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专题训练 现代文阅读(二)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见,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贏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2.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 请简述理由。(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舒 翼
①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②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③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莱花。
④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于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⑥即便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油菜花,亲身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⑦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所以,油菜花在本质上便是属于故乡、属于乡土的。
⑧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绩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⑨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波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里下河水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波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 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重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⑩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4.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4分)
5.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油菜花的特点。(4分)
6.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4分)
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
7.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有它的地方叫故乡”的含意。(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数字阅读呈井喷之势
①2017年4月14日~15日,“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举行,数字化浪潮正在开启一扇通向全民阅读的大门,我国数字阅读正呈现井喷之势。
②据《2016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经突破3亿,年增长达12. 3%,其中80后、90后成为数字阅读的主体,占比达64. 1%。有60. 3%的用户愿意为自己喜爱的内容付费,这其中,70%的用户每次阅读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另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其中通过手机阅读网络文学的用户达到3.33亿,而通过手机阅读网络新闻的用户更是达到6. 14亿。
③就我国数字阅读的现状来看,除了数量迅速增长外,其内容质量也有了质的提高,仅2016年就有近六成的热播剧改编自数字阅读平台的作品。
④数字阅读之所以能呈现井喷之势,主要得益于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不断为数字化阅读注入发展的动力。另外,人工智能、网络直播、增强现实(AR)、 虚拟现实(VR) 等技术与数字阅读相结合,更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促进了数字阅读市场的迅速增长。例如,“懒人听书”“喜马拉雅FM”等平台的构建,使得书不仅仅能用眼睛看,还能用耳朵听。2016年,中国听书市场取得了近50%的高速增长。这与语言识别、情景合成等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融入增强现实技术的图书,由于形象生动、互动性强,成了儿童图书的新亮点。此外,国家政策的扶持、阅读环境的形成、精品力作的推出,也推动了数字阅读行业的持续增长。
⑤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的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阅读在助力提升全民阅读质量和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开始辐射并融合到影视、游戏、动漫等更为广阔的数字内容产业。
⑥作为新型阅读方式,我国数字阅读必将掀起全民阅读的新浪潮。
8.选文主要从三方面对我国数字阅读加以介绍,请结合选文说明内容。(3分)
9.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0.选文第⑤段“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的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0%左右”一句中“左右”一词可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一根善的拐杖
朱成玉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体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⑨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④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挂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 ”“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人群出奇地安静。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掉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 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已,高高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11. 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2.选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有什么好处 (4分)
13.分析选文第1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3分)
14.结合选文具体内容,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服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娃》《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莫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成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整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塾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5.文章③一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3分)
1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7.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 请简要分析。(3 分)
“人都到那里去了 !”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参考答案
1.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3.第②段。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4.引起下文,用“盛大的花事”引出记忆中的油菜花;用花事之盛大、风景之绚丽衬托出油菜花在“我”记忆中的重要地位。
5.种植广泛;颜色金黄;并非观赏性的花,有实用价值;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
6.运用拟人(顶针)等修辞手法(或: 使用“入”“站”“跪”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油菜花融为一体的情境,表达了“我”对油菜花的无比热爱之情。
7.故乡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回忆: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表达了“我”对油菜花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赞美和怀念之情。
8.(1)我国数字阅读的现状(或:我国数字阅读呈井喷之势); (2) 我国数字阅读呈井喷之势的原因(或:我国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原因); (3) 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9.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网络直播、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数字阅读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促进了数字阅读市场的迅速增长。
10.不能删,“左右”表推测,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上下”,说明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的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0%上下,而并非正好20%,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原意不符。“左右”一词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1.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表现了父亲发广告单的不易,为后文老人中暑摔倒的情节做了铺垫。
12.对比(衬托)。将父亲的焦急与众人的冷漠形成对比(或: 用众人的冷漠反衬出父亲的焦急),突出表现了(衬托出)父亲善良的品质,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赞美之情。
13.人们为父亲拄着双拐还能去帮助老人的行为所震撼;为自己的冷漠、麻木而感到羞愧;对父亲善良的举动充满敬意。
14.善良(乐于助人、有担当),因为他扶起一位中暑的老人,并将一支拐杖给了老人;吃苦耐劳(有责任感、勤劳),因为他在摔断了右腿需要休养时,还顶着烈日去发广告单挣钱养家;爱孩子,因为他不让“我”帮他发广告单,督促“我”读书。
15.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16.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①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整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秦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7.它印证了本文第⑤段的内容。第⑤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