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单元评价检测(一)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单元评价检测(一) 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9 13:03:09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一)
(150分钟·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行(xínɡ)辈 偏僻(pì)  欺侮(wū)  冗(rǒnɡ)杂
B.亢(kànɡ)奋 拘束(sù) 争讼(sònɡ) 旺相(xiànɡ)
C.归省(xǐnɡ) 撺掇(duō) 凫(fú)水 棹(zhào)
D.斡旋(wò) 糜(méi)子 磅礴(pánɡ) 家眷(juàn)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落暮 晦暗 羁绊 殆慢
B.蓦然 辐射 思慕 严峻
C.搏击 缈远 锵然 燎原
D.蕴藻 皎洁 照列 褪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B )
A.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B.几天来,那些诺奖得主、两院院士、政要人士、企业精英们深入浅出地勾勒着智能产业兴之因、盛之势,让人们大彻大悟。
C.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基因身份证,是全体中华儿女流淌的精神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挺拔的精神脊梁。
D.突然,蝉又像收到了指挥者的口令,戛然而止,不带一丝拖滞的余音。
4.(武威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5.(桂林一中期中)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C )
A.屈原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B.不是每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C.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养生功效。
D.人们在思考:网络技术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6.(防城港上思月考)在下面的语境里,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C )
临近中考,小枫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打篮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川,小川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会影响中考,小川对小枫说:
A.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打篮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
B.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打篮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
C.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中考,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打篮球了。
D.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你就不要去打篮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7.(柳州柳南区三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
客寓柳州,住所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②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
③罗池东侧有柑香亭
④祠北有衣冠墓
⑤这些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⑥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
⑦西侧乃柳侯祠
A.②⑥①③⑦④⑤     B.②①⑥③⑦④⑤
C.⑤⑦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⑥⑦④①③
8.(河池金城江区一模)下面关于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D )
A.在生活中,有一些古代常用的借代词仍沿用至今,如手足(指兄弟)、巾帼(指女子)、桃李(指学生)、桑梓(指家乡)等。
B.古人常有一些雅称,如把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把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
C.白居易,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D.鲁迅的《故乡》《风筝》的体裁都是小说,选自《呐喊》。
9.(北部湾经济区同城联考模拟改编)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A.“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如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齐天大圣”,足见众猴讲信义。
B.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善用内心独白,“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 ”生动地刻画出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后的精神危机。
D.《朝花夕拾》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以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2分)
二、古诗文默写(共8分)
10.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__微君之故__,胡为乎中露 (《诗经·邶风·式微》)
(2)青青子衿,__悠悠我心__。(《诗经·郑风·子衿》)
