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小说中真实对话与虚拟对话专练
考点:
1.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
2.莫泊桑《小步舞》
3.刘庆邦《远去的萤火》
4.丁玲《果树园》
【考点示例】
一、虚拟旁观者评论——表现人物(形象、心理);读者(身临情景,场景性);情节(推动情节);对比(上下文情节)。
示例 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
文本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问题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解析 结合“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可知,作者借助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这一具体的场景描写,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也使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个性化对话,精当简练的对话
1.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用精当简练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示例 莫泊桑《小步舞》
文本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问题2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解析 文中有对老舞蹈师的外貌及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如“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先是几个小步跳跃……他是在跳舞呀”,等等,这都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而他与“我”的对话,透露出他们不属于这个时代,以及他们缅怀过去的痛苦与无奈。 此外,本文的环境描写也非常突出,如“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从侧面烘托老舞蹈师的心理状态。
【考题对接】
一、刘庆邦《远去的萤火》
远去的萤火 刘庆邦 雨停后这天下午,闲不住的堂叔有了新的动议,要组织我爹他们去东河堵鱼。那年我五六岁吧,高兴得几乎欢呼起来。关于堵鱼,事情是这样的。十户人家联合起来,用纳鞋底子所用的那么粗的棉线绳子,织成一张大网。大网的面积有多大呢,可以把整个打麦场网得到边到沿,连麦堆、麦秸垛和硕大的石磙,都能网罗其中。 刚走出我们的村庄,我远远就望见了东河高耸的河堤。在天际的灰云压顶之下,河堤是青黛色,像是一条巨大的黑鱼的脊背。我爹像提溜一只羊羔子一样,把我弄到河堤的堤面上。我往河里一看,惊得禁不住直往后退。河里的水太满了,满得溜边溜沿。一棵玉米秆子从上游漂下来了,快得像一支箭一样,嗖地就射了过去,眨眼就不见了。 爹把秫秸箔折叠成双层,铺在满是泥泞的堤面上。我在箔上坐下,一动都不敢动。不敢往河里看,我就转过脸去,往河堤外面看。河堤下面离我最近的地方,种的是一片高粱。如果说每一粒高梁米都是一只斑鸠眼的话,斑鸠已经睁开了眼,并露出红红的眼圈儿。 随着水面啪的一声,还有堵鱼人的一阵叫嚷,我看到大网已投进河中,爷爷和叔叔们正在往揳在河两岸的两根木桩子上固定网纲。网纲是一根比较粗的绳索,穿在大网后背的边沿。一条大鱼游了过来,大鱼可能碰到了网纲,噌的一下跳将起来,跃出了水面。 我爹大喊一声:快拉!有的双手拽着绳子,身子向下打着坠,倒退着往前拉。有的把绳子背在背上,弓着身子,像纤夫拉纤一样向前拉。我不知不觉从箔上站了起来,双手攥紧,眼睛瞪大,向网里看去。让人失望的是,只有几条身材苗条的白条,在网里蹿了几下,闪过几道银光,尾巴一翘,就从网眼里钻了出去。