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经济基础:
2、政治基础:
3、阶级基础:
4、组织基础:
5、思想基础: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火星报》
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大会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演讲中的列宁
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标志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三)主要内容
①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洞悉国情: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革命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意义:
7
为什么社会主义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是偶然还是必然?
美
英
法
俄
1913年人均收入
6
2
3
4
5
1
美35.8%
德15.7%
英14%
法6.4%
俄5.3%
其他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经济基础:俄国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根本原因
(一)背景
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广大农民同
地主阶级、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材料三: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3)催化剂:“一战”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4)阶级上: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布尔什维克党,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5)理论上: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11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12
【课堂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3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和平法令》:退出一战,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选举、批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
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结果
(1)地位: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①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①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2)对俄国:
(3)对世界: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 背景:
A.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B.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a.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b.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c.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d.推行义务劳动制
A.时间:1918年—1921年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 概况:
B.目的: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C.内容:
实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红军凯旋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
③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世纪20年代苏联饥饿的人群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原因 苏维埃爆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根本)
时间 1921—1928
重心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内容 (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的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逐步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余粮收集制
推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恢复自由贸易
固定的粮食税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引入外国资本
特点: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苏联的成立:1922年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又称苏联模式。具体特征为: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4)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① 背景:
材料一: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材料二:此时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三: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a.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b.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c.历史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d.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4)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②内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农业集体化 + 单一公有制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③影响:
A.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B.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C.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E.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F.片面追求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苏联迈向大国的奠基石
苏联走向解体的绊脚石
课堂总结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
背景:1917年俄国重要革命事件
进程:占领冬宫、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课堂总结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
背景:1917年俄国重要革命事件
进程:占领冬宫、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