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rod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rod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9 13:2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各区2022届九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和平区】
阅读《信息传播莫重图轻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传播莫重图轻文
吴锡平
①在时下的信息传播中,有两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一种是以图片和影像为主体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阅读空间,成为主流传播形式:另一种是各类媒体上文字应用的差错越来越多。
②前者从短视频平台流量不断高企以及图片视频不断霸屏“朋友圈”中可以窥见一斑。一荆新闻或信息,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却要制作成一段视频,铺垫大量背景,顾左右而言他地卖各种关子,半天才进入主题。又或者把内容制作成人物造型夸张的漫画,搭配搞笑配文抻成超长图片或动画。
③后者能从媒体上时不时出现的文字错误中得到印证。去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在混双决赛中包揽冠亚军,国内一家网络平台发帖祝贺称“铩羽归来,包揽金银!这份荣耀,非你们莫属!”“铩羽”指翅膀被摧残,比喻失意或失败,国羽明明奏凯而还,却被说成是“铩羽而归”。再比如,一些权威媒体的微博或节目的字幕上,经常出现“的”“地”“得”和“已”“矣”等使用混乱不分的情况。
④一方面图像传播盛极一时,另一方面文字应用差错频频。这两种现象互相驶照,内里却彼此关联。很大程度上,正是大众对图像的滥用,助长了很多人对语言文字的轻视。
⑤滥用图像是一种低效率的传播。信息传播应以受众利益为中心,追求精准、便捷、直抵内核,并且应把信息接收的主动权交给受众,由受众自己控制时间,决定信息取舍顺序。这是一种“天然正义”。而现在的图像传播,遵循的是以平台为中心的算法逻辑,通过营造沉浸式传播场景吸引受众沉浸在一个又一个视频中。受众耗费的时间,在平台那里是流量、热度和所谓的“黏性”,是平台变现的资本。这是图像传播的逻辑。
⑥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传播是一个眼睛读取、神经传送、大脑接收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连贯而复杂的过程。相比之下,图像形象直观,所见即所得,更能逢迎人的认知习惯。接收文字信息的时候,身体需要调用的功能要比读图的时候多,更加考验人的思维能力。这是文字传播的逻辑。
⑦对比两种传播形式,图像传播营造了一个沉浸式、轻松化的信息接收场景,像是一锅温水,一点一点把人们“煮熟”成一个图像依赖者、文字脱敏者和思维钝化者,让网络时代本已十分严重的提笔忘字、错别字泛滥、表达苍白等问题更加严重。因为文字应用的场景不断被图像挤压,很多人越发不知道该怎样恰当、雅别地在不同场合进行得体的表达,只好跟风随大流,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甚至将低俗网络用语用作书面语,导致了汉语的粗鄙化。
⑧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在信息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要警惕滥用图像对人们文字应用能力的负面冲击。
(《光明日报》2022年01月16日12版)
6. 对本文结构划分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在时下的信息传播中,有两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B. 很大程度上,正是大众对图像的滥用,助长了很多人对语言文字的轻视。
C. 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甚至将低俗网络用语用作书面语,导致了汉语的粗鄙化。
D.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
8. 对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证明各类媒体上文字应用差错越来越多的现象。
B. 第⑤段以图像传播的逻辑为例,证明图像传播是低效率传播。
C. 第⑥段将文字传播与图像传播的过程进行对比,突出接收文字传播对人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D. 第⑦段使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图像传播对人产生的影响。
【6~8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述思路。
第①段”在时下的信息传播中,有两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一种是……另一种是……”先介绍两种现象,第②段“前者”和第③段“后者”具体分析了两种现象,因此这三个自然段是一层意思;
第④段“一方面图像传播盛极一时,另一方面文字应用差错频频”,对前三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中心论点“大众对图像的滥用,助长了很多人对语言文字的轻视”,本段是一个层次;
第⑤段“滥用图像是一种低效率的传播”,第⑥段“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第⑦段“对比两种传播形式”对第⑤⑥段进行了总结,这三个段落对中心论点进行了具体论证,是一个层次;
第⑧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了“在信息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要警惕滥用图像对人们文字应用能力的负面冲击”的观点,是最后一个层次;
因此全文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的提炼。
A.“在时下的信息传播中,有两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文章开头,只是列举现象,属于论据,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B.“很大程度上,正是大众对图像的滥用,助长了很多人对语言文字的轻视”,在第④段中,是在总结时下信息传播中两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信息传播莫重图轻文”的具体观点,能够概括全文的论证中心,因此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C.“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甚至将低俗网络用语用作书面语,导致了汉语的粗鄙化”,在第⑦段中,是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是文章的论据,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D.“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在第⑧段中,是对语言文字作用的诊断,不能概括“信息传播莫重图轻文”的文章中心内容,因此不能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B.第⑤段观点是“滥用图像是一种低效率的传播”,然后以图像传播的逻辑为例进行了证明。图像传播合理利用还是有益的,并非所有的图像传播都是低效率传播。因此本项中“图像传播是低效率传播”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B。
