的变化形势示意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破除僵化、与时俱进
要有科学的战略思维,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为人民着想,走群众路线,积极发动群众力量
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将改革变为“改向”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融入全球化浪潮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启示呢?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1966
1970
1971
1972
1976
1978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装载着核弹的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
开国大典
五四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十九大召开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复兴号高铁
港珠澳大桥
大兴国际机场
青岛港
农业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思考: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解读邓小平这段话,中国改革为何能够成功?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发活力与创造力
基于中国实际国情,与时俱进地调整方针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了斯大林模式的怪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将使中国进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主义新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