(3)海内存知己,__天涯若比邻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气蒸云梦泽,__波撼岳阳城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__海内存知己__,__天涯若比邻__。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__气蒸云梦泽__,
__波撼岳阳城__。
三、综合性学习(共6分)
11.(凉山木里中学月考)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仿照示例,从“春节”“元宵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出节日风俗及文化内涵。(2分)
示例:中秋节,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
答:__示例一:春节,倒贴“福”字,期盼家人健康平安、富裕和谐。示例二:元宵节,吃元宵,希望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__
(2)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2分)
答:__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在继承发扬的同时,我们也不要盲目排斥洋节。__
(3)请阅读以下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提两条建议。(2分)
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时,舞龙舞狮、逛庙会、闹花灯等都很有趣。
答:__示例: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和感染。__
四、现代文阅读(共48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8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 (2分)
答:__生动形象地抓住了颜色和动态的特点,表现了农村少年驾船技术的娴熟。
13.“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主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1分)
角度:__侧面描写。__
表现的内容:__孩子们能干、机灵。__
14.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或品质。(2分)
(1)“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
(2)“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答:__(1)朴实。(2)大方、热情。(言之有理即可)__
15.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1分)
答:__夜航途中偷罗汉豆。__
16.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2分)
答:__表现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__
(二)阅读下文,回答17~20题。(8分)
龙  灯
罗念生
  太阳是红的,桃符是红的,女人的脸也是红的,这是新年的一般喜象。你耳边不时透过爆竹的炸裂声,儿童的欢呼声,和亲友们道“拜年拜年”的祝贺声。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跟。
  初八晚上,龙王庙竖起了天灯,柱旁挂起两行菱角形红灯,招引着远近的人。十一晚上,庙里的人挤得不通风,欢跃着,狂呼着,等候出龙。忽然从龙王的宝座后,爬出一条大而发光的海龙:头上一对金亮的触角,比牛角还大;一对眼球突出尺来长,口张着,舌摆着,颏下还有青龙须;身子有十来节,每节都有丈长,上面满画着鳞甲;尾巴是扁的,像鲤鱼尾鳍。全身点着浸过油的纸条,纸条上还沾有火硝。龙身移出正殿,锣鼓花炮响闹喧天,前面是一对元宝引灯,后面是各种彩灯:鲤鱼、莲花,还有鼓形的花灯,提灯人尽是天使般的儿童。后面有个红元宝,上下转动,龙头紧紧地追逐那元宝。龙尾上跟着一大群赶龙的人。
街坊的店户远远听龙灯锣响:“当当,钱钱,当啾当啾钱啾钱!”连忙焚起香烛,香烛前还有一个红纸包着的青钱,送给龙王作贺仪。海龙走来,向神龛叩头拜年,还给主人招财进宝。主人化了束钱纸,海龙又移向他家。每条街上架起一副牌坊,上画着戏图和劝善的彩画,里面的灯光都是很亮的。龙头行到此处,要低头穿过。
  远望前面火光四射,花炮一阵阵地爆着,这不是接龙,是替王大爷送求子的宝灯:一对童子抬着这宝灯在火炮欢呼里送进王家的堂屋,不到明年王大娘准添贵子!海龙进到王氏堂前,一心想吞下那个宝灯,忽然听说主人要烧花筒,心中一怔,水倒不怕,火可受不了。它朝了家神,转身出来,长长的摆在街心。主人先放几串花炮,中间夹有“天冲子”和“地耗子”,燃着时到处乱穿,有时会穿进龙的眼里,或观客的袖中。花筒点燃了;起初朝天放,等火力燃足时,火花射出几丈,放花的人才提起花筒指着龙烧。耍龙人不住地抖动身子,火花一簇簇地坠下,龙头和龙尾烧得顶惨。耍龙人不怕冷,更不怕烧,这几个花筒算得什么。一连放了十来个,有两筒因为火眼太小爆炸了,耍龙的人还要请主人烧,但主人回道:“是好手明晚再来!”大家才叫一声:“恭喜发财!”海龙又耍到他家。
  又穿过几座牌坊,忽听大锣大鼓迎到面前来,走近一看,才是一条彩龙。这是两人耍的小龙,全身披上绫罗彩缎,金晃晃的在灯光下闪耀着。二龙相对点了点头,跟着抢一回宝,彩龙小巧玲珑,一会儿在地上滚动,一会儿又腾上空中;但大龙不慌不忙地用尾子将小龙缠住,转头过去却擒不住宝。这时前面燃起了九连联火炮,彩龙因怕受伤,早就逃之夭夭,剩下大龙又遭了一次火攻。
  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人更是多。因为乡间空旷,容得了更多的人。远远望去,真像一条活龙,前前后后还有千百个灯笼火把。首先走过一间茅屋,屋主人是个渔夫,他恭恭敬敬地向海龙进香叩首,惟愿龙王今年多送他几尾大鱼。
跟着龙灯耍到保正庄上,打引灯的会首先向保正贺年,祝福他人财两旺。保正把祭台抬出大门,上面摆一台很体面的茶食。保正亲身接了龙,大家齐声道个“恭喜发财”。龙进了正堂,向神主朝贺,叩三下头,摆几下尾,才仰起退出。在地坝上兜了几道圈子,打了几个滚,现出很活泼的样儿,花炮不断在它身周响,地面的纸壳积了很厚一层,满屋中缭绕着火药的烟味。看热闹的人尽都挤上阶沿,地坝上只剩龙灯在火花中四处浮游,做出各样的舞态。花筒围着龙烧,火花充满了天空,没有一丝儿空隙;有时更听得几声巨响。烧到后来,龙灯里的火全舞熄了,保正看见,笑得半天合不了口。等他合了口,便吩咐一声:“饶了他们,明晚再来!”耍龙人立定了,高唱几声:“恭喜发财!”请到堂中吃茶点。大家谢了主人,舞起龙灯又耍到他家,像这样的花火不知今晚还要碰着几回。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有删改)
17.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六字短语概括所写的几件事。 (2分)
海龙出庙逐宝——__海龙进店拜年(贺年)__——海龙吞灯被烧——__海龙抢宝缠斗__——海龙下乡贺年
18.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2分)
(1)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跟。(这里的“流”不能换成“掉”字,为什么 )
