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小说中群体人物形象与专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小说中群体人物形象与专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8 17: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小说中群体人物形象与专练
考点:
1.(2020全国)于坚《建水记(之四)》(散文)
2.鲁迅《明天(节选)》(小说)
3.张炜《唯一的红军》(小说)
4.西元《无名连(节选)》(小说)
【考点示例】
一、群体小人物的生活示例——饮食文化
1.群体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
2.群体小人物的风俗生活——临安饭店的食客和菜肴(地方风物,历史传承)
示例 (2020全国)于坚《建水记(之四)》(散文)
文本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 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问题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解析 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二、群体人物构成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角度——底层民众,盘剥者。
2.主题角度——冷漠的社会。
示例 鲁迅《明天(节选)》(小说)
文本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问题 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们”“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总的说来,这类人物是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其中“何小仙”“店伙”作为盘剥者,装腔作势,怠慢病人;“老拱们”“王九妈”“蓝皮阿五”作为底层民众,存在恃强凌弱、缺乏真诚同情的问题。他们共同构成了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描写他们体现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
【考题对接】
一、张炜《唯一的红军》(小说)
唯一的红军 张炜 也许是我们这个地方过于人烟稀少了,方圆几十里只有一个红军。 我们大家都认识他,闭着眼睛就能想起他的容貌来:他中等个子,表情肃穆,穿了一件黑色的衣裤。他的鼻子在战斗中挨过一枪,后来修复了,结果成了一个横宽的鼻子。他的鼻子差不多有十公分宽。然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他难看。他说话的时候鼻音很重,这就显得越发威严。他的头发没有脱落,但几乎全白了。他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极其严谨。虽然年岁很大,但走起路来腰一点不躬。那是真正的军人的步伐。 有一天,我们的学校像过一个盛大的节日,因为到处都贴上了红色的标语,上面写了“向老红军致敬!”…… 老红军来了。他给我们讲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讲了怎样吃草根和皮带。老红军身上伤痕累累,但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他受伤的鼻子。他威严的眼睛望着我们,话语迟钝。他认为我们的建设还很不够,比如通向海滩的只是一条羊肠小道,将来如果发生了事情,那就不好办。即便不发生事情,也不利于生产。一辆车子也开不到海边上去,这怎么能行?他说到这里,把拳头在桌子上重重地捣了一下。 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了当地唯一的红军。 四周的人真的被动员起来,我们学校也出动了。老师带着同学,挑着筐子,推着手推车。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拉来粘土和石块,肩膀压肿了,汗水洗透了衣衫,可我们没有一个想要停止。 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条宽阔的马路修成了,它向着大海延伸。 