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六)
(150分钟·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
一、积累与运用(1~6题每小题2分,7题4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B.讲信修睦(培养)
C.去以六月息者也(休息)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
2.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伐薪/烧炭/南山中
D.八月/秋高/风怒号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C )
A.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届科幻作家博士生们对即将到来的论文辩论赛胸有成竹。
B.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C.深圳的灯光秀引来了很多游客袖手旁观。
D.在追梦的过程中,中国航天领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4.下面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D )
A.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译文:太监手里拿着诏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劫夺偷盗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因此,大门不关。
C.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等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5.(兰州中考)依次填空,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B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才配得上母亲河的称号。
①那种永不回头的姿态 ②那种席卷天地的气势 ③那种摧枯拉朽的威力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6.(兰州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消防宣传员为“宅”在家里的大爷大妈发放了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B.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活动空间。
C.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7.(济南期末)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渡 易 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
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
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为“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并刀”指宝刀。
A.这是一首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诗的前两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以燕赵义士来抒写自己的壮怀激烈。
C.诗的后两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这首诗语言深沉,写出了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杭州期末)阅读古诗,完成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病 起 书 怀
陆 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①。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②。
天地神灵扶庙社③,京华父老望和銮④。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江干:江边。②阖棺:盖棺。③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④和銮:天子的车驾。
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首联中交代了诗人远离朝廷的处境,其中“纱帽宽”表现了诗人无心做官。
B.“位卑”是指“孤臣万里客江干”;“忧国”是指当时金兵侵略南宋。
C.颈联中前一句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后一句描写了京华百姓渴望皇帝在抗金上有所作为,二者其实就是天下的盼望。
D.这首诗通篇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首联“病骨”“孤臣”刻画了诗人孤苦无依,万分憔悴的形象。
B.“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是呼吁天下人爱国,而是在勉励自己。这是诗人对眼下压抑的形势进行的自我宣泄。
C.“出师一表通今古”仅仅表达了诗人对《出师表》的赞美之情,可见《出师表》的文学成就极高。
D.“夜半挑灯更细看”描写诗人勤奋苦读的样子,说明诗人正在用行动表明自己为国分忧。
(二)(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0~12题每小题4分,13题4分,共16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②。”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③。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蓐(rù),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袴下:胯下。③蒲伏:同“匍匐”。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11.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袴下之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8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2分)
译文:__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__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2分)