(2)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人更是多。(这里的“耍”是什么意思 用在这里,有何妙处 )
答:__(1)①“流”流淌,有顺畅流淌的意思,“掉”落下,有快速直落的意思。②“耳边”不时地听到贺年的声响,快感是有逐渐发展的趋势,“流”的时间持续较长,自然准确。“掉”速度过快,表达突兀。③“流”指情感在全身流动,“流”比“掉”更能表达出作者过年的愉悦,对参与、欣赏海龙表演的渴盼之情。(2)“耍”指表演、玩乐,表达出耍海龙的自如、精彩,受民众的欢迎,体现了游戏娱乐的特征。同时口语化,亲切自然,富有地域特色。__
19.围绕“海龙”,作者描写了各色人等的表现与反应。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2分)
答:__对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温馨、祥和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对淳朴的民风民情的喜爱与欣赏;对耍海龙这一类民间传统文化、民俗的喜爱与欣赏;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新年热闹节日的喜爱。__
20.结合选文和出自《社戏》的链接材料,说说戏曲、民俗等传统文化艺术怎样才能被儿童接受和喜爱。(2分)
【材料一】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
【材料二】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答:__(1)表演内容丰富有趣,激发儿童及大众观看、参与的兴趣。(2)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让儿童亲历传统文化样式的表演,增强亲身体验。(3)增强表演的故事性与戏剧性。(4)表演内容要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接地气。__
(三)(梧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 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 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 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有改动)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答:__父亲为方便儿子开车回家,硬生生“搬”走了回家路上的土坡。__
22.请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赏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答:__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父亲”因儿子“借口”不回家,终于下决心“挖坡”的心理状态。用语朴实,富有个性,“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充满乡土气息。__
2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__文中父亲是一个要强、倔强,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留守老人。“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自己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强。“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 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希望儿子能回家,共享家庭欢乐。__
2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__第一段在文中有统领全文的线索作用。是文章叙事的题眼。__
25.请写出题目“父亲和那道坡”的含义。(3分)
答:__题目一方面实指父亲门前的“那道坡”,更是暗指父亲希望儿子常回家看看,却被种种借口(“那道坡”)挡住的普遍现实。呼吁孩子们常回去陪陪父母。
(四)(南宁八中学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0分)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 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
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谐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红唇……”
⑤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⑥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⑦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⑧“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⑨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你懂化妆了吗 ”
⑩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涵、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26.作者与这位化妆师交谈的过程,也是对她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请在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化妆师认识态度变化的语句,整合概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1)__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__
(2)__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__
(3)__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__
(4)__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__
27.仔细阅读下列句子,赏析句中加点词、画线句。(2分)
①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答:__自然一指大自然,一指人或事物自由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学生答近似义即可),在文中指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__
