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限时训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答案】A
【解析】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又称“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嫡长子孙为天下大宗,故B错误;“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故D错误。
2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表1为部分碑文节选。
表1
秦灭六国原因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觽,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据此可知,秦始皇意在
A.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B.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 D.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答案】D
【解析】材料分别反映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秦国统治的安定繁荣以及对秦始皇的歌功颂德,秦始皇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从而塑造和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关东地区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秦始皇是为了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A、B、C三项均是片面解读,排除。故选D项。
26.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B项错在“化解”,排除B项;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7.明代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记簿册显示,当地大户朱学源崇祯十五年时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户所在的乡里以外。类似的情况在当地比较普遍。上述状况反映出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 B.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D.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大户的土地数量虽然较多,但是较为分散,而且每个地段的平均亩数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散而且面积较小的土地适应当时小农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A项正确;通过材料的静态描述无法看出当时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土地利用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28.1872年,有官员上奏称洋务派制造轮船“糜费太重”,应“暂行停止”。对此,左宗棠回应“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这说明,左宗棠
A.关注民用企业市场竞争力 B.视航运业为洋务发展关键
C.重视国防工业的独立安全 D.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可知,左宗棠认为国家应该重视国防工业的独立安全,维护国家主权,C项正确;材料是军事工业,不是民用企业,排除A项;材料制造轮船是制造军舰,不是视航运业为洋务发展关键,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9.“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面对赢弱的国家“国力”和人民“体力”,年轻的毛泽东喊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时代强音。材料表明
A.毛泽东主张重塑民族精神 B.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所变化
C.青年要担负起救国的重任 D.西方体育思想对中国影响巨大
【答案】A
【解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即想要让人们精神变得文明,应该先使他们的身体更强健。强调锻炼和塑造强健的体魄,体现了毛泽东主张重塑民族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与科学、西方体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A项。
30.
表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举办的部分重要展览
时间 名称 简况
1939年 农产品竞赛展览会 6个展览室,展品有2000多种。参观者平均每日超过5000人
1939年 工业展览会 展品1000余种,制造精致。观众数万人,对展览会颇有好评。毛泽东等领导参加
1944年 卫生展览会 展品659件,中西医共治病1982人。观众万余人,周恩来等领导参加。外国记者团给予高度评价
1944年 边区建设 展览会 展品特别多,其中煤焦油分馏成功备受关注。观众逾3万人。居留延安的盟国朋友极其欣慕
表2反映出
A.陕甘宁经济的繁荣发展 B.抗日民主政权的积极形象
C.根据地工作重心的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根据地举办的展览意在展现边区政府的成就,以树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积极形象,B项正确;通过展览无法看出经济繁荣,而且部分时期,经济并不繁荣,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根据地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排除C项;展览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和卫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果,而非进一步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31.图1是周令剑在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据此可知
图1
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C.国家工业化全面开展 D.妇女地位提高踊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此宣传画创作于1953年,可以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提高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的变化,故选D;1953年“一五”计划刚刚开始,1957年才超额完成,成就突出,故排除A;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才正式建立,排除B;1953年国家工业化开始,但从图中无法看出,排除C。答案为D。
32.基于自然法学说权利的天然性和不可剥夺性,罗马的诸多法律开始对父亲处置子女及其财产的行为进行规定或限制;到罗马帝国后期,父亲对子女抚养义务的法律理念也出现在罗马法中。这反映了
A.自然法学说具有实际法律效力 B.罗马的习惯法已经被自然法取代
C.罗马的家庭结构被自然法破坏 D.自然法理念推动法律趋向人性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看出人权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这反映出法律人性化的发展方向,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法学说的天赋人权理念对罗马法的影响,自然法只是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它通过影响现实法律条文的改变和法律程序的实体化来实现,排除A、B两项;从材料看,法律的变化只是限制父权——父亲随意处置子女及其财产,还规定了父亲对子女抚养的义务,并没有改变家庭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33.1908 年,一个考察德国社会的英国工会代表团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所访城镇的工厂住宅区没有贫民窟,其他地方也是显而易见”。“大街上不见衣衫褴褛的乞讨、赢弱之人,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我们所称的那种最坏意义上的贫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民主宪政体制臻于完善 B.工业化缩小了贫富差距
C.社会主义运动持续高涨 D.威权政府下现代化策略
【答案】D
【解析】德意志帝国时期,采取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促使,尤其是社会保险之类举措,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工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这是德意志帝国利用国家威权采取的现代化策略带来的好处,D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民主化程度不及英国,排除A项;工业化会加大贫富差距,排除B项;社会主义运动并不会带来材料描述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34.下面是一幅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方世界的漫画(图2)。该漫画中的“重建社会”寓意