当我们在荒滩上长途跋涉,皮肤上的汗水混同着草籽沾在身上,被蚊虫小咬和百刺毛虫叮得处处红肿的时候,当汗水渗到眼睛里,泪水不断涌流的时候,我们从来也没有停止脚步。我们仿佛看到了天上的飞机,身边的弹雨。一个老人——就是那个老红军,好像一开始就是这么衰老,就是这么威严;他扛着一面旗帜,踉跄奔突。他军帽上的五角星耀眼地亮,穿着破衣烂衫,满是损伤的皮肤从破碎的军装里裸露出来,有的地方淌着血…… 自从公路修起以后,荒原上就变得忙碌了。似乎人们再也不能容忍有了一条大动脉的荒原还在沉寂。于是一群群人涌到海上拉鱼,到荒原伐木,采药材,割草。荒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好象它是取之不尽的。那么多的木材,那么多的干草,以及那么多的鱼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马路上运出。 我们又一次动员起来了,组成一个又一个垦荒队,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拉着帐蓬,浩浩荡荡开往海滩,要把整个荒原都开发出来,建粮食基地,种小麦、玉米,办农场。 一声令下,开始放火烧荒。蹬上屋顶,就可以望见北方那一片红色的大火。火焰燎着星星,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有人说那是星星被燎疼了,星星在吱吱尖叫。 海滩上到处是被烧掉的草皮,有的地方积了厚雪,火就熄灭了。于是当太阳出来时,大地像一个野兽换掉的皮毛一样斑斑点点。帐蓬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整个海滩就像军营一样。到了夜晚,有的地方放起了鞭炮,还有的地方燃起了篝火。闭上眼睛,会误以为来到了战场。 我们脑子里都有一幅相同的战斗画面,仿佛又看到一个老人躺在火光下,烈火向他逼近;口腔里的血凝成一块,他就愤怒地吐出……枪声越来越近,突然他变为一匹红色的马,在一片火海中奔腾不停。火焰燎了它的鬃毛,它发出了哀痛的长嘶。它冲出了火阵,迎着一片熟悉的红旗冲去…… 就在我们学校开上荒原的第二天,传来一个奇怪的消息:老红军跟上面的一个大人物吵起来。老红军怒拍膝盖,说痛恨自己没有了武器——如果有武器,非亲手把那个领导人干掉不可。 我们大家都惊奇地问:老红军为什么发火?嫌我们干得不快吗? 那是一个大雪天,我们从帐蓬出来,一转脸,看到从马路斜坡上下来一个手持拐杖的人。我们往前走了几步,看出他正是老红军! 他穿了一件破旧的老羊皮袄,黑色的毛皮在领口那儿翻着。他巨大的鼻孔喷出一团团白气;那气又在羊毛梢上凝成了白霜。他没有戴帽子,又白又短的头发茬儿跟黑色的羊毛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他的拐杖是一个破旧的锹柄改成的。他穿着一个半长筒的皮靴。皮靴已经破碎,从破碎的洞洞里露出了一撮撮麦草。他正艰难地往帐蓬边上走。他掀开一个帐蓬的帘子,看了看里面酣睡的人,又往另一个帐蓬走去…… 我们跟在他的后面,悄悄地不吱一声。后来我们见他蹲在那儿,双手抖动。伸出手里的锹柄,轻轻地把那层雪幔拨开,露出了一片未燃的茅草。他伸于抚摸着,一直抚摸了五六分钟。后来他又用锹柄轻轻地覆上白雪。这样呆了一会儿,他又站起往前走。起风了,一股白雪撩开他的衣襟,冲进他的胸口那儿,他像没有看见,昂起头,四下遥望。更远的地方,透过雪雾可以望见另一片帐蓬的影子。他长长叹了一声,往那儿走去。 巨大的脚印留在雪地上。我们伸出脚试了试,发现只有他的脚印三分之二大。 这之后,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垦荒队差不多大获全胜了。视野之内,所有的茅草和树林全部被我们干掉了。新翻的土地上,无数的草根和树棵都被铁耙子拉出,汇到一起,晒得焦干之后又被烧成灰烬。 也就在我们欢庆胜利时,一个噩耗传来——老红军死了。 再也没有红军了。他让我们开出了一条通向大海之路,我们就沿着这条路走向了阔大的原野,进而又改变了这片原野。可这到底是不是老红军的意愿呢?没人知道。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无比悲凉的心情,一次又一次踏上这条路,去寻找心中唯一的红军、他遗落在荒原上的声音。 举目四望,苍苍茫茫。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树林,失去了一片绿洲,多年的北风掀起的黄沙彻底毁掉了良田,那一个个沙丘像巨大的坟墓一样,罗列在视野内。这里埋葬着老红军的愿望吗?埋葬着老红军的真正意图吗? 我大声地询问。 得不到回答…… (有删改)
1.小说以“我们”这个群体视角叙述故事,最后转为“我”的视角收束全篇,这种叙述方法的改变有什么效果?