②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答:__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好的文章不是故意做作出来的文字,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是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真情流露或表白,是对社会、对生命理性的思考。
28.文中化妆师说:“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那么“生命的化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2分)
答:__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__
29.文章最后一句:“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想讲什么道理 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__人不应该只在表相上下功夫,更应该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灿烂。(学生看法符合文意或能自圆其说即可)__
(五)(柳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8分)
“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李 普
①有一年,我父亲为一件事在安庆住旅馆。他有一帮子湖南同乡朋友,其中有一位常常吹他自己的字写得多么好。每逢他们那帮朋友中有人要写一封求职的信或一副对联什么的,他一定要抢着说:“那容易,交给我好了,我的字有功夫,马上给你写好。”有一天我对父亲说,他的字比我的好不了多少,他怎么好意思那么吹呢 那时候我在青岛念高中一年级,因病回湖南老家,路过安庆找父亲,也住在他那旅馆里。
②我父亲叹了一口气,以悲天悯人的神情很深沉地说:“这个人,你叫他不吹这个,他还有什么好吹的呢 ”A.我父亲向来面无表情,这一次特别,说这句话时显得很凝重。
③B.我常常想起这个镜头,特别是当我自我膨胀,对自己很满意,要自吹什么的时候。这时候,我就觉得要感谢我父亲。C.也想起那个朋友,瘦个子,穿一件蓝布长衫,一个很不叫人看重的人,一个特别显得渺小的人。
④我一生很爱我的母亲,在她的子女中,她也最爱我。对父亲,却不怎么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要埋怨三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我父亲。埋怨的是他送我上小学的时候叫我从初小二年级念起,只因为我在家里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一碰到数字或要计算的事,就紧张、害怕。每逢想起这一点我就要埋怨我父亲。
⑤其实,更多的是我应当感谢他,应当感谢的至少还有两件事。
⑥一件是,刚上初小他就叫我住校,我大概还没满六岁。别人都是走读,住校的只有我一个。这一点,也是现在想起来的,当时小孩子糊里糊涂,很可能没在意。那个学校叫横塘小学,在湖南湘乡县南城。我家在城郊名叫新塘的地方,离城里这个横塘小学大约七八华里,也许十华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另一件是,我不记得每个周末是怎样回家的,记得是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我父亲送我,他只送一半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停下来说道:“我只送到这里了,现在你自己一个人走。”
⑦我拗不过他,流眼泪抱着他蛮缠也不行。我独自磨磨蹭蹭走了一小段路就停下来,回头看他,等他再送我。他站在那里,喊道:“你走啊,你自己走啊!”这样走走停停回头看望好几次,直到看不见他了,我才眼泪汪汪独自往前走。湖南多雨,下雨的时候怎么办 我只记得,有一天下毛毛雨,我父亲照样送我,照样让我流着眼泪,独自走那一半路回学校。
⑧每次这样回学校,向母亲诉过苦没有,现在记不得了,想来她不可能不知道。我不满六岁就住校,当然也是她同意的。
⑨“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⑩我至今记得这句话。
这句话可能管了我大半生。
(摘自《活出生命的本真》)
30.根据本文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2分)
情 感 事 件
埋怨 ①__送我上小学时叫我从二年级念起__
②__感谢__ 父亲带着悲悯的神情评价同乡人的吹牛
刚上初小父亲就叫我住校
③__送我回学校只送一半路__
31.联系上下文,品味②③段中画线句,回答问题。(4分)
(1)加点的三个“特别”分别是什么意思
A句:__这里是“不平常”(或:不一般、不普通)的意思。__
B句:这里是“尤其”的意思。
C句:__这里是“格外”(或:非常)的意思。__
(2)A句中父亲“说这句话时”的神情为什么“显得很凝重”
答:__A句:①表层原因:父亲说话时神情“显得很凝重”是对那个吹牛的朋友的否定。②深层原因:因为“我”在评价父亲那个朋友时也同样犯了自吹自大的错(或:父亲担忧“我”);父亲既是在说那个朋友,也是在教育“我”。__
32.本文第⑦段画线句隐藏着的“背影”,与朱自清笔下的“背影”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分)
  【附】朱自清《背影》选段:“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答:__共同点:①两文都有对背影的凝视;②两文的背影都是亲情的载体。
不同点:①本文是父亲看着孩子的背影,《背影》是孩子看着父亲的背影;②本文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坚持让孩子独行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理性之爱,《背影》中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远行的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儿子的感动;③本文没有对背影进行描写,《背影》选段对背影有描写。
五、作文(40分)
3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过往让人难以忘怀,或是一种亲情,或是一种友谊,或是某一瞬间的心动与温暖……这些美好的记忆伴随我们成长,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因为它们的曾经陪伴,我们才会感觉到成长的路上阳光多于阴雨,温暖多于寒冷,所以我们才会忘不了。
请以“忘不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__略。__
PAGE单元评价检测(一)
(150分钟·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xínɡ)辈 偏僻(pì)  欺侮(wū)  冗(rǒnɡ)杂