大网又起了两次,还是没有逮到鱼。 天黑下来了。天黑得很快,没有渐渐之说,说黑就黑了。爹过来摸摸我的头,说:要是困了你就睡吧。我爹问我:我说不让你来,你非要来,现在后悔了吧?我没说后悔不后悔,在箔上躺下了。耳朵离地面近了,我似乎听到了河水流动的呼呼声。流水带风,而且带来的是长风。风从我的脖子那里掠过,一直掠到我的肚子上、腿上、脚上,还有指甲盖儿上。爹把他的汗褂子脱下来,盖在我的肚子上和光腿上。 瞌睡总是和黑暗联系在一起,那些堵鱼的人强打精神,要求我爹给他们讲故事。我爹当过二十多年兵,去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地方,肚子里装的故事是很多的。我爹讲的故事有些遥远,他讲故事的声音好像也有些遥远,一点儿都引不起我的兴趣。我的眼皮开始发涩,真的要合上了。 在我似睡未睡之际,迷蒙中我看到有星星从天空落下来,一颗、两颗、三颗……奇怪呀,月黑头加阴天,天上一个星星都没有,怎么会有星星落下来呢?看见有星星在漆黑的夜空闪烁,我欣喜地向爹报告:星星,星星! 爹说:那不是星星,是萤火虫。 我是第一次听说萤火虫,也是第一次看见萤火虫。什么是萤火虫?我问爹。 萤火虫是一种会飞的虫子,样子跟蜜蜂差不多。只不过,蜜蜂不会发光,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天越黑,越能显出它身上萤火的光明。 萤火虫会蜇人吗? 萤火虫不会蜇人。 那,它身上的火烧手吗? 不烧手。 我想逮一个萤火虫玩。 那不太容易,还没等你伸手逮它呢,它就把身上的萤火熄灭了,你就看不见它了。 我在我们家的院子里数过星星,星星越数越多,怎么也数不过来。萤火虫好像比星星还难数。萤火是明明灭灭,灭灭明明。你看见它是明的,它忽而灭了。你以为它灭了,它忽而就明了。萤火虫的火没有火苗,发出的光也没有光芒,就那么淡淡的、莹莹的,有时像橘黄,有时像柿红,有着梦幻般的色彩。把萤火虫看了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我自己的梦乡。 我爹他们在半夜的喊叫声把我惊醒,大概堵到了鱼,有人喊大家伙,有人喊乖娘子,有人喊还有一条呢,干死它,干死它!我没有爬起来,我又看到了在夜空中飞舞的萤火虫。萤火虫似乎对人类堵鱼的事不感兴趣,它们该怎么飞,还怎么飞。我也是,我对看萤火虫更有兴趣。有些萤火虫飞得很低,几乎碰到了我的眼皮。有的萤火虫飞得比较高,高得有些缥缈。多层次的萤火,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我自己也仿佛成了童话世界中的一员。 那天夜里,我不记得被惊醒了多少次。反正每次醒来,我都看到了萤火虫。萤火虫飞着飞着,还会落下来。有的停在高梁穗子上,有的停在蓖麻棵子上。一只萤火虫竟然停在了我爹的背上,把我爹的脊背照出了一片黄晕。我告诉爹:萤火虫爬到你背脊上去了! 我爹说:不要管它。 天亮了,我才看到我爹他们堵到的鱼。这些各色大鱼被集中放到河堤外面的一个水洼子里,金一块,银一块,铜一块,铁一块,加起来恐怕有好几百斤吧。 (有删改)
1.小说关于萤火虫的描写和对话都富有童真之趣,请简要分析。
2.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堵鱼”,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一、刘庆邦《远去的萤火》【答案】
1.①小说以儿童视角描写萤火虫如星星般的闪烁、梦幻般的色彩和自由自在的飞舞,诗意的描绘富有童真之趣;②小说中“我”询问萤火虫是否“蜇人”“烧手”、想要“逮一个萤火虫玩”,纯真的心理富有童真之趣;③小说借童真之趣完成对日常艰苦生活的超越,寄托对美和理想的向往,赋予成长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首先找到“关于萤火虫的描写和对话”,然后分析这些地方是如何体现童真之趣的。
对萤火虫的描写有:“有星星从天空落下来”“看见有星星在漆黑的夜空闪烁”“萤火虫的火没有火苗,发出的光也没有光芒,就那么淡淡的、莹莹的,有时像橘黄,有时像柿红,有着梦幻般的色彩”“有些萤火虫飞得很低,几乎碰到了我的眼皮。有的萤火虫飞得比较高,高得有些缥缈”,以儿童视角描写萤火虫如星星般的闪烁、梦幻般的色彩和自由自在的飞舞,诗意的描绘富有童真之趣;