【红桥区】
阅读《“敢读书”方有新境界》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敢读书”方有新境界
赵畅
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
②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会走路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③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要啃下来,就得花工夫。不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不行,不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行,不勇于质疑、善于积累不行。“啃”读的过程,就是科学读书、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般“啃”读,必引导人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获取知识,并渐渐登上智慧的殿堂。
④历史学家陈寅格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假。依据是当时气候寒冷,孙权控制的南方已经没有亚洲象,又怎么能进贡给汉室大象?暂且不论结论正确与否,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坚持这般读书,不仅会有效地链接知识点,逐渐编织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⑤哲人说过: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由大气的话。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书籍的“巨人”,正是那些“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一个人,若能坚持读经典,坚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冋题,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⑥“作家重要的是要不断面对有难度的写作。”如果说,追求“有难度的写作”是为了“切近理想之境”,那么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则是为了拓宽视野,增添见识。天有涯而知无涯,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⑦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否则便是空话。20世纪30年代北大有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读书,若能涌现一大批“偷听生”,则善莫大焉!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敢读无把握的书,方有新境界。
B. 获取知识是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并逐渐登上智慧殿堂的。
C. 作家重要的是要不断面对有难度的写作。
D. 天有涯而知无涯,人要勤奋读书。
7. 下列有关作者提倡“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书”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B. 能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
C. 能提高智商,否定他人,标新立异。
D. 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引用作家王蒙的话引出论题;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敢读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敢于读那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这样才会有进步;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C. 第③段中加点词“啃”在文中的有特定的含义:聚精会神、刻苦钻研,甘当学生、虚心请教,勇于质疑、善于积累。
D. 文章结尾,作者引用20世纪30年代北大的这句话,语言诙谐幽默,内涵深刻,发人深省。
【6~8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本文的题目“‘敢读书’方有新境界”点明了作者观点。联系第②段中的“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可知,题目中的“书”指的是那些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敢读无把握的书,方有新境界。故选A。
【7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④段中的“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可得: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根据第⑤段中的“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可得:能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
根据第⑥段中的“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可得: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文中并未出现“能提高智商,否定他人,标新立异”,故选C。
【8题详解】
B.画线句中的“其实,就如孩子学会走路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读自己不完全把握的书比作孩子学会走路,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敢读的重要性。这是比喻论证。本项“使用举例论证”有误。故选B。
【河东区】
阅读《二十四节气·立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立春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②《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的太初历是阴阳合历,即我们所称的‘农历’,或俗称的‘阴历’,与之对应的是阳历即是公历。