图2
A.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B.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改变
C.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完善 D.垄断资本家统治地位丧失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建社会”指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即发展模式)出现重大变化,即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国家干预,A项正确,排除C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方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B项;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垄断资本家占据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35.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包括经济边疆、文化边疆、信息边疆、太空边疆等。这反映出
A.大国霸权利益具有一致性 B.冷战向更深层次发展
C.国家战略受科技革命影响 D.新的世界秩序已形成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内容可知20世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的边疆中的“文化边疆、信息边謳、太空边疆”,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紧密相关,国家战略深受科技革命的影响,故选A项;20世纪80年代,两极格局遭到冲击,材料不能反映出冷战向更深层次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大国霸权利益的一致性,排除C项;新的世界秩序还未形成,排除D。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位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19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leprosy ”“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助长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的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年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迟来的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麻风病污名化中国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现代化发展,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量华工被美国征召;美国经济危机本土工人大量失业,引发排华风潮;美国报刊及其政治人物的诱导推动;长期种族主义的歧视和殖民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统治腐朽;麻风病的研究防治工作进展缓慢。(言之有理亦可,任意4点8分)
(2)历程:《排华法案》经历了实施、废除和道歉的变化历程。(3分)
评价: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美国本土工人的就业机会,但违背时代发展潮流趋势,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法案的废除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政府的道歉,反映了美国华人群体的发展壮大和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6分)
(3)中国的现代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共同富裕;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两极分化;对外侵略扩张)。(4分)现代化发展要与国情相结合;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相尊重;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要与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相统一。(言之有理即可,任意2点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以及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等信息可知,从欧美人的种族主义歧视和糟糕的经济危急状况以及长期的殖民侵略、清政府的腐朽软弱等角度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不难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排华法案》经历的实施、废除和道歉的变化历程的时间来判断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要考虑到1943年由于抗战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的因素。
(3)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作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3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 图4 西方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
(纵轴表示科学技术成果积分对数值) (纵轴表示科学技术成果积分对数值)
图3和图4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西科技发展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适应性。(2分)
评析:我赞成这一观点。(1分)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看,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应的正是社会转型时期;从西方科技发展角度看,西方科技在古希腊时期发展加快,罗马帝国建立后一度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科技发展一度中断,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科技又逐渐发展起来。在中古时期,由于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国的科技水平长期领先西方,这体现在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众多领域;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农业文明的典型特征,受制于社会整体结构,未能实现向近代科技的突破。西方文明率先向工业文明转型,近代科学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6分)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结构必然是与此时此地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3分)
示例二
观点:15至19世纪,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为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2分)
评析:我不赞同这一观点。(1分)西方科技水平全面超过中国是在17世纪以后,而西方国家取得对中国的经济优势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中国经济的落后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仍居主体地位,商品化的手工生产虽有技术改进和规模提升,但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制下的机械化生产;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表现为科技著作的编纂,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作仍停留在对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整理上。近代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落后的封建剥削制度以及文字狱等都是重要因素。(6分)
综上所述,导致15至19世纪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生产力发展的相对停滞,用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来作为近代早期中国落后的首要表现,具有一定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3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二)选考题:共15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农村公社是传统俄国的基层组织。农民不但依附于领主,还依附于公社。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公社保存下来并不断强化。与此前相比,公社有了正式的法律名称“村社”。领主对村社的管辖由国家对村社的管辖所代替,领主管理机构撤出,政府指派的米尔调解员进行监督。村社以上的乡在改革前由国家任命官吏,改革后则改为由各村社推选管理人员。由于赎买土地的契约不是同农户,而是同村社签订并以连环保方式缴纳的,改革后村社的经济职能实际上有所强化。同时由于地主割走大块土地,村社份地减少,随着农户分家现象增多,土地重分日益频繁,农民的份地也越来越零碎。村社强化造成的大锅饭现象严重阻碍了俄国农业的改良,但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直到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才最终废除。