译文:__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__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共7分)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4.请结合画线句,描绘出卖炭翁的外貌。(4分)
答:__卖炭的老人在烟熏火燎下,满头满面都是烧炭的灰尘,他两鬓已经灰白,十个手指都漆黑似炭。__
15.作品描述了卖炭翁__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__的经过,揭露了__宫市 (两个字)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__劳动人民__的深切同情。(3分)
四、古诗文默写(共8分)
16.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每小题2分,共8分)
(1)__选贤与能____,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2)白居易的《卖炭翁》中表现卖炭老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海内存知己__,__天涯若比邻__”两句表明真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五、综合性学习(共7分)
17.(2018·河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7分)
材料一 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朗读者》到《经典咏流传》,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多档文化类节目接连“火”遍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同名图书亦持续畅销。唐诗宋词、文学名著的古典美,重新唤起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材料二 作为中央电视台首档全民参与的戏曲节目,《中国戏曲大会》自开播以来引发了很多人对戏曲知识的兴趣。“戏曲大会”还在北京、苏州、云南等地开设“戏曲体验室”,画脸谱、学身段,一些从未接触过戏曲艺术的普通观众,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有机会了解或接触戏曲艺术。
材料三 2016年11月下旬,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在巴黎的马拉可夫剧场隆重上演。在马拉可夫剧场这个法国最主要的城市剧院,5个中国传统戏曲团演出了7场戏曲。每场演出结束后,剧院里都掌声雷鸣、经久不息,演员多次谢幕,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不少法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
(1)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3分)
答:__①利用媒体,尤其是电视综艺节目唤起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②利用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工作,弘扬传统文化;③走向国际,向外国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__
(2)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下图是端午节的标志,请结合图案和文字具体介绍该标志的内容及设计意图。(4分)
答:__该图标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由毛笔勾勒的图案,形似粽子,又似一人划舟的动态图,巧妙地画出了端午节最具代表意义的民俗活动——划龙舟;下半部分文字是由中英文写成的“端午节”字样。图案整体是用毛笔勾勒的写意中国画,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__
六、现代文阅读(共12分)
(十堰中考)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完成18~22题。(12分)
长腿的玫瑰
①三十五岁,他玩够了,终于要成家了,第二天便要迎娶新娘。亲人朋友们正在帮着他准备婚礼,满屋的欢声笑语。忙中出乱, 朋友告诉他,用来装点洞房的玫瑰,明明已经送来了,现在却遍寻不见,真是急人,想必是哪个亲朋家调皮的孩子,悄悄拿了去,只好差人再去买。
②突然, 姐姐慌里慌张地跑过来:“爸不见了!”他拨开人,急匆匆各屋子里找一圈,不见,瞪圆了眼,冲着姐姐大声吼叫:“说了别叫他来,别叫他来,你非让他来,来了,你可好好看着啊!要是爸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
③父亲是老来得子,四十来岁才有了他,如今七十多岁的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今天,非要闹着到新房。他怕人多,父亲去了添乱,可姐姐央求,说儿子娶媳妇了,父亲想凑凑热闹,亲身感受一下,应该满足他的愿望,父亲去了,她负责好好看着,哪知父亲还是跑丢了。
④大家只好分头去找,这么大一个城市,要想找一个人,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正当大家急得焦头烂额时,他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告诉他,有个穿紫红色衬衣的老头正在她们医院。他的心“咯噔”一下,坏了,难道出了事儿 “我爸,他,他怎么了 ”他有些语无伦次,女人说:“你别急, 他没什么事儿,你过来接他吧!”
⑤等他们赶到医院,父亲正坐在一张病床上,手里抱着一大束玫瑰,那正是下午送来,装点洞房的那束玫瑰花,旁边的小护士在他的面前,轻声轻语地和他说着话,见他们来,小护士松了一口气:“你们可来了,这个大爷坐了好半天了,也不肯走,后来我们感觉他脑子有些问题,在他口袋里找出了这个电话,就打了过去。”他拉父亲走,父亲摆摆手,满脸笑着,指指怀里那一束玫瑰,说:“别急,等会儿,等你妈回来,送给你妈,再走!”他这才意识到,这个房间,是两年前妈妈病重时住过的,父亲坐的,正是妈妈曾经躺的那张病床。
⑥他想起,那时,女友过生日啦,情人节啦,他都会买玫瑰送女友,母亲知道了,满眼的羡慕,说现在的年轻人真好啊,这么好看的花儿,放屋子里,香多少天啊!他总是逗笑:“让我爸也给你买。”回头就对爸说:“爸,给我妈买捧花送送呗!”爸爸总是讪笑着,从鼻子里“哼”一声:“还送花儿 送个狗尾巴草吧!傻老太太哪配得上花儿!”母亲也笑:“妈这辈子,是没人给送花儿喽!”
⑦看爸满含微笑,紧握着玫瑰,固执地坐在病床上,他的泪湿了眼眶,走到爸的身边,说:“爸,我知道妈在哪儿,我们给她送去!”父亲欣然跟他走了。他径直将车开到母亲的墓地。车上,姐和朋友拦他:“还是不去了吧,大喜的日子!”“不,一定要去,这束花早就应该送给妈!”
⑧母亲的墓前,父亲把花儿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下,从口袋里掏出手绢,仔细地擦母亲的相片,父亲满脸的微笑,边擦,嘴里边絮叨着:“傻老婆子呀,我给你送花儿来了,你可得好好看啊!放心吧,没花钱,钱攒着,给咱儿子娶媳妇!”