2.作者把垦荒时“狼藉惨烈的沙滩”与“老红军在烈火中战斗”两个场景并举,构思巧妙,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一、张炜《唯一的红军》(小说)【答案】
1.叙事方式更多样,补充了对“我们”这个群体故事本身的审视观照;反思“我们”的行为、做法,使作品的主题更多元、丰富,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
【解析】“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无比悲凉的心情,一次又一次踏上这条路,去寻找心中唯一的红军、他遗落在荒原上的声音”“我大声地询问。得不到回答……”,转为“我”的视角收束全篇使叙事方式更多样,补充了对“我们”这个群体故事本身的审视观照;
“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树林,失去了一片绿洲,多年的北风掀起的黄沙彻底毁掉了良田,那一个个沙丘像巨大的坟墓一样,罗列在视野内。这里埋葬着老红军的愿望吗?埋葬着老红军的真正意图吗”,通过“我”的视角反思“我们”的行为、做法,我们在红军精神的感召下热火朝天改造海滩,结果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树林,失去了一片绿洲,多年的北风掀起的黄沙彻底毁掉了良田,“善”的初衷如果在推进中执行不当,可能造成“恶”的结果,使作品的主题更多元、丰富,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
2.“沙滩狼藉”的“实”与“红军战斗”的“虚”,二者对举,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了深度和广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寓作者的评价于对举场景中,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海滩上到处是被烧掉的草皮,有的地方积了厚雪,火就熄灭了。于是当太阳出来时,大地像一个野兽换掉的皮毛一样斑斑点点。帐蓬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整个海滩就像军营一样。到了夜晚,有的地方放起了鞭炮,还有的地方燃起了篝火。闭上眼睛,会误以为来到了战场”“我们脑子里都有一幅相同的战斗画面,仿佛又看到一个老人躺在火光下,烈火向他逼近;口腔里的血凝成一块,他就愤怒地吐出……枪声越来越近,突然他变为一匹红色的马,在一片火海中奔腾不停。火焰燎了它的鬃毛,它发出了哀痛的长嘶。它冲出了火阵,迎着一片熟悉的红旗冲去……”,“沙滩狼藉”是实写,“红军战斗”是想象的,是虚写,二者对举,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了深度和广度;
“帐蓬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枪声越来越近,突然他变为一匹红色的马,在一片火海中奔腾不停。火焰燎了它的鬃毛,它发出了哀痛的长嘶。它冲出了火阵,迎着一片熟悉的红旗冲去”,沙滩的狼藉与红军战士的英勇形成巨大的反差,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火焰燎着星星,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有人说那是星星被燎疼了,星星在吱吱尖叫”“闭上眼睛,会误以为来到了战场”, 对举场景中融入了作者的评价,引人思考,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西元《无名连(节选)》(小说)
无名连(节选) 西元 白磷弹在冬夜里爆炸。一团团白光拖着浓烟,从高空落下,照亮了漆黑的大地,到处是发白的红色。刚才还刀割一般寒冷,现在却好似在沸腾的钢水里,无法睁眼,无法呼吸。熔化的白磷仿佛浓油到处流淌,把幽蓝色冰面烤出水桶粗的窟窿,将老杨树拦腰烧断。厚厚的积雪瞬间蒸发,裸露出大片大片焦土。 一股白磷落在穿黄军装的士兵后背上,“吱吱”作响。浓红色半透明汁液蒙着蓝色火焰,不停地迸溅,一下子烧穿了薄军装,又蚀进皮肉。士兵脸朝天,大张着嘴,但在尖厉的军号声里,却分辨不出他的叫声。他挣扎着,牙齿啃着焦土,指甲脱落,在炭色碎石上留下道道血迹。白磷继续燃烧,烤焦了胸膛,烤焦了心、肺、气管,以及所有其他内脏。只见一具趴着的尸体上,留下脸盆大小的黑洞,冒着烟,冒着腥气,一条焦黑脊梁骨横在洞里,仿佛烧毁了的老屋的房梁。 