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0.2《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0.2《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6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8 13:4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他虽然箪瓢屡空,环堵萧然,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世人称道;
他种豆南山之下,虽草盛豆苗稀,却依然自得,沉醉于自己的桃花源世界;
他虽然仅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却依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理想主义者。当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东坡题跋》卷一引)敬佩之情,无以复加。而《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一、朗读全文,在朗读中了解辞赋的特点。
二、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三、弄懂并积累 “来、胡、奚、谏、是、引、审、策、矫、景、盘桓、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 等字词的意义。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家境没落。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归田后二十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作者简介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其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代表作《饮酒二十首(并序)》【(其五)“结庐在人境”】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济世之志和忧愤之情。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等。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
归 去 来 兮 辞
回 去
助词,无义
语气助词
回 去 吧
题 解
文体,赋的一种
辞赋常识
1、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文人集录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2、发展:楚辞—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辞赋常识
特点:
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四六句、六四句、四四句、六六句等,对仗工整;)
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声调、音韵、格律等)和谐协调;
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指文辞丰富华丽)和用典;
四是内容上侧重于写景(铺排渲染,精于雕饰)和 借景抒情。
梳理序言
《归去来兮辞》序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我家境贫困,耕田植桑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脱然:脱,洒脱,放任。脱然: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样子
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也放下顾虑悄然动心,(但)求官又没有门路。
《归去来兮辞》序文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惠:仁爱,宽厚:孙讨虏聪明仁惠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州郡长官都把爱惜人才作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我就被小城任用。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矫厉:也作“矫励”。勉强克制自己的情感欲望。那么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克制所能够改变的;
《归去来兮辞》序文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交:皆,都,一齐
饥冻之事虽然是急迫,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身心都生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归去来兮辞》序文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本义:庄稼成熟;年,年度:不三稔矣;熟悉:熟稔
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
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
1.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句子 古义
近义
幼稚盈室
于时风波未静
尝从人事
于是怅然慷慨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小孩
指不成熟的做法
战乱
指做官
感慨
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等
指大方的行为
不久
寻找、追寻
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
第一个生是动词,维持;
第二个生是名词,生活。
特殊句式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皆口腹自役
(见,被)被动句
状语后置
判断句

1、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出仕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练习:
亲故劝说 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养家糊口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诸侯惠爱 彭泽不远 公田有利
2、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并列出来。
辞官归隐的四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序言
第一层:
出仕原因:
第二层:
辞官原因
第三层: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自然,
任性随情
序言中交代了哪些信息?
家贫子多、养家无术、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彭泽不远、公田有利
四、赏析
研读第一自然段
logo
第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以:让,使,令: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修饰;拿
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
追:补救、挽回:追受其牒、追补
谏:①规劝,劝谏;《谏逐客书》②挽回,纠正
飏:飞扬;飘扬:飏尘(尘土飞扬);船缓缓前进
第一段:翻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直抒胸臆,既有对自己久滞官场导致田园荒芜的自责,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抒发了自己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的痛苦。
合作·探讨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悟”“知”“觉”
“舟遥遥”“风飘飘”
“问”“恨”
自责
自悔
自醒
轻松愉快
归心似箭
2、本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讨
研读第二自然段
logo
第二段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瞻:本义:向远处或向高处看:高瞻
远瞩。
衡宇:简陋的房子。“衡”同“横”
载 … 载:又…又:载笑载言
就:接近
引:举起
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
穷睇眄于中天
怡:使愉快:怡情养性
审:明白,知道
策:拄着;拐杖
岫:山穴也。《说文》;山上朝来
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辛弃疾)
景:本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大的“景行行止”;仰慕:景仰;
同“影”
第二段:翻译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1、第二段分几层,请概括每层内容?
合作·探讨
抵家
居室
涉园
欣喜若狂
怡然自得
流连忘返
2.到家后诗人享受了有哪些田园乐趣?
亲情之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饮酒之乐: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赏菊之乐:松菊犹存
游园之乐: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诗人为什么两次提到松菊,有何意义?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洁、脱俗、正直的象征。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象征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用典。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陈仲子者,齐人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夫子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矣!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于是出谢使者。遂相与逃去,为人灌园。”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对比。即“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
结驷列骑:高车骏马连接成队,形容高贵显赫
4. 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
托物言志、拟人、借景抒情,把云和鸟人格化,说明出仕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倦飞”,是因为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研读第三自然段
logo
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言:助词,无义:静言思之
焉求:求焉,宾语前置
悦:以……为快乐?喜欢:悦己;悦目
亲戚:古指家人,今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情话: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畴:本义:已耕作的田地;同类,类别。后作“俦”:范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报酬,酬答。通“酬” ;以往;从前 : 畴昔
命:指派,发令:遂命酒
棹:划着;长的船桨:桂棹兮兰桨
窈窕:文静美好:窈窕淑女;幽深
向荣:向,近,临。荣,草木茂盛。
行:不久、将要。行将就木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蹑足行伍之间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与子偕行。
士贰其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五行相生相克
琵琶行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晋帝遣侍中黄门,劳师于行在
道行深
háng 道路,本义。畏惧路上露水很多
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蹑足:置身、参加,此指出身
队伍,军队。次,编次;当行,当在征伐之列。
辈分
xíng 行走
前往
行为,名词
施行
五种物质
诗歌体裁
流行,流通
皇帝所在的地方
héng 僧道修炼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
第三节:翻译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请让我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相违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喜欢亲人的知心话,乐于弹琴读书来消愁解忧。农人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候驾着小蓬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循着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万物得到好时节,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
1.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
合作·探讨
合作·探讨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与乡邻交往之乐、劳动之乐
3.最后四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
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
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
合作·探讨
4.中国士大夫去田园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却不同,不同处在哪里?
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合作·探讨
5.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由物哀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些沉郁,但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拓展:同是描绘山水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孟浩然等有什么不同?
王维、孟浩然虽擅长山水田园之作,然而却没有陶渊明这样真正的躬耕农亩。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才是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从事,操作)微勤,日入负耒(lěi)还。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时复墟曲(乡野)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研读第四自然段
logo
第四段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委: 随从,顺从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怀:怀念,留恋,爱惜:去国怀乡
植: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植物;栽种,种植:所手植也;立:亭亭净植;通“置”(zhì)。安放,放置:植其杖而芸者,植,倚立也。‘植’同‘置’把他的杖插在地上就去锄草
耘耔:耘:除草;耔,培苗,耘耔,泛指耕种
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可犹疑彷徨的呢
第四段:翻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在这一段中,诗人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所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
良辰美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事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足矣。
2.诗人为什么向往这样的生活?在这一段提到哪些原因?
人生短暂、不慕富贵、仙境难求
合作·探讨
1、“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诗人感叹人生苦短,余日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
合作·探讨
2、如何理解“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作者田园生活的全部元素,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质朴的情怀。
合作·探讨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有什么作用?
卒章显志
表明了乐天安命的思想,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合作·探讨
4.作者对归隐田园完全心甘情愿了吗?结合文中句子分析。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
反问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劝,体现出他虽然顺应了自己的本性回归了田园,但心中还有彷徨、犹疑、不甘、无奈,表面上是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实际上是无可奈何、听天由命。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复杂心情。
第二段:归家之乐
(亲情、饮酒、赏菊、游园)
第一段:
辞官——归途(自责自悟)
第三段:
田园之乐
(人情、农闲)
第四段:
反思感悟(乐天知命)
总结
五、全文总结
主旨: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特点: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间,音节和谐。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
陶渊明的创作影响
李白: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