B.亢(kànɡ)奋 拘束(sù) 争讼(sònɡ) 旺相(xiànɡ)
C.归省(xǐnɡ) 撺掇(duō) 凫(fú)水 棹(zhào)
D.斡旋(wò) 糜(méi)子 磅礴(pánɡ) 家眷(juàn)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落暮 晦暗 羁绊 殆慢
B.蓦然 辐射 思慕 严峻
C.搏击 缈远 锵然 燎原
D.蕴藻 皎洁 照列 褪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B.几天来,那些诺奖得主、两院院士、政要人士、企业精英们深入浅出地勾勒着智能产业兴之因、盛之势,让人们大彻大悟。
C.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基因身份证,是全体中华儿女流淌的精神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挺拔的精神脊梁。
D.突然,蝉又像收到了指挥者的口令,戛然而止,不带一丝拖滞的余音。
4.(武威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5.(桂林一中期中)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屈原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B.不是每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C.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养生功效。
D.人们在思考:网络技术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6.(防城港上思月考)在下面的语境里,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
临近中考,小枫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打篮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川,小川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会影响中考,小川对小枫说:
A.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打篮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
B.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打篮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
C.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中考,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打篮球了。
D.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你就不要去打篮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7.(柳州柳南区三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客寓柳州,住所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②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
③罗池东侧有柑香亭
④祠北有衣冠墓
⑤这些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⑥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
⑦西侧乃柳侯祠
A.②⑥①③⑦④⑤     B.②①⑥③⑦④⑤
C.⑤⑦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⑥⑦④①③
8.(河池金城江区一模)下面关于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在生活中,有一些古代常用的借代词仍沿用至今,如手足(指兄弟)、巾帼(指女子)、桃李(指学生)、桑梓(指家乡)等。
B.古人常有一些雅称,如把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把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
C.白居易,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D.鲁迅的《故乡》《风筝》的体裁都是小说,选自《呐喊》。
9.(北部湾经济区同城联考模拟改编)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如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齐天大圣”,足见众猴讲信义。
B.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善用内心独白,“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 ”生动地刻画出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后的精神危机。
D.《朝花夕拾》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以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2分)
二、古诗文默写(共8分)
10.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__ __,胡为乎中露 (《诗经·邶风·式微》)
(2)青青子衿,__ __。(《诗经·郑风·子衿》)
(3)海内存知己,__ 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气蒸云梦泽,__ 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__ __,__ __。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__ __,
__ __。
三、综合性学习(共6分)
11.(凉山木里中学月考)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仿照示例,从“春节”“元宵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出节日风俗及文化内涵。(2分)
示例:中秋节,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
答:
(2)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2分)
答:
(3)请阅读以下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提两条建议。(2分)