过了不知多久,魏大骡子想起了什么,用已经不那么有力气的声音喊:“罗三闯还活着吗?”好一会儿,罗三闯哼哧哼哧地爬过来,问道:“连长,叫我干啥?”魏大骡子费力地笑了一下,道:“我知道你一直想跑,现在,可以跑了。” 罗三闯也笑了,道:“连长你别扯犊子,这黑天瞎火的,我往哪儿跑啊?”魏大骡子说:“你命大,跑吧。找到咱们的部队,告诉他们,高地上还有人呢!”罗三闯说道:“我可不干。”魏大骡子道:“这是好事啊,没准就捡条命呢。”罗三闯有点生气了,道:“我罗三闯这条命是跑出来的不假,从伪军跑到国军,从国军跑到共军,可是,我没对不起任何人,该杀的敌人,我不比别人杀得少。”罗三闯又说:“你要非让我走,我就走,但你不能说我是逃跑。”魏大骡子闭着眼睛,有气无力地向外摆摆手,道:“快走吧,找到了咱们的部队,算你立功。” 罗三闯流泪了,说:“你要信得过我罗长腿就等我回来!” 过了一会儿,王大心问:“你怎么让他走了?这人可不牢靠。”魏大骡子小声道:“我看,除了他这条长腿,谁也出不去,将心比心,石头怕是也悟热了吧?” 又过了好久,也不知几点了,王大心推了推魏大骡子,说:“千万别睡啊!天快亮了!”魏大骡子含含糊糊应了一句,王大心大声说:“大骡子,我也有几句想唠唠!”魏大骡子勉强打起精神,道:“你说吧,我听着呢。” “还记得我父亲不?” “记得,前清举子,有学问,富贵人家。” “土改时给枪毙了。” “真的?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我当时不知道,知道了都是五年以后的事了。” “是咱们的人干的?”“是。” “有那么一两年,我怎么也想不通,想回老家报仇去。后来,这恨就慢慢淡了。我对自己说,历史从来就不是个很精确的玩意儿,枪毙我父亲的人也许就没做错什么,当时正在打仗,正在你死我活的节骨眼儿上。” 天快亮的时候,魏大骡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一脚踏进了东北老家那油汪汪的黑土地里,一株嫩绿色的小芽尖叫着从黑泥中钻出来,转眼间黑土地一片绿,又慢慢生出金黄色的穗头,整个大地像涨潮一样缓缓升高,一下子变成了金色的汪洋大海。 王大心也做了一个梦。父亲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中山装,一条绿色旧军裤,臂弯里夹着两三本书,推开一扇门,里面已经坐了好些学生。教室的墙壁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亲用拳头捂着嘴,咳嗽了几声,进教室去了。 罗三闯在山上走了小半宿,远方的群山山脊泛出浓红色的光,他实在是走不动了,腰和腿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隐约之间,他看到山下公路上有美军的卡车和步兵,轰轰隆隆的,就想,要不,投降吧。他蹲下来,认认真真地把这个念头过了过脑子,好一会儿,他擦了泪,道:“去他妈的,跑了一辈子,再他娘的跑,良心上过不去。二0九四上的一帮子人还等着我呢!” 可是,罗三闯走了没几步,就一头扎在雪推里爬不起来了。他也朦朦胧胧地做了个梦,他穿着淡黄色的军装回老家了,老婆孩子从歪歪斜斜的黄泥屋子里跑出来迎接他,他从兜里摸出两三块糖,又从背包里扯出三尺红缎子…… 巴克仰望着高地,轰炸机在上空盘旋了三圈,没投下炸弹,又飞走了。巴克很困惑。通信员告诉他,师部接到空军的消息,说高地上没有人,中国人大概是逃走了。又过了半个小时,通信员说,空军那边再一次确认了这个消息。他想了想,说,那好吧,我们去占领它。巴克小心翼翼地爬上高地时,看到大雪把高地填满了,看不到坑道,看不到人,看不到武器,总之是什么也看不到。他挥了挥手,让自己人开始清理战壕积雪,恢复战斗工事。 渐渐地,雪被挖出去,坑道里露出一排排冻死的中国人。他们没有挣扎,也没有试图逃跑,仿佛是在睡梦中死去的…… 巴克数了数中国士兵的人数,然后找了只木板箱坐好,在笔记本上写道:高地上共有一百五十一具中国人的尸体,他们全部被消灭了。这是个连一级的作战单位,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当然,必须诚实地说,不是美国军人消灭了他们,而是严寒!而且,他们一无所有。 山下的公路上来了大批的美军卡车和徒步前进的陆军。巴克遥望着浩大的队伍,松了口气,他又写道:可是,逃亡的却是我们。 (选自《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7期 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无名连”是一个英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有评论家说,西元的战争小说是典型的“以凸显小人物的方式来建构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二、西元《无名连(节选)》(小说)【答案】
