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限时训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5.(2019·全国Ⅱ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6.(2020·全国Ⅲ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27.(2020·全国Ⅰ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8.(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29.(2020·全国Ⅰ卷)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30.(2018·全国Ⅱ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1.(2021·全国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 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32.(2019·全国卷Ⅰ)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3.(2021·全国乙卷) 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 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 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34. (2019·全国卷Ⅱ卷)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35.(2020·全国Ⅰ卷)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二、非选择题部分:本题共5小题,41题25分,42题12分;46、47、48每题个15分。总计52分。
41、(2021·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42、(2020全国卷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所示:
图 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
——摘自(法)法布里斯 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45、(2020·全国1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46.(2019·全国1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47.(2021全国乙卷)【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限时训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25.(2019·全国Ⅱ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6.(2020·全国Ⅲ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手中所在积,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和社会矛盾,故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资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C项。
27.(2020·全国Ⅰ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 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28.(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
29.(2020·全国Ⅰ卷)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接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率革,与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30.(2018·全国Ⅱ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因为获得了政治权利而成为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说明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并未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记述,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抗日积极性的提高,并未涉及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
31.(2021·全国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 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
32.(2019·全国卷Ⅰ)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B。
【解析】陪审法庭是雅典公民权利和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保障,只有部分公民参与,非全体公民,C选项错误,排除;A选项公民应当服从法律;D项未体现。故选B。
33.(2021·全国乙卷) 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 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 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答案】D
【解析】16至18世纪,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成立带有殖民性质的特许公司就是殖民扩张手段之一。与英国同时,欧洲许多国家在海外创办特许公司,最终在18世纪末形成众多特许公司,这说明当时欧洲殖民扩张呈现出竞争格局,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海外扩张形式,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划分势力范围成为争霸焦点是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后,时间同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
34. (2019·全国卷Ⅱ卷)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详解】与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对比可知,肉类和蔬菜与瓜类并未完成计划任务,而钢铁、煤炭也与计划存在差距,说明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发展不仅未改变轻工业落后的局面,重工业发展也动力不足,反映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A正确;B与题千内容无关,排除;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排除C;题干数据是政府制定的指标,无法得出当时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排除D。
35.(2020·全国Ⅰ卷)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答案】C
【解析】墨西哥的一系列规定是限制外资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从而避免出现外资控制国家经济的状况,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选C;限制外资不一定能够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排除A;墨西哥是在限制外资,不是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排除B;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内部成员应该是开放性的,进行限制性的封闭是不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排除D。
二、非选择题部分:本题共5小题,41题25分,42题12分;46、47、48每题个15分。总计52分。
41、(2021·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答案】(1)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2)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解析】
【详解】(1)同的原因: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局势、意识形态冲突、朝鲜战争爆发等因素进行分析。
异的原因:由材料“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在美国一再施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而英国则实力削弱,加之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由材料“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与中国方面的态度与策略相关。
(2)特征:由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的总额增加较快;由表格“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对象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始终较低。
(3)评价:由材料“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由材料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可知,那是的中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由材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42、(2020全国卷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所示:
图 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
——摘自(法)法布里斯 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官方无标准答案)
列举三点:“关税同盟与统一市场”、“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
论题: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
论述:欧盟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一的合作。欧洲需要统一的市场,需要实商品、资本与劳务等方面的自由流通,因此在加强在关税领域的合作,以减少贸易壁垒。在对外政策上欧盟各国也要达成一致,以一个统一的集体保持统一的立场,为欧盟经济的发展创造外部的空间与市场。在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则可以协调欧盟各国间涉及的经济纠纷,为其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与司法保证。结论:因此欧洲一体化要进一步加快,必须深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欧盟的三大支柱,即欧共体、欧洲的外交与安全、欧洲的司法与内务。要求是各选择其中一点,并分析三者的联系,比如选择“关税同盟与统一市场”、“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这三个点。联系之处则可结合所学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合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要加强关税与贸易方面的合作,实现商品、资本、劳务等方面的自由流通,建立统一的欧洲市场。这就需要欧盟国家坚持合作的理念,对外统一立场和统一措施,才能保证欧洲的整体利益。而在司法领域的合作有为欧洲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保证。选择其它联系点亦可,言之有理即可。
45、(2020·全国1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答案】(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
(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
【解析】
【详解】(1)根据“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可知广泛组织商会;根据“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可知制定商律;根据“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可知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根据“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可知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
(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政府鼓励创办公司,促进商业发展,对商人实行保护政策,实际上是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的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
46.(2019·全国1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解析】
【详解】(1)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根据“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可得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根据“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得出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得出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根据“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并结合二战的进程可得出其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47.(2021全国乙卷)【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6分)
【答案】 (1) 材料一高度肯定,为官不贪,为人真诚,忠孝两全。材料二,辩证看待,为人淳朴大度,但为臣不忠。材料三,全面否定,不忠不义,寡廉鲜耻。
(2)评价的角度;评价者所持的标准;时代变化;史料考订与发现。
【详解】 (1) 评价:根据材料- -中“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可知,忠孝两全;根据“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可知,为人真诚,为官不贪,综合材料- -可知,其自我评价是高度肯定;根据材料二中“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宇量,深得大臣之体”可知,为人淳朴大度,根据"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可知,为臣不忠,综合材料二可知,其对冯道的评价是辩证的;根据材料三中“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可知,寡廉鮮耻,不忠不义,综合材料三可知,其对冯道的评价是全面否定的。
(2)因素:综合三则材料中对冯道的评价及其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主要有评价的角度、评价者的标准、评价者所处的时代和史料的考订与发现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