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08 17: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2题)
1.向四个体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和,开始反应时,按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甲:,和反应
乙:,作催化剂,和反应
丙:,和反应
丁:,和反应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丙、乙、甲
2.已知反应H2+Cl2=2HCl,破坏1molH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Cl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Cl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该反应的能量关系为Q1+Q2C.该反应需要在点燃或光照下进行,所以为吸热反应
D.该反应中化学能只能转化为热能
3.为了探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向盛有A的试管中滴加B试剂时,看到U形管中,甲处液面上升,乙处液面下降,则A试剂和B试剂为
A.金属钠和水 B.碳酸氢钠和盐酸 C.生石灰和水 D.氢氧化钠和硝酸
4.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数据如下表。N2+3H2 2NH3
N2 H2 NH3
起始浓度/mol·L-1 1.0 3.0 0.2
2 s末浓度/mol·L-1 0.6 1.8 1.0
4 s末浓度/mol·L-1 0.4 1.2 1.4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2 s末氨气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1·s-1
B.前2 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 mol·L-1·s-1
C.前4 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 mol·L-1·s-1
D.2~4 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1·s-1
5.将铝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的烧杯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l比Cu活泼,Al为负极,Cu极上析出NO2
B.Cu为负极,Al正极,Al极上析出Cu
C.Cu为负极,电极反应为Cu-2e-=Cu2+
D.Al为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
6.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
①Pt-Fe合金发生氧化反应 ②铝合金是负极 ③海水是电解质溶液 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划分,火电应为二次能源
B.煤、石油、天然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C.风电是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转化为电能
D.在火力发电时,燃料燃烧可以将全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8.已知X(g)+3Y (g)2W(g)+M(g)为放热反应。一定温度下,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g)与3 mol Y(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生成2 mol W和1 mol M
B.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X与W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一定为1∶2
C.当X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改变,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
D.若增大Y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9.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③苛性钠固体溶于水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⑥干冰升华
A.②④ B.①②④⑥ C.③⑤ D.②③④
10.已知合成氨的反应为N2+3H22NH3,各物质的浓度数据如下表:
N2 H2 NH3
起始浓度/mol·L-1 1.0 3.0 0
2s末浓度/mol·L-1 0.6 1.8 0.8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化学反应的速率时,其速率为A.0.2mol·L-1·s-1 B.0.4mol·L-1·s-1
C.0.6mol·L-1·s-1 D.0.8mol·L-1·s-1
11.氢氧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在航天飞机上,其反应原理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池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该电池中电极a是正极
C.外电路中电子由电极b通过导线流向电极a
D.该电池的总反应:2H2+O2= 2H2O
12.如图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 Y(g) 2Z(g) + W(s) ΔH<0 的反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Y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减小体系压强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密闭容器中某一反应不同时刻各物质的量如图(E为固体,其余为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时,用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14.(1)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根据电子运动方向,可知氧气从___________口通入(填“a”或“b”),X极为电池的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
(2)某种氢氧燃料电池是用固体金属氧化物陶瓷作电解质,两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分别为
A极:2H2+2O2--4e-=2H2O
B极:O2+4e-=2O2-
则A极是电池的___________极;电子从该极___________(填“流入”或“流出”)。
(3)若将(1)中燃料电池改为甲烷—空气燃料电池,该电池工作时,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电池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
15.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下:
(1)若E1>E2,反应体系的总能量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为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若E1<E2,反应体系的总能量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为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__。
16.Ⅰ.对于4FeS2+11O2=2Fe2O3+8SO2,试回答有关的问题:
