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
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准确,阅读起来通顺流畅。
阅读教材,归纳要点
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三点:
(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
(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3)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 (写时琢磨,
写后修改)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故事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第一:准确
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要做到用语准确,应注意的是:
1、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歧义”语。
在表达中,凡属关键的地方,为避免误解,尽量不要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言辞。比如“骄傲”一词,就有两种“歧义”, 一为“看不起别人”,一为“自豪”,前者含有贬义,后者则不含贬义。这样的词语如果直接运用说:“他因此很骄傲。”这就不知道是在“褒”他还是“贬”他。
2、运用多义词时,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词语,以消“歧义”。
要做到用语准确,应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不少多义词,完全不用是不可能的。我们应注意的是,在使用时加上消除“歧义”的限制性词语。比如“大方”一词,有时表示“花钱不吝惜”,有时表示“看上去很耐看”。如果光用“大方”一词来形容对 方,便有产生“歧义”的可能。这时,我们可以将前一种含义使用时加上“慷慨”一词,组成“慷慨大方”一语;将后一种含义使用时加上“美观”一词。组成“美观大方”一语。这时,“歧义”便消除了。
第二:连贯
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文章
要连贯,应做到:
1、人称清楚。
2、立足点清楚。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 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搞清“他”是谁。“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1、人称清楚
2、立足点清楚
立足点就是说话、写文章的人所占的位置。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没有表达清楚,也会影响文章的“连贯”。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第三:分寸
如果一种见闻,一种心思,说出口或写成文,只能有一种形式,那么,人们的口头或书面的交际便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了。
所幸的是,同样一种见闻,同样一种心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分寸”主要体现在:
1、褒贬恰当
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感彩。在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彩。如果该用“贬义词” 用了“褒义词”或该用“褒义词”时用了“贬义词”,不仅表达不准确,闹出笑话,还会产生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比如作文中写到某个朋友的亲人去世了。你该用什么词呢 用“去世”、“病故”或“辞世”等都可以。这里有一种庄重、崇敬的心情在里面,用 语是准确的。而如果改用“没命了”“断气了”“进棺材了”等词语,就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味道。所以“褒贬”二字,千万小视不得。
“分寸”主要体现在:
2、得体
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镇江金山游览。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当乾隆皇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
乾隆听了很高兴。一会儿,下山了。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 ”
小和尚 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 下山时后面脚步的位置当然比前一只脚要高,所以,仍然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这个小和尚能随地点的变化而更换恰当的用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奖赏。这样因地、因时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的言辞,就是注意了“得体”与否。
原文:
一位胖得肥猪一样的阿姨又挤上了车。——《抢座》
病句诊断
改文:一位肥胖的阿姨又挤上了车。
改法一:“把不恰当地词句改恰当。
改文:
你总是把眼睛中的阳光送给别人,你总是将冷漠摔得很重。
原文:
你总是把你眼中的阳光传送给别人,冷漠,你总是将它摔得很重。
——《致父亲》
改法二:把不整齐的词句改整齐
病句诊断
改法三:把不搭配的词句改搭。
原文: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沼泽森林中迷失方向。
改文: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温暖,我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病句诊断
原文:
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韧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
改文:
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 学会宽容就能润滑彼此的关系,消除彼此的隔阂,扫清彼此的顾忌,增进彼此的了解,因此,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
改法四:把啰嗦的词句改简洁。
病句诊断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如何做到语句连贯呢?
例文诊断
(1)首先表述不清。第一句“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给读者的感觉是下面是围绕“妈妈怎样勤劳”来写的,但下一句转向了“她对我很关心”,前后不连贯。
(2)二、三句间没有转折关系,不应要“但是”。
(3)数学考了95分,这个成绩很好,应该表扬嘛,怎么又去“讲错在哪里”呢 “一丝不苟”是说学习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这和妈妈承担家务活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把两层意思糅合到一起了。应把“一丝不苟”改为“全身心地”,“进入”改为“投入”。
(4)最后一句“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重复了,“学习里面”应改为“学习成绩”。
点评:
希望大家在练习读与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某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开展的具体办法。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你会怎么写呢?
写作指导:
写作之前,要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形状、色彩等),抓住其总体特点来写。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月 亮
中秋节,我约了几个同学到我家阳台上赏月。爸爸还为我们准备了月饼、石榴、梨子等食品,为我们赏月做好了准备。
傍晚,我邀请的小伙伴陆续来到我家。大家围着圆桌坐着,吃着食品,谈笑风声。①
①盼月——谈笑风生,交代了赏月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渐渐地夜幕降临了,这时小亮大叫起来,快看!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小伙儿,羞答答地从一层乌云背后露出半个脑袋,正欢快地向下仰视,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就出现在天空中,这时天空中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我们望着这盏挂在夜空中的明月,畅想着议论着。
过了一会儿,没想到月亮姑娘便在一层白的簇拥下隐没了。扫兴啊!我们只得耐心地等待着“月亮姐姐”再一次出来。
过了一会儿,“姐姐”又闪亮登场。明亮得更加晶莹剔透,它是那样清纯、洁白,真是美极了。我们凝视明月,隐约发现月亮里还有无数灰白的山。我的伙伴小月,情不自禁地讲起《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他讲得有声有色,把我们的注意力
都吸引过去了。②
②赏月——情不自禁,依次写了“夜幕降临”“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等不同时段的月色,顺序井然,文气贯通。
举目远眺皎洁的月光,把湖边的柳树照得雪亮,像铺了一层白霜。月亮影子像映在湖面上,湖面形成一层亮晶晶的波,闪闪烁烁,好像游龙身上的银鳞,被大家称为小文豪的小希,望着这美丽的景色,诗兴大发,双手后背,踱着小方步,情不自禁地诵起古诗:“床前明月光,疑视地上霜……”③
③“想”月——诗兴大发,情随景生。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隐去了行迹。夜已经很深,可大家仍在一起谈论着。谈到长大后的理想,我们都希望自已当宇航员,坐上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登上月球开发宝藏,来为人民服务。④
④议月——遨游天空,意境深远。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小作者紧紧抓住“中秋”这一特殊的时令,写了月之“圆”、月之“羞”、月之“白”、月之“晶”、月之“亮”,突出了家乡中秋月亮的显著特征,语言优美,语句通顺。篇末由月亮引发的想象,自然、大胆、丰富,很能感动读者;作者巧借月亮寄托美好理想,更显现作文水平之高超,有“情”有“志”,文章主题鲜明、突出、积极向上,引人思考和赞叹。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德德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教师赠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贾岛《题诗后》中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
这些作家的经历充分证明修改文章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然环节,文章只有越改才会越好。希望同学们课后抱定的信念,把文章修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