③二十四节气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尚书·尧典》是有关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间的最早文献。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只是个别名称不同。《淮南子》中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④按照传统的排序方法,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具体的日期,一般为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在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即为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⑤每一个节气均分为“三候”,立春的三候分别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立春的头5天里,东风送暖,冰冻的大地开始解冻;再过5天,在寒冬沉睡的虫子们会慢慢苏醒;到了又一个5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冰块漂浮在水面上,鱼儿开始到水面上游动。立春之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⑥春去春又回,立春是四时的起点,充满憧憬与期待。在古代,立春不仅是节气也是重要的节日,迎春、打春、咬春、贴春牛图等民俗活动代代相传。
⑦“迎春”——“迎”到家的吉祥如意。“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立春日,可以高挂春幡,各家门框上要贴上红纸书写的对联,院内屋内门上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大人孩子要换上洁净的新装,在有些地方,爱美的姑娘们头上还会插起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绮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也有的用红纸剪刻成雄鸡形状贴 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⑧“打春”——“打”出来的五谷丰登。在很多地方,立春俗称“打春”。“打春”即“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打春牛,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起源较早,宋代《土牛经》颁布后,打春的风俗流传更广。春牛在形象与做工上也非常讲究。比如,牛身涂以代表五方之色的五彩;牛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牛长八尺,寓意立春、春 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牛尾一尺二寸,代表12个月份等等。在春天降临的时刻,“打春”打出的是欢腾与喜悦,吉祥与祝福。
⑨“咬春”——“品”不尽的阖家之欢。“咬春”又叫“食春盘”,盛行于北京、河北等地。春饼的制作方式并不复杂,饼皮可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形状可大如团扇,小如碗碟,1公斤面粉约可烙出16合,两页为一合。饼中所卷的菜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其他菜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荤素齐全。食春饼,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
⑩立春日,一家人围桌品春、出游踏春、诗意赏春,其乐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文字有删改)
6. 下面有关“立春”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 “立春”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的具体日期,一般为阴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在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
B.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之后,气温回升,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C. 在古代,“立春”是四时的起点,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节日,迎春、打春、咬春、贴春牛图等民俗活动代代相传。
D. “立春”和其他节气一样,分为“三候”。立春的“三候”分别是:一候东风解冻, 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7. 下面对本文第⑧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很多地方,立春日“打春牛”,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B.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立春日“打春牛”时,“春牛”在形象与做工上非常讲究。
C. 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很多地方,立春日“打春牛”,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D. 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立春日“打春牛”时,“春牛”在形象与做工上非常讲究。
8.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引用《尚书 尧典》《淮南子》等内容,意在说明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古代早已有文献记载,并逐渐形成和完善。
B. 第③段中加点词“主要”是对二十四节气形成地域范围的概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本文细致入微地描写迎春、打春、咬春等民俗活动,展现“立春”这一重要的节日的其乐无穷以及浓厚的文化内涵。
D. 本文说明对象是“立春”,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日的由来、内容、民俗活动等。
【6~8题答案】
【答案】6. A 7. B 8. D
【解析】
【6题详解】
A.根据第④段中的“具体的日期,一般为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在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即为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可知本项“阴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有误;