(1)可用哪些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___________。
(2)为了提高生成SO2的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A.增加FeS2的量 B.增大O2的浓度
C.升高温度 D.减小压强
Ⅱ.某温度下,在2 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3)由图中的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5 min内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17.共价键的键能
(1)共价键的键能:
共价键的键能是指_______,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共价键越_______。
(2)共价键键能的意义:
如:H-H的键能为436.4kJ·mol-1,则H2(g)=2H(g),ΔH=_______ kJ·mol-1;利用键能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18.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化学键时需要_______能量,形成化学键时需要_______能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若E1>E2,表示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反应过程_______能量。
②若E119.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外因
(1)【实验探究】
实验1: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 4% H2O2溶液,向其中一只试管内加入MnO2粉末 ________ ________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 12% H2O2溶液,其中一只试管用水浴加热 ________ ________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 4%、12% H2O2溶液,再各加入2滴0.2mol·L-1FeCl3溶液 ________ ________
实验2:取两支试管,其中一支加入约5g块状大理石,另一支加入约5g粉末状大理石,再各加入5mL 4mol·L-1盐酸。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浓度都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适当的催化剂能显著地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________;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________。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反应体系的压强越大,反应速率________。
②增大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固体颗粒越小,其单位质量的表面积________,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③反应物状态:一般来说,配成溶液或反应物是气体,都能________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________反应速率。
④光照等条件对一些化学反应的速率也有一定影响。
20.某学生设计如图Ⅰ装置,测定2mol·L-1的硫酸分别与锌粒、锌粉反应的速率。请回答:
(1)图Ⅰ装置中盛放硫酸的仪器名称是___。
(2)按照图Ⅰ装置实验时,已限定了两次实验时间均为10min,还需要测定的另一个数据是___。
(3)实验结束后,得到的结论是____。
(4)该学生又将图Ⅰ装置中的气体收集装置改为图Ⅱ,实验完毕待冷却室温后,该生准备读取滴定管上液面所处的刻度数时,发现滴定管中液面高于干燥管中液面,应首先采取的操作是___。
(5)探究一定质量的锌粒与足量的2mol·L-1稀硫酸反应时,能减慢反应速率,又不影响氢气体积的条件是___。
A.加入一定量的醋酸钠固体 B.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
C.加入一定KNO3溶液 D.加入一定体积的Na2SO4溶液
21.在一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A、B,发生如下反应:A+2B=3C。反应经2min后,A的浓度从开始时的1.0mol·L-1降到0.8mol·L-1。已知反应开始时B的浓度是1.2mol·L-1。
(1)2min末B、C的浓度____。
(2)用A表示该反应2min内的平均速率____。
22.某课外实验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数字化实验设备,探究镁与不同浓度盐酸的反应速率,两组实验所用药品如下:
序号 镁条的质量/g 盐酸
物质的量浓度/() 体积/mL
1 0.01 1.0 2
2 0.01 0.5 2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试说明该图中曲线的含义___________。
(2)结合实验条件,分析两条曲线的区别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容器恒容,甲与乙的温度相同,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分别相同,即反应物的浓度相同,但乙加了催化剂,所以乙的反应速率比甲的快;甲与丁的温度相同,但丁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小,即丁的浓度小,所以甲的反应速率比丁快;丙与丁的物质的量分别相同,即反应物的浓度相同,但丙的温度低,所以丁的反应速率比丙快。综上所述,按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乙、甲、丁、丙,故答案为:C。
2.A
【解析】
A.氢气和氯气反应放热,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A正确;
B.氢气和氯气反应放热,该反应的能量关系为Q1+Q2<2Q3,故B错误;
C.反应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该反应需要在点燃或光照下进行,但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该反应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形式的能量,故D错误;
选A。
3.B
【解析】
向盛有A的试管中滴加B试剂时,U形管中,甲处液面上升,乙处液面下降,说明集气瓶内温度降低,气体体积缩小。
A.金属钠和水反应放热,集气瓶内温度升高,故不选A;
B.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吸热,集气瓶内温度降低,故选B;
C.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集气瓶内温度升高,故不选C;
D.氢氧化钠和硝酸反应放热,集气瓶内温度升高,故不选D;
选B。
4.A
【解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变化,v=,根据氨气在化学反应中的时间和浓度变化计算出各时间段的平均反应速率,注意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数值,不能计算出具体某一时刻的反应速率,以此来解析;
A.无法计算2s未氨气的反应速率,只能计算某一时间段的平均反应速率,A错误;
B.前2s时间内氨气的浓度变化为:(1.0-0.2)mo/L=0.8mo/L ,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 mol·L-1·s-1,B正确;
C.前4s时间内氨气的浓度变化为: (1.4-0.2) mol/L=1.2mol/L,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1·s-1,C正确;
D.2s~ 4s时间内氨气的浓度变化为: (1.4-1.0) mol/L=0.4mol/L, 平均反应速率为:=0.2mol·L-1·s-1,D正确;
