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002文言文--古今异义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复习---002文言文--古今异义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8 15: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
编号 002 使用时间 编制人 授课内容(1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
古今异义导学案
自主学习
古今异义的类型
一、词义扩大
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二、词义缩小
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古义指男人;今义一般指夫妻关系中的男方。
三、词义转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古义:“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今义: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四、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五、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六、感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卑鄙”,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见识浅陋。常用作谦词。今义:人格低下,举止不端,品性恶劣;含贬义。
偏义复词是文言中一类特殊的复合词。
这类词通常是由两个语素构成,这两个语素的意义常常是相反、相对或相关的,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此处“出入”只取“入”的意思。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此处的“国家”只取“国”之意 。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恰恰是一个合成词,容易造成我们理解上的失误。如“然/后”“地/方”“其/次”“学/者”“其/实”“祖/父”“智/力”“于/是”“交/通”“妻/子”“指/示”“以/为”“因/为”等。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窈窕、社稷、布衣等。
这也是文言文翻译题最常见的设分点。
古今异义词的解题办法
语言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四种用法,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装饰花纹。
代入分析法
在判断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时,考生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之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意要求。
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知道”今义明白,了解。用在这里,明显不通畅,所以可以推知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懂得”“道义精妙”
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课文迁移法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粤教版必修二《赤壁之战》)
中国:指中原,因此,可以推知,本例为“中原”。
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段,解一解加点词的含义,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特点。
周经传(节选)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1.改庶吉士,授检讨 检讨:
2.经刚介方正 方正:
3.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疾:
4.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
5.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 竞:      
6.臣但有寸金、尺帛 但:
7.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以为:
8.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 干涉:
9.报许,赐敕驰驿 报:
当堂训练
写出下列特标词的古义和今义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6策扶老以流憩
7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8愿丈人一言而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9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13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4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5壁有瑕,请指示王
1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1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0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2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23列坐其次
24问征夫以前路
25既窈窕以寻壑
26今之众人
27空中而多窍
28锄其直,遏其生气
29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0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1暮去朝来颜色故
32铁骑突出刀枪鸣
33其后用兵,则谴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35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36是女子不好
时文赏析
鲁迅文章再入高中语文课本,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什么
(题目采用疑问句式,引人思考。)
①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工作情况。其中,鲁迅的《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开篇简述事件背景,引出鲁迅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这一话题。)
②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的议论已经持续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是不少。主张删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总结起来有三:一是占比过大,二是难度较高,三是内容与时代脱轨。需要说明的是,“退出”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鲁迅作品是被删减了一部分,例如《雪》《风筝》《药》《阿Q正传》等,但并非全部退出。(紧承上文,指出主张删减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原因:占比过大,难度较高,内容与时代脱轨。)
③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就应该退出教材,则有些无理取闹。语文教学难道不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吗?所谓难以理解,一是语言,二在思想。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胡适《我的母亲》、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驳斥以鲁迅作品难度高为由主张删减的论调。)
④至于是否过时,在笔者看来,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没有过时。诚然,想要读懂鲁迅,先要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但这难道不是学习任何课文都要做的准备工作吗?课本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否则,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揣摩种种隐喻、没有意识到阅读这类“难读”文章的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批驳鲁迅作品过时的论点。)
⑤语文学习学的岂止是文学,何况鲁迅的作品从不缺乏文学性:切切察察的长妈妈、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手握虎头鞋的祥林嫂、月光下手持钢叉的小英雄闰土与偷瓜的猹、咸亨酒店柜台上没来得及落下的四个茴字……(鲁迅作品的突出特点:不乏文学性。)
⑥今天我们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时,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当我们记住了“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有个性的开头时,不如多读两句,看到下面的“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想一想鲁迅先生要祭奠的“苍翠精致的英雄们”是谁,又
为什么要去纪念。(呼吁强调,照应题目。)
安阳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 002 使用时间 编制人 授课内容(1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
古今异义导学案
自主学习
古今异义的类型
一、词义扩大
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二、词义缩小
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古义指男人;今义一般指夫妻关系中的男方。
三、词义转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古义:“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今义: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四、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五、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六、感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卑鄙”,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见识浅陋。常用作谦词。今义:人格低下,举止不端,品性恶劣;含贬义。
偏义复词是文言中一类特殊的复合词。