⑨那一刻,他的泪流了满脸,一转身,正遇上父亲微笑的脸,却看见,父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墓碑上的妈妈,满脸微笑,似在看着父亲,也似在看着花,
⑩那一刻,他知道,父亲一生没有送过花儿给母亲,那情义却比玫瑰花香更绵长。
那刻,他懂得,这束长了腿的玫瑰,告诉了他,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
答:__老年痴呆的父亲拿走儿子婚礼上的玫瑰,送给早已去世的母亲,达成多年的心愿。__
19.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答:__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拿走玫瑰花的原因(或揭示上文悬念),使情节完整合理,烘托曾经一家人温馨有爱的氛围。__
20.分析第⑧段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
答:__运用神态描写,郑重的态度体现了父亲对母亲的深情,也体现了父亲对未能在母亲生前送她玫瑰花的遗憾和歉疚。__
21.文章结尾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请谈谈“什么”的含义。(2分)
答:__家人的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和宽容。__
22.分析标题“长腿的玫瑰”的妙处。(4分)
答:__①运用拟人修辞,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交代文章主要内容,老年痴呆的父亲拿走了儿子婚礼上的玫瑰花送给去世的母亲。④暗示文章主题,表现了父亲对母亲和儿子的爱。__
七、作文(50分)
23.(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规划人生呢
叶嘉莹的《什么是好诗》启发我们: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那些美丽的字,也不是把别人诗中漂亮的字搬过来,而是要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字。
写诗是这样,规划人生也是这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__略。__
PAGE单元评价检测(六)
(150分钟·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
一、积累与运用(1~6题每小题2分,7题4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B.讲信修睦(培养)
C.去以六月息者也(休息)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
2.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伐薪/烧炭/南山中
D.八月/秋高/风怒号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
A.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届科幻作家博士生们对即将到来的论文辩论赛胸有成竹。
B.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C.深圳的灯光秀引来了很多游客袖手旁观。
D.在追梦的过程中,中国航天领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4.下面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译文:太监手里拿着诏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劫夺偷盗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因此,大门不关。
C.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等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5.(兰州中考)依次填空,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才配得上母亲河的称号。
①那种永不回头的姿态 ②那种席卷天地的气势 ③那种摧枯拉朽的威力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6.(兰州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消防宣传员为“宅”在家里的大爷大妈发放了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B.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活动空间。
C.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7.(济南期末)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渡 易 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
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
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为“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并刀”指宝刀。
A.这是一首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诗的前两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以燕赵义士来抒写自己的壮怀激烈。
C.诗的后两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这首诗语言深沉,写出了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杭州期末)阅读古诗,完成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病 起 书 怀
陆 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①。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②。
天地神灵扶庙社③,京华父老望和銮④。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江干:江边。②阖棺:盖棺。③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④和銮:天子的车驾。
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交代了诗人远离朝廷的处境,其中“纱帽宽”表现了诗人无心做官。
B.“位卑”是指“孤臣万里客江干”;“忧国”是指当时金兵侵略南宋。
C.颈联中前一句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后一句描写了京华百姓渴望皇帝在抗金上有所作为,二者其实就是天下的盼望。
D.这首诗通篇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病骨”“孤臣”刻画了诗人孤苦无依,万分憔悴的形象。
B.“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是呼吁天下人爱国,而是在勉励自己。这是诗人对眼下压抑的形势进行的自我宣泄。
C.“出师一表通今古”仅仅表达了诗人对《出师表》的赞美之情,可见《出师表》的文学成就极高。
D.“夜半挑灯更细看”描写诗人勤奋苦读的样子,说明诗人正在用行动表明自己为国分忧。
(二)(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0~12题每小题4分,13题4分,共16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②。”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③。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蓐(rù),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袴下:胯下。③蒲伏:同“匍匐”。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11.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袴下之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8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2分)