——摘编自金雁、秦晖《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村社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61年村社制改革带来的影响。(7分)
【答案】(1)变化:由领主主导到国家控制;村社民主有所扩大;村社经济职能有所强化;土地重分现象频繁。(8分)
(2)影响:短期内保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推动近代化进程;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强化了沙皇专制统治。(7分,任答3点得满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领主对村社的管辖由国家对村社的管辖所代替,领主管理机构撤出,政府指派的米尔调解员进行监督”可知,由领主主导到国家控制;根据材料“村社以上的乡在改革前由国家任命官吏,改革后则改为由各村社推选管理人员”可知,村社民主有所扩大;根据材料“由于赎买土地的契约不是同农户,而是同村社签订并以连环保方式缴纳的,改革后村社的经济职能实际上有所强化”可知,村社经济职能有所强化;根据材料“同时由于地主割走大块土地,村社份地减少,随着农户分家现象增多,土地重分日益频繁,农民的份地也越来越零碎”可知,土地重分现象频繁。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短期内保障财政收入;从政治角度分析,村社改革一定程度推动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由于地主割走大块土地,村社份地减少”“村社强化造成的大锅饭现象严重阻碍了俄国农业的改良”可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强化了沙皇专制统治。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德国宣传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将原有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种族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推行德意志强权和世界政策的理论依据。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高额战争赔款、限制德国军备等,激发德国人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在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民生艰难的形势下,希特勒借机以“优秀的日耳曼民族要复兴,建立统一的大德意志”的口号,迷惑和吸引德意志民族的大部分民众投票纳粹党主政;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对外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派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诱使、强制国会通过“授权法”,授予总理无限权力;还颁布《纽伦堡法案》,公开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进而禁止工人“集体谈判”,取缔工人的罢工权利,把包括工会在内的一切群众团体纳入纳粹管制之下等,在德国全面推行法西斯专政。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德国》
材料二 日本政府日前通过一份回答民进党议员质询的内阁答辩书,称教育机构可以在符合教育基本法的基础上,判断使用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中“有益、适当”的内容。关于《我的奋斗》一书的性质,世界已有公论。而日本政府偏偏同意选择这样一本书的内容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教材,意欲何为?
……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是把日本推向战争深渊、引发二战的祸根,必须得到彻底清算和根除。在这一涉及大是大非的历史问题上,不允许半点暧昧和模糊。然而,如今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没有丝毫的歉疚心理。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兴起、否认侵略罪行的言行,让纳粹思想在日本存在死灰复燃的危险,值得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热爱和平人士的高度警惕。
——兰建中《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应对新国家背景下的法西斯主义或军国主义的复活。(8分)
【答案】(1)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权;纳粹政党的欺骗宣传受到广泛信任;纳粹党受到军队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7分,任答3点得满分)
(2)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法西斯主义或军国主义的复活;以史为鉴,牢记国耻,勿忘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联合国际社会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士警惕法西斯主义复活;警惕近邻日本的军国主义动向;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8分,任答4点得满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答案】(1)代表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都是知识分子,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解析】(1)特点: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一大”代表的“籍贯”可知,他们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根据表格展示的中共一大代表的“出生年份”和“备注”中的履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是知识分子,且多是青年知识分子;根据表格列举的代表们在党的一大前夕的活动,特别是为建党做的筹备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共一大召开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促使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限时训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2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表1为部分碑文节选。
表1
秦灭六国原因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觽,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据此可知,秦始皇意在
A.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B.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 D.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26.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27.明代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记簿册显示,当地大户朱学源崇祯十五年时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户所在的乡里以外。类似的情况在当地比较普遍。上述状况反映出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 B.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D.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
28.1872年,有官员上奏称洋务派制造轮船“糜费太重”,应“暂行停止”。对此,左宗棠回应“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这说明,左宗棠
A.关注民用企业市场竞争力 B.视航运业为洋务发展关键
C.重视国防工业的独立安全 D.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9.“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面对赢弱的国家“国力”和人民“体力”,年轻的毛泽东喊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时代强音。材料表明
A.毛泽东主张重塑民族精神 B.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所变化
C.青年要担负起救国的重任 D.西方体育思想对中国影响巨大
30.