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时,舞龙舞狮、逛庙会、闹花灯等都很有趣。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48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8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13.“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主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1分)
角度:
表现的内容:
14.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或品质。(2分)
(1)“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
(2)“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答:
15.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1分)
答:
16.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2分)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17~20题。(8分)
龙  灯
罗念生
  太阳是红的,桃符是红的,女人的脸也是红的,这是新年的一般喜象。你耳边不时透过爆竹的炸裂声,儿童的欢呼声,和亲友们道“拜年拜年”的祝贺声。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跟。
  初八晚上,龙王庙竖起了天灯,柱旁挂起两行菱角形红灯,招引着远近的人。十一晚上,庙里的人挤得不通风,欢跃着,狂呼着,等候出龙。忽然从龙王的宝座后,爬出一条大而发光的海龙:头上一对金亮的触角,比牛角还大;一对眼球突出尺来长,口张着,舌摆着,颏下还有青龙须;身子有十来节,每节都有丈长,上面满画着鳞甲;尾巴是扁的,像鲤鱼尾鳍。全身点着浸过油的纸条,纸条上还沾有火硝。龙身移出正殿,锣鼓花炮响闹喧天,前面是一对元宝引灯,后面是各种彩灯:鲤鱼、莲花,还有鼓形的花灯,提灯人尽是天使般的儿童。后面有个红元宝,上下转动,龙头紧紧地追逐那元宝。龙尾上跟着一大群赶龙的人。
街坊的店户远远听龙灯锣响:“当当,钱钱,当啾当啾钱啾钱!”连忙焚起香烛,香烛前还有一个红纸包着的青钱,送给龙王作贺仪。海龙走来,向神龛叩头拜年,还给主人招财进宝。主人化了束钱纸,海龙又移向他家。每条街上架起一副牌坊,上画着戏图和劝善的彩画,里面的灯光都是很亮的。龙头行到此处,要低头穿过。
  远望前面火光四射,花炮一阵阵地爆着,这不是接龙,是替王大爷送求子的宝灯:一对童子抬着这宝灯在火炮欢呼里送进王家的堂屋,不到明年王大娘准添贵子!海龙进到王氏堂前,一心想吞下那个宝灯,忽然听说主人要烧花筒,心中一怔,水倒不怕,火可受不了。它朝了家神,转身出来,长长的摆在街心。主人先放几串花炮,中间夹有“天冲子”和“地耗子”,燃着时到处乱穿,有时会穿进龙的眼里,或观客的袖中。花筒点燃了;起初朝天放,等火力燃足时,火花射出几丈,放花的人才提起花筒指着龙烧。耍龙人不住地抖动身子,火花一簇簇地坠下,龙头和龙尾烧得顶惨。耍龙人不怕冷,更不怕烧,这几个花筒算得什么。一连放了十来个,有两筒因为火眼太小爆炸了,耍龙的人还要请主人烧,但主人回道:“是好手明晚再来!”大家才叫一声:“恭喜发财!”海龙又耍到他家。
  又穿过几座牌坊,忽听大锣大鼓迎到面前来,走近一看,才是一条彩龙。这是两人耍的小龙,全身披上绫罗彩缎,金晃晃的在灯光下闪耀着。二龙相对点了点头,跟着抢一回宝,彩龙小巧玲珑,一会儿在地上滚动,一会儿又腾上空中;但大龙不慌不忙地用尾子将小龙缠住,转头过去却擒不住宝。这时前面燃起了九连联火炮,彩龙因怕受伤,早就逃之夭夭,剩下大龙又遭了一次火攻。
  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人更是多。因为乡间空旷,容得了更多的人。远远望去,真像一条活龙,前前后后还有千百个灯笼火把。首先走过一间茅屋,屋主人是个渔夫,他恭恭敬敬地向海龙进香叩首,惟愿龙王今年多送他几尾大鱼。
跟着龙灯耍到保正庄上,打引灯的会首先向保正贺年,祝福他人财两旺。保正把祭台抬出大门,上面摆一台很体面的茶食。保正亲身接了龙,大家齐声道个“恭喜发财”。龙进了正堂,向神主朝贺,叩三下头,摆几下尾,才仰起退出。在地坝上兜了几道圈子,打了几个滚,现出很活泼的样儿,花炮不断在它身周响,地面的纸壳积了很厚一层,满屋中缭绕着火药的烟味。看热闹的人尽都挤上阶沿,地坝上只剩龙灯在火花中四处浮游,做出各样的舞态。花筒围着龙烧,火花充满了天空,没有一丝儿空隙;有时更听得几声巨响。烧到后来,龙灯里的火全舞熄了,保正看见,笑得半天合不了口。等他合了口,便吩咐一声:“饶了他们,明晚再来!”耍龙人立定了,高唱几声:“恭喜发财!”请到堂中吃茶点。大家谢了主人,舞起龙灯又耍到他家,像这样的花火不知今晚还要碰着几回。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有删改)
17.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六字短语概括所写的几件事。 (2分)
海龙出庙逐宝——__ __——海龙吞灯被烧——__ __——海龙下乡贺年
18.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2分)
(1)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跟。(这里的“流”不能换成“掉”字,为什么 )
(2)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人更是多。(这里的“耍”是什么意思 用在这里,有何妙处 )
答:
19.围绕“海龙”,作者描写了各色人等的表现与反应。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2分)
答:
20.结合选文和出自《社戏》的链接材料,说说戏曲、民俗等传统文化艺术怎样才能被儿童接受和喜爱。(2分)
【材料一】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
【材料二】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答:
(三)(梧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 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 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 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有改动)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答:
22.请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赏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答:
2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