故选A。
5.C
【解析】
A.Al在浓硝酸中钝化,Cu为负极,Al是正极,Al极上析出NO2,故A错误;
B.Al在浓硝酸中钝化,Al是正极,Cu为负极,Al极析出NO2,故B错误;
C.Al在浓硝酸中钝化,Cu为负极,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电极反应为Cu-2e-=Cu2+,故C正确;
D.Al在浓硝酸中钝化,Al是正极,正极硝酸根离子得电子生成二氧化氮,正极反应为,故D错误;
选C。
6.A
【解析】
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中,Al的活泼性大于Fe,铝合金是负极,铝合金失电子发氧化反应,Pt-Fe合金是正极,氧气在正极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海水是电解质溶液,故②③正确,选A。
7.D
【解析】
A.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产品,称为二次能源,火电应为二次能源,故A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B正确;
C.风力发电主要是将风能转化为风轮的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故C正确;
D.在火力发电时,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形式的能量,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故选D。
8.C
【解析】
A.X(g)+3Y (g)2W(g)+M(g)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充分反应后,生成W小于2 mol、M小于1 mol,故A错误;
B.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X与W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保持不变,不一定为1∶2,故B错误;
C.当X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改变,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故C正确;
D.若增大Y的浓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故D错误;
选C。
9.A
【解析】
①水汽化是物理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故①错误;
②胆矾CuSO4 5H2O受热分解生成CuSO4和H2O,属于吸热反应,故②正确;
③苛性钠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③错误;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属于吸热反应,故④正确;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是化合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⑤错误;
⑥干冰升华为物理变化,故⑥错误;
属于吸热反应的有②④;
故选A。
10.B
【解析】
2s内氨气的浓度变化量为0.8mol/L-0mol/L=0.8mol/L,所以2s内用氢气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mol/(L·s) ;
故答案选C。
11.D
【解析】
A.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项错误;
B.a极通入H2发生氧化反应,是电池的负极,B项错误;
C.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即由电极a通过导线流向电极b,C项错误;
D.氢氧燃料电池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生成物都是水,故该电池的总反应:2H2+O2= 2H2O,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A
【解析】
a曲线变为b曲线,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加入催化剂可实现此目的。又因为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故增大体系压强也可实现此目的,因此答案选A。
13.(1)
(2)0.1
【解析】
(1)
根据图像曲线变化可以知道、为反应物,、为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根据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反应开始至时,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则用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14.(1) b 负
(2) 负 流出
(3) CH4-8e-+10OH-=+7H2O CH4+2O2+2KOH=K2CO3+3H2O
【解析】
(1)
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氢气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电子运动方向,可知氧气从b口通入;电子由负极流出、正极流入,X极为电池的负极。
(2)
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A极是电池的负极,电子从该极流出。
(3)
若将(1)中燃料电池改为甲烷—空气燃料电池,该电池工作时,甲烷在负极失电子生成碳酸根离子,负极反应式为CH4-8e-+10OH-=+7H2O,正极反应式为O2-4e-+2H2O =4OH-,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15.(1) 降低 放热 反应物的部分内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热能释放给环境
(2) 升高 吸热 反应物从环境中吸收能量
【解析】
(1)
若E1>E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反应物的部分内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热能释放给环境,为放热反应;
(2)
若E1<E2,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体系的总能量升高,反应物从环境中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16.(1)O2、SO2
(2)BC
(3)3X+Y3Z
(4)0.06 mol·L-1·min-1
【解析】
(1)
只有气体或者溶液才有浓度的变化,固体或者纯液体的浓度是定值,故应选用SO2或O2来表示该扳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2)
A.FeS2是固体,增加FeS2的量,其反应速率不变,选项A错误;
B.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选项B正确;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选项C正确;
D.减小压强,反应速率降低,选项D错误;
答案选BC;
(3)
由图象可以看出,X、Y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小,则X、Y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多,所以Z为生成物,当反应到达2min时,Δn(X)=0.6mol,Δn(Y)=0.2mol,Δn(Z) =0.6mol,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值与化学计量数呈正比,则Δn (X) :Δn (Y) : Δn (Z) =0.6: 0.2: 0.6=3:1:3,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X+Y3Z;
(4)
5 min内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 (Z) ==0.06 mol·L-1·min-1。