故选A。
【7题详解】
根据画线句中的“比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其中的“八尺、8个、一尺二寸、12个”可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联系画线句前句“春牛在形象与做工上也非常讲究”可知,两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说明立春日“打春牛”时,“春牛”在形象与做工上非常讲究;
故选B。
【8题详解】
D.文章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日的由来、内容、民俗活动等,据此可见是按照“逻辑顺序”行文的;并非是“时间顺序”;
故选D。
【南开区】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①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40 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2016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2020 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17 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我国在2017 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③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5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个标准等级。据此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2017 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试公里数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试里程总数不超过40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6000 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④作为交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救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6.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 时间顺序 B. 逻辑顺序 C. 空间顺序 D. 时空顺序
7. 对②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B. 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
C. 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D. 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自动驾驶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8. 关于本文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列举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展出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 ①②两段中,加点词语“之一”和“相继”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划分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都在“有条件自动驾驶”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D. 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发展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
【6~8题答案】
【答案】6. B 7. A 8. 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分析。
本文围绕“自动驾驶塑造未来”,从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第二段)、等级划分的国际标准(第三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四段)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所以是逻辑顺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B.有误,文章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有误,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有误,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是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C.有误,“据此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是“几乎”,并不是全部。
故选C。
【滨海新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今昔梁子湖(节选)
楚昕
①梁子湖属典型的河谷沉溺构造湖,与各类人工湖、水库明显不同。湖底地势平缓,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生植被完好,湖泊生态优良,湖水水质常年保持二类左右水平。梁子湖湖湾众多,630多公里的湖岸线曲折悠长,素称“梁子湖九十九汊”。
②宁静的湖湾为各种鱼类产卵创造了绝佳条件,曲折的岸线为分隔周边污染提供了天然屏障。梁子湖属半开放半封闭式湖泊,百里长港一头连湖,一头通江,丰水期湖水泄江,干旱季江水灌湖。常年平均外泄水量约占湖水容量的三分之一,大多数年份平均每3年就可完成一次湖泊水体吐故纳新。樊口大闸建成以来,平均10年左右会有一次湖泊灌江。双向连通江河,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充满健康活力。
③梁子湖流域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上游幕阜山余脉环绕,集水区多山地、少工业,没有人口集中的大型城镇,常年降水半数以上集中于植被茂盛的梅雨季节,入湖水质总体良好。入湖河口和通江出口集中于东梁子湖,形成了东、西梁子湖一动一静的特有格局。梁子湖下游经长港分别串联保安湖、三山湖、鸭儿湖通江,处在上游的梁子湖通常以先下游后上游的顺序,最后开闸放水入江。