译文: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2分)
译文: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共7分)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4.请结合画线句,描绘出卖炭翁的外貌。(4分)
答:
15.作品描述了卖炭翁 的经过,揭露了__ (两个字)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__ __的深切同情。(3分)
四、古诗文默写(共8分)
16.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每小题2分,共8分)
(1)__ ____,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2)白居易的《卖炭翁》中表现卖炭老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 __,__ 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 __,__ __”两句表明真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 __,__ 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五、综合性学习(共7分)
17.(2018·河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7分)
材料一 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朗读者》到《经典咏流传》,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多档文化类节目接连“火”遍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同名图书亦持续畅销。唐诗宋词、文学名著的古典美,重新唤起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材料二 作为中央电视台首档全民参与的戏曲节目,《中国戏曲大会》自开播以来引发了很多人对戏曲知识的兴趣。“戏曲大会”还在北京、苏州、云南等地开设“戏曲体验室”,画脸谱、学身段,一些从未接触过戏曲艺术的普通观众,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有机会了解或接触戏曲艺术。
材料三 2016年11月下旬,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在巴黎的马拉可夫剧场隆重上演。在马拉可夫剧场这个法国最主要的城市剧院,5个中国传统戏曲团演出了7场戏曲。每场演出结束后,剧院里都掌声雷鸣、经久不息,演员多次谢幕,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不少法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
(1)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3分)
答:
(2)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下图是端午节的标志,请结合图案和文字具体介绍该标志的内容及设计意图。(4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共12分)
(十堰中考)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完成18~22题。(12分)
长腿的玫瑰
①三十五岁,他玩够了,终于要成家了,第二天便要迎娶新娘。亲人朋友们正在帮着他准备婚礼,满屋的欢声笑语。忙中出乱, 朋友告诉他,用来装点洞房的玫瑰,明明已经送来了,现在却遍寻不见,真是急人,想必是哪个亲朋家调皮的孩子,悄悄拿了去,只好差人再去买。
②突然, 姐姐慌里慌张地跑过来:“爸不见了!”他拨开人,急匆匆各屋子里找一圈,不见,瞪圆了眼,冲着姐姐大声吼叫:“说了别叫他来,别叫他来,你非让他来,来了,你可好好看着啊!要是爸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
③父亲是老来得子,四十来岁才有了他,如今七十多岁的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今天,非要闹着到新房。他怕人多,父亲去了添乱,可姐姐央求,说儿子娶媳妇了,父亲想凑凑热闹,亲身感受一下,应该满足他的愿望,父亲去了,她负责好好看着,哪知父亲还是跑丢了。
④大家只好分头去找,这么大一个城市,要想找一个人,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正当大家急得焦头烂额时,他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告诉他,有个穿紫红色衬衣的老头正在她们医院。他的心“咯噔”一下,坏了,难道出了事儿 “我爸,他,他怎么了 ”他有些语无伦次,女人说:“你别急, 他没什么事儿,你过来接他吧!”
⑤等他们赶到医院,父亲正坐在一张病床上,手里抱着一大束玫瑰,那正是下午送来,装点洞房的那束玫瑰花,旁边的小护士在他的面前,轻声轻语地和他说着话,见他们来,小护士松了一口气:“你们可来了,这个大爷坐了好半天了,也不肯走,后来我们感觉他脑子有些问题,在他口袋里找出了这个电话,就打了过去。”他拉父亲走,父亲摆摆手,满脸笑着,指指怀里那一束玫瑰,说:“别急,等会儿,等你妈回来,送给你妈,再走!”他这才意识到,这个房间,是两年前妈妈病重时住过的,父亲坐的,正是妈妈曾经躺的那张病床。
⑥他想起,那时,女友过生日啦,情人节啦,他都会买玫瑰送女友,母亲知道了,满眼的羡慕,说现在的年轻人真好啊,这么好看的花儿,放屋子里,香多少天啊!他总是逗笑:“让我爸也给你买。”回头就对爸说:“爸,给我妈买捧花送送呗!”爸爸总是讪笑着,从鼻子里“哼”一声:“还送花儿 送个狗尾巴草吧!傻老太太哪配得上花儿!”母亲也笑:“妈这辈子,是没人给送花儿喽!”
⑦看爸满含微笑,紧握着玫瑰,固执地坐在病床上,他的泪湿了眼眶,走到爸的身边,说:“爸,我知道妈在哪儿,我们给她送去!”父亲欣然跟他走了。他径直将车开到母亲的墓地。车上,姐和朋友拦他:“还是不去了吧,大喜的日子!”“不,一定要去,这束花早就应该送给妈!”
⑧母亲的墓前,父亲把花儿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下,从口袋里掏出手绢,仔细地擦母亲的相片,父亲满脸的微笑,边擦,嘴里边絮叨着:“傻老婆子呀,我给你送花儿来了,你可得好好看啊!放心吧,没花钱,钱攒着,给咱儿子娶媳妇!”
⑨那一刻,他的泪流了满脸,一转身,正遇上父亲微笑的脸,却看见,父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墓碑上的妈妈,满脸微笑,似在看着父亲,也似在看着花,
⑩那一刻,他知道,父亲一生没有送过花儿给母亲,那情义却比玫瑰花香更绵长。
那刻,他懂得,这束长了腿的玫瑰,告诉了他,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
答:
19.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0.分析第⑧段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
答:
21.文章结尾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请谈谈“什么”的含义。(2分)
答:
22.分析标题“长腿的玫瑰”的妙处。(4分)
答:
七、作文(50分)
23.(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规划人生呢
叶嘉莹的《什么是好诗》启发我们: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那些美丽的字,也不是把别人诗中漂亮的字搬过来,而是要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字。
写诗是这样,规划人生也是这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