这类词通常是由两个语素构成,这两个语素的意义常常是相反、相对或相关的,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此处“出入”只取“入”的意思。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此处的“国家”只取“国”之意 。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恰恰是一个合成词,容易造成我们理解上的失误。如“然/后”“地/方”“其/次”“学/者”“其/实”“祖/父”“智/力”“于/是”“交/通”“妻/子”“指/示”“以/为”“因/为”等。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窈窕、社稷、布衣等。
这也是文言文翻译题最常见的设分点。
古今异义词的解题办法
语言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四种用法,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装饰花纹。
代入分析法
在判断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时,考生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之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意要求。
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知道”今义明白,了解。用在这里,明显不通畅,所以可以推知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懂得”“道义精妙”
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课文迁移法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粤教版必修二《赤壁之战》)
中国:指中原,因此,可以推知,本例为“中原”。
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段,解一解加点词的含义,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特点。
周经传(节选)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1.改庶吉士,授检讨 检讨:官职名,掌管国史修订编纂的官员
2.经刚介方正 方正:端方正直,品行端正
3.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疾:憎恨,厌恶 
4.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相互勾结
5.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 竞:争逐       
6.臣但有寸金、尺帛 但:只要,如果
7.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以为:作为
8.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 干涉:相互勾结
9.报许,赐敕驰驿 报:回复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倔强耿直,喜欢勉力劝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交结勾通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务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
当堂训练
写出下列特标词的古义和今义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今义:常常;古义:处处,到处)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今义:不值得做;古义:愁什么)
3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今义:美貌女子;“美人”古义:歌伎、宫妃。“左右”今义:方位词;“左右”古义:侍卫人员。)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今义:限制;古义:盟约。)
5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公开扬言。)
6策扶老以流憩(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
7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
8愿丈人一言而生。(今义:岳父;古义:老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长辈。)
9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
10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1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义:山东省;古义: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
1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今义:大方;古义:意气激昂)
13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今义:长子;古义:年龄大。)
14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今义:值得怜悯;古义:可爱。)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值得怜惜)
15壁有瑕,请指示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
1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1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今义:表另提一事;古义:达到某种程度。)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某个地方。)
1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
1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20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从前;古义:从这里开始,向那里……)
2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古义:趁此。)
2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今义:向前行进;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
23列坐其次(今义:第二;古义:它的旁边)
24问征夫以前路(今义:出征的人;古义:行人)
25既窈窕以寻壑(今义:(女子)文静美好;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26今之众人(今义:大多数人;古义:一般人)
27空中而多窍(今义:天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
28锄其直,遏其生气(今义:不高兴;古义:生机)
29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义:开始存在;古义:成人自立)
30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今义:说给别人;古义:申诉(苦衷)
31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颜料;古义:容貌)
32铁骑突出刀枪鸣(今义:超过一般;古义:忽然爆发出)
33其后用兵,则谴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义:致力于;古义:官名)
3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今义:因清闲而烦闷或言行没有意义;古义:没有依靠)
35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今义:事情完成;古义:整理装束)
36是女子不好(今义:品行不好;古义:不美)
时文赏析
鲁迅文章再入高中语文课本,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什么
(题目采用疑问句式,引人思考。)
①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工作情况。其中,鲁迅的《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开篇简述事件背景,引出鲁迅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这一话题。)
②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的议论已经持续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是不少。主张删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总结起来有三:一是占比过大,二是难度较高,三是内容与时代脱轨。需要说明的是,“退出”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鲁迅作品是被删减了一部分,例如《雪》《风筝》《药》《阿Q正传》等,但并非全部退出。(紧承上文,指出主张删减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原因:占比过大,难度较高,内容与时代脱轨。)
③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就应该退出教材,则有些无理取闹。语文教学难道不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吗?所谓难以理解,一是语言,二在思想。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胡适《我的母亲》、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驳斥以鲁迅作品难度高为由主张删减的论调。)
④至于是否过时,在笔者看来,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没有过时。诚然,想要读懂鲁迅,先要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但这难道不是学习任何课文都要做的准备工作吗?课本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否则,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揣摩种种隐喻、没有意识到阅读这类“难读”文章的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批驳鲁迅作品过时的论点。)
⑤语文学习学的岂止是文学,何况鲁迅的作品从不缺乏文学性:切切察察的长妈妈、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手握虎头鞋的祥林嫂、月光下手持钢叉的小英雄闰土与偷瓜的猹、咸亨酒店柜台上没来得及落下的四个茴字……(鲁迅作品的突出特点:不乏文学性。)
⑥今天我们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时,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当我们记住了“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有个性的开头时,不如多读两句,看到下面的“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想一想鲁迅先生要祭奠的“苍翠精致的英雄们”是谁,又为什么要去纪念。(呼吁强调,照应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