④梁子湖生物极其丰富,是中国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湖泊,向来有“物种基因库”的美称。
⑤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报告显示,梁子湖自然保护区有各种鸟类166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梁子湖有底栖动物49种,以水生植物上的附生螺最具优势;有各种水生植物282种,其中包括莼菜、水蕨、野菱、野莲等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是国家级野菱保护区;有各种淡水鱼类94种,是武昌鱼(团头鲂)模式标本产地和原种资源保存地。
⑥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一批专家在梁子湖首次开展大型湖泊鱼类调查研究,首次发现鲂属鱼类新种并命名为团头鲂,从此确立了梁子湖“武昌鱼母亲湖”的特殊地位。毛主席一首脍炙人口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让梁子湖武昌鱼声名远播。
⑦梁子湖水生动植物体系完整。湖底螺、湖中鱼、湖上鸟,循环成链,和谐共生。水生植被覆盖率超过80%,水生植物种类齐全,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构成层次分明的立体水中森林。正是梁子湖特殊的湖区环境、湖泊形态和吐纳特点,成就了梁子湖充满活力的湖泊生态体系,保证了梁子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平衡的强大能力。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完整、健康的梁子湖,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恩赐。
(节选自《鄂州日报》2021年5月19日第5版)
6. 下面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梁子湖与各类人工湖、水库明显不同,属典型的河谷沉溺构造湖。
B. 梁子湖属半开放半封闭式湖泊,双向连通江河,湖泊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充满健康活力。
C. 梁子湖上游集水区多山地、少工业,没有人口集中的大型城镇,常年降水集中于梅雨季节,入湖水质总体良好。
D.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一批专家在梁子湖首次发现鲂属鱼类新种,并命名为团头鲂。
7. 下面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划线部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揭示了梁子湖水质优良的奥秘——通过快速循环,实现水体的吐故纳新。
B. 第⑤段引用武汉大学关于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的有关报告,说明梁子湖生物物种非常丰富。
C. 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团头鲂这种鱼从哪里来,并强调这是梁子湖中唯一的鱼类,极为珍贵。
D. 第⑦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说明方法,说明了梁子湖水生植物层次分明、种类齐全。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按空间顺序介绍了梁子湖特殊的湖区环境、湖泊形态、吐纳特点和体系完整的水生动植物。
B. 梁子湖堪称中国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湖泊,无愧于“物种基因库”的美称。
C. 梁子湖处于“武昌鱼母亲湖”的特殊地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让梁子湖武昌鱼声名远播。
D. 毫不夸张地说,梁子湖生物多样性丰富、完整、健康,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恩赐。
【6~8题答案】
【答案】6. C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由原文第③段“常年降水半数以上集中于植被茂盛的梅雨季节”可知,是“半数以上”,并非所有的,故选项中的“常年降水集中于梅雨季节”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由第⑥段画线部分“首次发现鲂属鱼类新种并命名为团头鲂”可知,这是介绍发现并命名团头鲂的情况,并没有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所以不是下定义。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由第①段“梁子湖属典型的河谷沉溺构造湖,与各类人工湖、水库明显不同”,第②段“宁静的湖湾为各种鱼类产卵创造了绝佳条件,曲折的岸线为分隔周边污染提供了天然屏障”,第④段“梁子湖生物极其丰富,是中国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湖泊,向来有‘物种基因库’的美称”,第⑦段“梁子湖水生动植物体系完整”可知,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了梁子湖特殊的湖区环境、湖泊形态、吐纳特点和体系完整的水生动植物,故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并非空间顺序。
故选A。
【北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平常所说的蝉,不过是活跃于人们视野中的蝉的一种形象而已。蝉和其它昆虫一样,一生中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和生活习性要历经几次改头换面、脱胎换骨,也就是变态。蝴蝶、蜜蜂、萤火虫等大多数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叫全变态或完全变态。然而,蝉的一生只变三次模样,没有蛹期,而且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近似(不像毛毛虫与蝴蝶成虫那样有云泥之别),称为若虫,所以蝉属于渐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②蝉一般头年盛夏产卵,次年初夏孵化,卵期大约300天。常见的蚱蝉卵为椭圆棒状,像极细小的珍珠,乳白有光泽,长约2.5毫米。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③产于寄主植物新生枝条内的越冬卵孵化后,若虫翻着筋斗或者随着枯枝掉落地上,这得益于雌蝉产卵时伤害了树枝的韧皮部,所以等到蝉卵孵化时,树枝也慢慢枯萎了。
④柔软的米白色若虫艰难地从枯枝里钻出来,听从本能的召唤,朝着温暖向阳、土质疏松、靠近树根的地方爬去。它的身体太柔软、太虚弱,它害怕风吹日晒、雨淋霜冻,更不想成为其它动物的美食。因此,它用一对天赐的强壮开掘足拼命地挖掘泥土,以尽快的速度隐身地下。终于安全了,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它还要继续努力,把自己的最后一点能量用来开通到达树木根部的甬道,然后将尖利的口器刺入树根,拼命地吮吸树木的汁液,享受一生中的第一顿美餐。