2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
25.请写出题目“父亲和那道坡”的含义。(3分)
答:
(四)(南宁八中学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0分)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 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
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谐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红唇……”
⑤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⑥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⑦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⑧“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⑨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你懂化妆了吗 ”
⑩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涵、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26.作者与这位化妆师交谈的过程,也是对她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请在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化妆师认识态度变化的语句,整合概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1)
(2)
(3)
(4)
27.仔细阅读下列句子,赏析句中加点词、画线句。(2分)
①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答:
②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答:
28.文中化妆师说:“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那么“生命的化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2分)
答:
29.文章最后一句:“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想讲什么道理 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五)(柳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8分)
“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李 普
①有一年,我父亲为一件事在安庆住旅馆。他有一帮子湖南同乡朋友,其中有一位常常吹他自己的字写得多么好。每逢他们那帮朋友中有人要写一封求职的信或一副对联什么的,他一定要抢着说:“那容易,交给我好了,我的字有功夫,马上给你写好。”有一天我对父亲说,他的字比我的好不了多少,他怎么好意思那么吹呢 那时候我在青岛念高中一年级,因病回湖南老家,路过安庆找父亲,也住在他那旅馆里。
②我父亲叹了一口气,以悲天悯人的神情很深沉地说:“这个人,你叫他不吹这个,他还有什么好吹的呢 ”A.我父亲向来面无表情,这一次特别,说这句话时显得很凝重。
③B.我常常想起这个镜头,特别是当我自我膨胀,对自己很满意,要自吹什么的时候。这时候,我就觉得要感谢我父亲。C.也想起那个朋友,瘦个子,穿一件蓝布长衫,一个很不叫人看重的人,一个特别显得渺小的人。
④我一生很爱我的母亲,在她的子女中,她也最爱我。对父亲,却不怎么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要埋怨三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我父亲。埋怨的是他送我上小学的时候叫我从初小二年级念起,只因为我在家里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一碰到数字或要计算的事,就紧张、害怕。每逢想起这一点我就要埋怨我父亲。
⑤其实,更多的是我应当感谢他,应当感谢的至少还有两件事。
⑥一件是,刚上初小他就叫我住校,我大概还没满六岁。别人都是走读,住校的只有我一个。这一点,也是现在想起来的,当时小孩子糊里糊涂,很可能没在意。那个学校叫横塘小学,在湖南湘乡县南城。我家在城郊名叫新塘的地方,离城里这个横塘小学大约七八华里,也许十华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另一件是,我不记得每个周末是怎样回家的,记得是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我父亲送我,他只送一半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停下来说道:“我只送到这里了,现在你自己一个人走。”
⑦我拗不过他,流眼泪抱着他蛮缠也不行。我独自磨磨蹭蹭走了一小段路就停下来,回头看他,等他再送我。他站在那里,喊道:“你走啊,你自己走啊!”这样走走停停回头看望好几次,直到看不见他了,我才眼泪汪汪独自往前走。湖南多雨,下雨的时候怎么办 我只记得,有一天下毛毛雨,我父亲照样送我,照样让我流着眼泪,独自走那一半路回学校。
⑧每次这样回学校,向母亲诉过苦没有,现在记不得了,想来她不可能不知道。我不满六岁就住校,当然也是她同意的。
⑨“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⑩我至今记得这句话。
这句话可能管了我大半生。
(摘自《活出生命的本真》)
30.根据本文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2分)
情 感 事 件
埋怨 ①
② 父亲带着悲悯的神情评价同乡人的吹牛
刚上初小父亲就叫我住校

31.联系上下文,品味②③段中画线句,回答问题。(4分)
(1)加点的三个“特别”分别是什么意思
A句:
B句:这里是“尤其”的意思。
C句:
(2)A句中父亲“说这句话时”的神情为什么“显得很凝重”
答:
32.本文第⑦段画线句隐藏着的“背影”,与朱自清笔下的“背影”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分)
  【附】朱自清《背影》选段:“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答:
五、作文(40分)
3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过往让人难以忘怀,或是一种亲情,或是一种友谊,或是某一瞬间的心动与温暖……这些美好的记忆伴随我们成长,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因为它们的曾经陪伴,我们才会感觉到成长的路上阳光多于阴雨,温暖多于寒冷,所以我们才会忘不了。
请以“忘不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