17.(1) 断开1mol气态分子中某种共价键生成气态原子需要吸收的能量 牢固
(2)436.4
【解析】
(1)
共价键的键能是指断开1mol气态分子中某种共价键生成气态原子需要吸收的能量,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
(2)
断键吸收能量,因此若H-H的键能为436.4kJ·mol-1,则H2(g)=2H(g),ΔH=436.4 kJ·mol-1。
18. 吸收 放出 吸收 放出
【解析】
断键吸热,形成化学键放热,所以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化学键时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时需要放出能量。
①若E1>E2,表示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反应过程吸收能量。
②若E119.(1) 加入MnO2粉末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 催化剂能加快H2O2分解速率 用水浴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 升高温度能加快H2O2分解速率 12% H2O2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H2O2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粉末状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反应物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2) 增大 越大 越大 越大 越大 越大 越大 增大 增大
【解析】
(1)
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4%H2O2溶液,向其中一只试管内加入MnO2粉末,是为了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现象为:加入MnO2粉末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实验结论为:催化剂能加快H2O2分解速率;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12%H2O2溶液,其中一只试管用水浴加热,是为了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现象为:用水浴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实验结论为:升高温度能加快H2O2分解速率;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4%、12%H2O2溶液,再各加入2滴0.2mol·L-1FeCl3溶液,是为了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现象为:12%H2O2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实验结论为:H2O2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2:取两支试管,其中一支加入约5g块状大理石,另一支加入约5g粉末状大理石,再各加入5mL4mol·L-1盐酸,是为了探究反应物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现象为:粉末状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实验结论为:反应物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2)
由上述实验可得: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适当的催化剂能显著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反应体系的压强越大,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②增大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固体颗粒越小,其单位质量的表面积越大,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③反应物状态:一般来说,配成溶液或反应物是气体,都能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
20.(1)分液漏斗
(2)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3)其他条件相同时,锌粉与硫酸的反应速率比锌粒与硫酸的反应速率快
(4)调节滴定管的高度使得两侧液面相平
(5)AD
【解析】
(1)
根据装置的特点可知,图Ⅰ装置中盛放硫酸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
(2)
若测定反应速率,则还需要测定的另一个数据是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3)
由于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所以该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锌粉与硫酸的反应速率比锌粒与硫酸的反应速率快。
(4)
由于气体的体积受压强的影响大,所以在读数之前还需要采取的措施是调节滴定管的高度,使得两侧液面相平。
(5)
A.加入一定量的醋酸钠固体,生成弱酸醋酸,氢离子浓度减小,速率减小,但不影响氢气的总量,符合题意;B.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和锌生成铜,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C.加入一定KNO3溶液,生成硝酸和锌不生成氢气,不符合题意;D.加入一定体积的Na2SO4溶液,稀释了溶液,浓度减小,速率减慢,不影响氢气的总量,符合题意;故选AD。
21.(1)0.8mol·L-1、0.6mol·L-1
(2)0.1mol·L-1·min-1
【解析】
(1)
反应经2min后,A的浓度从开始时的1.0mol·L-1降到0.8mol·L-1,即A的浓度减小0.2 mol·L-1,结合A2B=3C可知B浓度减小0.4 mol·L-1,C浓度增大0.6 mol·L-1,故2min末B的浓度为1.2 mol·L-1-0.4 mol·L-1=0.8 mol·L-1,C的浓度为0+0.6 mol·L-1=0.6 mol·L-1;
(2)
2 min内,v(A)0.1 mol·L-1·min-1
22.(1)曲线表示不同浓度的盐酸与镁条反应时,产生气体的压强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曲线斜率可表征反应速率
(2)两个实验中,盐酸均过量、镁条均不足,理论上若时间足够长,最终反应生成的气体的量应该相等,实际上实验1中氢离子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快,表现在图像上其曲线斜率大,相同时间内比实验2生成的气体压强大
【解析】
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图中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气体压强,则曲线为不同浓度的盐酸与镁条反应产生气体的压强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余条件相同时,盐酸提供的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氢气越多、气体压强越大,在p-t图中曲线上的斜率越大,据此回答。
(1)
据分析,曲线表示:不同浓度的盐酸与镁条反应时,产生气体的压强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曲线斜率可表征反应速率。
(2)
由表中数据结合分析可知:两个实验中,盐酸均过量、镁条均不足,理论上若时间足够长,最终反应生成的气体的量应该相等,实际上实验1中氢离子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快,表现在图像上其曲线斜率大,相同时间内比实验2生成的气体压强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