1.①注重神态描写。“已经不那么有力气的声音”“吭哧吭哧”“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说明战士们的身体已经疲惫虚弱到极点,突显“无名连”的不畏严寒、坚守阵地。
②对比。将“大批的美军卡车和徒步前进的陆军”装备精良的美军与“人员很混杂、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装备薄弱的无名连对比,生动突出了“无名连”坚不可摧的意志。
③侧面衬托。通过环境“大雪”和巴克的记录本,从侧面衬托“无名连”面对严寒,毫不退缩,表现出毫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解析】作者笔下的“无名连”是一个英雄群体形象,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首先注重神态描写。魏大骡子“已经不那么有力气的声音”“费力地笑了一下”“有气无力地向外摆摆手”“勉强打起精神”,罗三闯“哼哧哼哧地爬过来”“腰和腿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等等,都说明战士们的身体已经疲惫虚弱到极点,突显“无名连”的不畏严寒、坚守阵地。
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通过巴克,将战场上的美军与无名连进行对比。美军是“大批的美军卡车和徒步前进的陆军”“浩大的队伍”,“无名连”是“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美军装备精良而无名连战斗装备薄弱,却能在战场上坚守,生动突出了“无名连”坚不可摧的意志。
侧面衬托。“雪被挖出去,坑道里露出一排排冻死的中国人。他们没有挣扎,也没有试图逃跑,仿佛是在睡梦中死去的……”,面对严寒的天气,“无名连”毫不退缩;巴克写道“不是美国军人消灭了他们,而是严寒!而且,他们一无所有”。小说通过环境“大雪”和巴克的记录本,从侧面表现出“无名连”毫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2.(1)“小人物”体现在主人公的身份上:描写的是普通士兵,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临时拼凑起来的。他们的形象与人们习以为常的英雄印象相去甚远。
(2)“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体现在主人公的精神品格上:面对严寒和装备精良的敌人,毫不退缩,表现出坚韧无畏、毫不妥协的抗争精神,表现出保家卫国、信念坚定的爱国情怀。
(3)用人物群像表现宏大主题,可起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效果,小说通过描写平凡的士兵的表现,深刻地揭示出整个志愿军的不畏牺牲、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解析】评论家对西元的战争小说的评价“以凸显小人物的方式来建构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涉及的是小说的选材以及小说主旨的表达和表达的效果。
从选材上看,小说没有选择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而是选择普通士兵“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这些人物与以往我们说熟悉的英雄印象相去甚远。
“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体现在主人公的精神品格上。小说中,这些普普通通的士兵具有代表性,是群体形象;他们虽然身份普通,但是他们面对严寒和装备精良的敌人所体现出来的战斗精神依然伟大:毫不退缩、坚韧无畏、毫不妥协。他们所表现出保家卫国、信念坚定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用人物群像表现宏大主题,可起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效果,小说通过描写平凡的士兵的表现,深刻地揭示出整个志愿军的不畏牺牲、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