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08 16:0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究地下结构的?
阅读教材P23页探究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
最深的钻井,不超过
所以钻井探究这个方法可行吗?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13千米
6371千米
不可行!
怎样探究它们的内部结构?
探究地球的方法能否类比?
地震构造示意图
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从观测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封闭曲线。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震级:。
那么,烈度和震级一样吗?
烈度:。
地震的大小。
1.一场地震中,震级有几个?烈度有几个?
2.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
思考一下
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时应主要考虑()
随堂练习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的冲击造成的。
怎样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分类: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特性: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纵波
横波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性
较快
较慢
固、液、气

纵波横波的传播特点
ZONG BO HENG BO DE CHUAN BO TE DIAN
纵波(P):上下颠簸
横波(S):左右摇晃
思考时间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当地震发生在海洋时,又是什么情况?
地面上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时,只有上下颠簸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纵波 较快 固、液、气
横波 较慢 固
共性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为什么可以用地震波探索地下结构?
特性
思考时间
1.哪个是纵波,哪个是横波?
为什么?


因为左边的速度慢;
且接近3000km时速度变为0。
2.速度在哪里发生了变化?速度
变化说明了什么?
3.这种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为_________,这两个面分别叫__________、_________。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
2900km
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地球内部划分出了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39~41千米左右,大洋地区5~10千米,平均为17千米。
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古登堡面深处:约2900公里
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科学家们“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
随堂练习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物质形态的变化
C.化学元素分布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
随堂练习
A.软流层 B.岩石圈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2017年8月8日21时,我国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地震构造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2.处于地震震中区的人们会感觉到()
A.只上下颠簸,不左右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
C.只左右摇晃,不上下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
1.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则震源位于()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2.以下哪个地点能够最快接收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
A.四川盆地 B.喜马拉雅山
C.三江平原 D.内蒙古高原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面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 D.内、外核之间
学会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示意图(要包含两面三层),形式不限。
作业
地壳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课前提问环节
1
2.地震波
3
4
5
6
课前提问环节
科学家们利用什么探究了地球内部结构________
地震波
横波
纵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纵波
横波
较快
较慢
固、液、气

课前提问环节
1.哪个是纵波,哪个是横波?
为什么?


因为左边的速度慢;
且接近3000km时速度变为0。
2.速度在哪里发生了变化?速度
变化说明了什么?
33km和2900km;
说明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划分出了圈层。
3.这种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为_________,
这两个面分别叫__________、_________。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
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
概念: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平均厚度为17km;
大陆较厚,平均39~41km,最厚可达70km。
大洋较薄,平均为5~10km。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______;海拔越低,地壳______。
越厚
越薄
地壳元素组成
1.地壳元素含量前八位排序分别为?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硅铝层
2.地壳上层为______;它在大洋_______。地壳下层为_______;它是______。
硅镁层
连续的
很罕见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幔
概念: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
地幔分为_______和_______;
上地幔又分为_____、_____、_____。
上地幔的上部为________,是一种熔融物质,为岩浆主要发源地。
上地幔
下地幔
顶部
上部
下部
软流层
那么岩石圈的范围是?,
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物质)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核
概念: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分为_____和_____。
内核
外核
推测:外核为_______;
但普遍认为,内核为_____。
液体
固体
外核可能是地球产生磁场的原因球体。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核;
2.厚度不均,大陆厚,大洋薄。
:在固体的内核之上并在地幔之下,由液体的铁和镍构成,厚度大约2200千米。是产生磁场的原因。
:距离地表的深度为5100~6371千米。呈固态,能传播横波。
地幔
地壳
地壳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发源地。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外核、内核、地核
B.地壳、地幔、地核
C.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
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2.上图中的X处为()
A.莫霍面B.古登堡面
C.岩石圈和软流层的交界面
D.内核与外核的交界面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①层中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加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当地时间2018年5月17日凌晨,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吉拉威尔火山再次猛烈喷发,持续数分钟。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比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可能为液体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小
1.从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面以下的圈层称为内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1.大气圈的密度变化为?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2.大气圈的上界高度大约为?
2000~3000km的高空
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1.水圈由什么组成?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2.可以怎样分类?
根据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地表水
地下水
特点:连续且不规律的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生物圈的范围为?
存在于水圈(全部)、大气圈(底部)、岩石圈(上部)
2.生物圈的核心部分为?
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
特点:是最活跃的圈层
思考一下
1
2
3
不连续面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若干个圈层
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千米左右,大洋地区7~8千米。
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古登堡面深处:约2900公里
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地壳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
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
1.地震波的速度在哪两个位置发生了变化?
2.2900米之前横波、纵波均存在,证明2900米以上为固体。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地震波
不连续面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作用及其之间的联系
随堂练习
SU TANG LIAN XI
读左侧“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c、d的名称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界面是    ,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  (填“深”或“浅”),请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c和d顶部的地球圈层合称是   ,其位于   层之上,d以下的圈层界面名称是     。
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     ,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随堂练习
SU TANG LIAN XI
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   ,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   和     ,由坚硬的   组成。在莫霍界面下,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将   ,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蛟龙”号采集到样本的位置处于地球的   (圈层)。
材料一 左侧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17年6月5日,“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了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8航次)第7次下潜,这也是本航段截至目前采集生物样品最多的一次下潜。此次下潜共取得近底海水16升,变质岩53.8千克,海参3只、海星1只、海绵1只、海蛇尾3只、未知物种1只。
板书设计
BAN SHU SHE JI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结构
外部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层
纵波
横波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记忆:一波二面三层四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