⑤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复眼没什么用处,所以若虫起初仅有可以感光的单眼。它依靠发达的触角感知环境,吃饱喝足后慢条斯理地营造地下居室,在泥土中优哉游哉地生活。正如曹植《蝉赋》开篇所云:“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那清淡素净的鸣蝉,潜藏在黑暗的泥土之中。
⑥若虫究竟要在地下隐居多久呢 不是几周、几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许多蝉的寿命为3~5年,那么这些蝉的若虫在地下就要隐居2~4年,这些蝉每年都会有一些羽化为成虫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⑦某个夏天雨后的黄昏,在生物钟的催促和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若虫意识到出土的时机到了:此时黄褐色的若虫已经充分发育,身体坚硬,翅芽发达,从头顶至后背中央形成了一条蜕皮线;而且外界温度升高有利于羽化后尽快晾干翅膀,同时也避免了阳光暴晒使翅膀开裂;此外,雨后的泥土变得柔软湿润,有利于摆脱大地的束缚。
⑧若虫从容不迫地从穴居的土室中钻出来,它不再需要地下的安全屋,它渴望拥有蔚蓝的天空。它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开始“金蝉脱壳”——经过最后一次蜕皮脱去金灿灿的外骨骼。它丢掉一身旧衣裳(蝉蜕),洗心革面,焕然一新,羽化成成虫——它终于蜕变成了一只被世人喜闻乐见的真正的蝉,在阳光炎热的仲夏,开始在丛林中游乐。
⑨为了不辜负生命中唯一的夏天,羽化后的成虫都喜欢在大树上群集鸣叫,尽情歌颂和享受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光。一两个月后,寻觅到心仪配偶的成虫交尾,然后雄蝉率先走到生命的尽头,从枝头坠落,缄默无声地死去。雌蝉则要完成其终极使命,将卵产到精心挑选的树枝里,之后才会追随亡夫而去。蝉卵的孵化又将开启下一个生命周期。
⑩蝉舍弃安全舒适习惯已久的地下生涯,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勇敢地追求自由的新生活。对此,法布尔同样赞颂有加:“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作者:秦自民,发表于《百科知识》,有删改)
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蝉属渐变态或不完全变态,一生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成虫期时间最短。
B. 蝉的若虫隐居地下,因为它没有单眼复眼感光,只能依靠发达的触角感知地下环境。
C. 经过长时间的蛰伏,蝉的若虫羽化为成虫,只要身体发育充分、泥土柔软温润即可。
D. 雌蝉将卵产到新挑选的树枝后,就会比雄蝉先死去,蝉卵的孵化进入到下一个周期。
7. 下列对文章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蝉的生命周期与其它昆虫的不同。
B. 第⑤段引用《蝉赋》中的诗句,生动地说明若虫被黑暗泥土束缚的无奈。
C. 第⑥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蝉的若虫潜藏在地下的时间长。
D. 文章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蝉的世界,语言生动,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虫用尖利的口器刺入树木的根部,侵吞树木的营养,对树木的生长有一定的危害。
B. 若虫在钻出枯枝后,如果不能快速地隐身到地下,就很可能失去羽化为成虫的机会。
C. 在蝉的成虫生命历程结束后,虫体被晾干,成为了医药中难得的一味中药“蝉蜕”。
D. 文章末尾法布尔对蝉的赞美,让我们看出他对昆虫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6~8题答案】
【答案】6. A 7. B 8.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从第⑤段“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复眼没什么用处,所以若虫起初仅有可以感光的单眼。它依靠发达的触角感知环境”,可知B中“没有单眼复眼感光”有误;从第⑧段“它不再需要地下的安全屋,它渴望拥有蔚蓝的天空。它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开始“金蝉脱壳”——经过最后一次蜕皮脱去金灿灿的外骨骼。它丢掉一身旧衣裳(蝉蜕),洗心革面,焕然一新,羽化成成虫”,可知C中“只要身体发育充分、泥土柔软温润即可”有误;从第⑨段“寻觅到心仪配偶的成虫交尾,然后雄蝉率先走到生命的尽头,从枝头坠落,缄默无声地死去。雌蝉则要完成其终极使命,将卵产到精心挑选的树枝里,之后才会追随亡夫而去”,可知D中“会比雄蝉先死去”有误;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从第⑤段“它依靠发达的触角感知环境,吃饱喝足后慢条斯理地营造地下居室,在泥土中优哉游哉地生活。正如曹植《蝉赋》开篇所云”,可知“生动地说明若虫被黑暗泥土束缚的无奈”理解有误,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知识积累和文本内容理解。科学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蝉蜕是蝉科昆虫黑蚱的幼虫羽化的时候脱了的壳,俗称为虫蜕、蝉皮等。蝉蜕是一味中药材,一般可以在夏秋季节从地上或者树上收集,除去泥沙晒干。因此“虫体被晾干,成为了医药中难得的一味中药‘蝉蜕’”表述有误,故选C。
【河西区】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面小题。
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抵抗病毒的?
①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构成的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是人机体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侵犯的最有效武器。
②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国家,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就是入侵的敌人,免疫系统就是我们的国防体系。其中免疫器官就是武装部、训练基地、战场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就是各种兵种的士兵,发挥抗感染、参与炎症反应,以及清除外源性病原体等作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和淋巴结;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分子主要由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受抗原的刺激后产生。如果没有免疫系统,我们就会暴露在数十亿的细菌、病毒和毒素之中,就连季节性感冒或被蚊子叮咬都可能致命。
③当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都是怎么和它战斗的呢?