表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举办的部分重要展览
时间 名称 简况
1939年 农产品竞赛展览会 6个展览室,展品有2000多种。参观者平均每日超过5000人
1939年 工业展览会 展品1000余种,制造精致。观众数万人,对展览会颇有好评。毛泽东等领导参加
1944年 卫生展览会 展品659件,中西医共治病1982人。观众万余人,周恩来等领导参加。外国记者团给予高度评价
1944年 边区建设 展览会 展品特别多,其中煤焦油分馏成功备受关注。观众逾3万人。居留延安的盟国朋友极其欣慕
表2反映出
A.陕甘宁经济的繁荣发展 B.抗日民主政权的积极形象
C.根据地工作重心的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31.图1是周令剑在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据此可知
图1
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C.国家工业化全面开展 D.妇女地位提高踊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32.基于自然法学说权利的天然性和不可剥夺性,罗马的诸多法律开始对父亲处置子女及其财产的行为进行规定或限制;到罗马帝国后期,父亲对子女抚养义务的法律理念也出现在罗马法中。这反映了
A.自然法学说具有实际法律效力 B.罗马的习惯法已经被自然法取代
C.罗马的家庭结构被自然法破坏 D.自然法理念推动法律趋向人性化
33.1908 年,一个考察德国社会的英国工会代表团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所访城镇的工厂住宅区没有贫民窟,其他地方也是显而易见”。“大街上不见衣衫褴褛的乞讨、赢弱之人,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我们所称的那种最坏意义上的贫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民主宪政体制臻于完善 B.工业化缩小了贫富差距
C.社会主义运动持续高涨 D.威权政府下现代化策略
34.下面是一幅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方世界的漫画(图2)。该漫画中的“重建社会”寓意
图2
A.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B.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改变
C.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完善 D.垄断资本家统治地位丧失
35.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包括经济边疆、文化边疆、信息边疆、太空边疆等。这反映出
A.大国霸权利益具有一致性 B.冷战向更深层次发展
C.国家战略受科技革命影响 D.新的世界秩序已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位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19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leprosy ”“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助长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的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年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迟来的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麻风病污名化中国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现代化发展,谈谈你的看法。(8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3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 图4 西方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
(纵轴表示科学技术成果积分对数值) (纵轴表示科学技术成果积分对数值)
图3和图4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15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农村公社是传统俄国的基层组织。农民不但依附于领主,还依附于公社。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公社保存下来并不断强化。与此前相比,公社有了正式的法律名称“村社”。领主对村社的管辖由国家对村社的管辖所代替,领主管理机构撤出,政府指派的米尔调解员进行监督。村社以上的乡在改革前由国家任命官吏,改革后则改为由各村社推选管理人员。由于赎买土地的契约不是同农户,而是同村社签订并以连环保方式缴纳的,改革后村社的经济职能实际上有所强化。同时由于地主割走大块土地,村社份地减少,随着农户分家现象增多,土地重分日益频繁,农民的份地也越来越零碎。村社强化造成的大锅饭现象严重阻碍了俄国农业的改良,但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直到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才最终废除。
——摘编自金雁、秦晖《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村社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61年村社制改革带来的影响。(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德国宣传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将原有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种族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推行德意志强权和世界政策的理论依据。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高额战争赔款、限制德国军备等,激发德国人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在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民生艰难的形势下,希特勒借机以“优秀的日耳曼民族要复兴,建立统一的大德意志”的口号,迷惑和吸引德意志民族的大部分民众投票纳粹党主政;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对外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派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诱使、强制国会通过“授权法”,授予总理无限权力;还颁布《纽伦堡法案》,公开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进而禁止工人“集体谈判”,取缔工人的罢工权利,把包括工会在内的一切群众团体纳入纳粹管制之下等,在德国全面推行法西斯专政。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德国》
材料二 日本政府日前通过一份回答民进党议员质询的内阁答辩书,称教育机构可以在符合教育基本法的基础上,判断使用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中“有益、适当”的内容。关于《我的奋斗》一书的性质,世界已有公论。而日本政府偏偏同意选择这样一本书的内容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教材,意欲何为?
……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是把日本推向战争深渊、引发二战的祸根,必须得到彻底清算和根除。在这一涉及大是大非的历史问题上,不允许半点暧昧和模糊。然而,如今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没有丝毫的歉疚心理。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兴起、否认侵略罪行的言行,让纳粹思想在日本存在死灰复燃的危险,值得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热爱和平人士的高度警惕。
——兰建中《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应对新国家背景下的法西斯主义或军国主义的复活。(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