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3.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讲授法。
【教具】
斜面,小车,长木板,毛巾,棉布,气垫导轨装置,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硬币、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知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见力和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有关力的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二)新课教学
1.让同学们猜想然后做实验:装置如图9-19所示
注意:(1)用同一小车做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由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保持小车滑到三种水平表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告诉学生由于水平表面的材料不同,小车沿水平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沿毛巾表面运动受到的阻力最大,沿水平木板运动受到阻力最小。
演示结果: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推论: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讲到这里,教师可补充气垫导轨实验,这是一个可将摩擦力减到最小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同学们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
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
强调:
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
学生思考: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
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物体、成立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结论是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
(3)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这种性质;
(4)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