④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皮肤黏膜正常情况下,当我们的皮肤黏膜发现有病毒入侵时,致密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可以直接阻挡病毒的入侵。皮肤黏膜分泌物如唾液、胃酸、眼泪等,含有很多的杀菌、抑菌的物质,再加上皮肤黏膜上还有一些正常的菌群,都可以阻挡或杀死入侵的病毒。当我们的自身免疫力下降或皮肤有伤口等情况下,病毒就有可能突破我们的第一道防线,进入我们体内。这时,我们的第二道防线——免疫细胞,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⑤第二道防线是免疫细胞。我们身体中有上百万个巡逻兵,比如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他们来自我们的胸腺和骨髓,他们在血管和淋巴管中巡逻。淋巴系统像管道一样分布在我们身体每个部位,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吞噬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遇到任何外来的细胞都会一口“吞掉”,并通过巨噬细胞内的酶蛋白将病原体消灭。不仅如此,吞噬细胞在吞入病毒后,还能够识别吞入病毒的抗原(病毒表面的一些蛋白),然后将这个信息传送给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作用范围很广,但是精度和杀伤力不够高。淋巴细胞可以精确命中目标,但是个脸盲,需要吞噬细胞帮忙辨认目标。淋巴细胞中又分工为 T细胞和B细胞。当吞噬细胞传送了病毒的抗原信息后,T细胞就开始在身体里搜索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且快速的杀死它们,最终与病毒同归于尽。与此同时,B细胞开始根据抗原信息制作特殊的蛋白质武器——抗体。B细胞可以产生上百万个抗体,它们在全身各处限制病毒的侵染和移动,与病毒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消化掉,直到机体最后战胜病毒。
⑥第三道防线是B细胞。B细胞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记住”这些入侵病毒,当他们再次入侵时,就会快速产生抗体进行应对,避免人体再次感染。例如感染过水痘的患者终身可以避免再次感染水痘(终身免疫),疫苗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挥保护作用的。但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病毒感染后都会获得终身免疫,比如感染流感后只能获得一个月到数个月的免疫力,之后抗体浓度会逐渐下降,还可能导致再次感染。
⑦除此之外,在免疫系统工作的同时,往往会出现我们常见的症状——发热。这种症状是为了协助免疫系统的工作,因为病毒往往对温度比较敏感,较高的体温会使病毒难以繁殖和传播。因此,并不是出现发热就需要治疗,只有体温过高会导致其他危害时才需要降温处理。
6. 下面说法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国家,免疫系统就是我们的国防体系。
B. 淋巴细胞可以精准确认、捕捉和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 疫苗就是利用B细胞“记住”功能产生抗体的原理发挥作用的。
D. 有时人体发热是在抵御杀灭病毒,并不是所有的发热都需要治疗。
7. 下面对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运用分类说明方法,说明人体在遭遇病毒入侵时是怎样与之斗争的。
B.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人类所面对的病毒细菌之多。
C.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淋巴系统在人体的分布和功能。
D.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所有被治愈的病毒感染者都不能获得终身免疫。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采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什么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B. 第②段中加点词“可能”表示也许会出现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文中有很多地方采用了生动语言说明,使说明的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D.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抵抗和战胜病毒的。
【6~8题答案】
【答案】6. B 7. D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B. “淋巴细胞可以精准确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述有误,结合第⑤段“淋巴细胞可以精确命中目标,但是个脸盲,需要吞噬细胞帮忙辨认目标”可知,淋巴细胞可以精确命中目标,但不能确认目标,需要吞噬细胞帮忙才能确认。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D.“说明所有被治愈的病毒感染者都不能获得终身免疫”作用分析有误,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病毒感染后都会获得终身免疫,但有部分被治愈的病毒感染者会获得终身免疫。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 “文章第①段采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①段“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构成的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是人机体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侵犯的最有效武器”可知,这里是在说明什么是人体免疫系统,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