对话有:“萤火虫会蜇人吗?”“萤火虫不会蜇人”“它身上的火烧手吗?”“不烧手”“我想逮一个萤火虫玩”“那不太容易……”等,“我”询问萤火虫是否“蜇人”“烧手”、想要“逮一个萤火虫玩”,纯真的心理富有童真之趣;
前文写父亲和乡里人艰辛堵鱼,后文以儿童视角写萤火虫,表现“我”的童真之趣,这是对现实的超越,寄托作者对美和理想的向往。
2.①通过描述堵鱼过程进行蓄势,为下文描写萤火虫做铺垫,强化小说艺术张力;②表现堵鱼人面对艰险的智慧、坚韧和乐观,以及父亲指挥堵鱼的精明干练;③表达对大自然伟力的敬畏、对人们艰辛劳作的赞美,以及对乡情和亲情的怀念;④以成人劳作的现实场景映衬儿童眼中的诗意世界,凸显萤火虫超越现实的美好。
【解析】堵鱼人“十户人家联合起来,用纳鞋底子所用的那么粗的棉线绳子,织成一张大网”,“爹把秫秸箔折叠成双层,铺在满是泥泞的堤面上”,在河两岸揳木桩子,固定网纲,即使“大网又起了两次,还是没有逮到鱼”,他们仍然在黑夜坚持着堵鱼,“那些堵鱼的人强打精神,要求我爹给他们讲故事”,这些都表现了堵鱼人面对艰险的智慧、坚韧和乐观,以及父亲的精明干练,突出人物形象。
情节上,通过大量笔墨描写堵鱼,但是开始却没堵到多少,才有了下文“我”打瞌睡看到萤火虫的描写,为下文描写萤火虫做铺垫。
情感上,堵鱼过程中,“一条大鱼游了过来,大鱼可能碰到了网纲,噌的一下跳将起来,跃出了水面”“只有几条身材苗条的白条,在网里蹿了几下,闪过几道银光,尾巴一翘,就从网眼里钻了出去。大网又起了两次,还是没有逮到鱼”,表达对大自然伟力的敬畏;“十户人家联合起来”“爷爷和叔叔们正在往揳在河两岸的两根木桩子上固定网纲”“那些堵鱼的人强打精神,要求我爹给他们讲故事”,父亲带我去看堵鱼,给我讲萤火虫的知识等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乡情和亲情的怀念。
用人们艰辛劳作的场景和后文“我”看到萤火虫“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我自己也仿佛成了童话世界中的一员”相映衬,凸显萤火虫超越现实的美好。
二、丁玲《果树园》
果树园 丁玲 ①这时张裕民和杨亮①中还留在果树园里。从树叶中漏进来的阳光,斑斑点点铺在地上,洒在他们身上。他们吃着果子,摘了满满一篮。这是张裕民舅舅郭全的,他在去年清算复仇后,分了许有武的五分果木园子。杨亮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景致。葫芦冰的枝条,向树干周围伸张,像一座大的宝盖,上边密密地垂着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的肥硕的果实。 ②杨亮每走过一棵树,就问是谁家的。当知道又是属于穷人的时候,他就禁不住喜悦。他问道:“这么一株树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③“差太远了。像今年这么个大年,每棵树至少也有八九百斤呢。” ④他们走了一阵,仍觉得园子里很静,没有什么人。只有郭全老头儿在他们摘过果子的树下耙松土。把土梳得松松平平。要是有人再去摘这树上的果子,土上面会留下脚印,他就能知道。 ⑤他们把果子账算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张裕民又接着他们在路上没谈完的话:“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干部里面有他②的耳目呢。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是白费。” ⑥“你不是已经派了民兵暗地监视着吗?” ⑦“民兵也不敢全告诉呀!要是都能像张正国那才好。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⑧“赵得禄是老村长了,我看倒也是个精明人。他家里穷得那样子,老婆连件上衣也没有,这样的人也靠不住?” ⑨“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唉,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 ⑩“要斗这个人,首先干部就不可靠,是么?” “老杨,你要在咱们村再住上几天,就全懂了。老百姓的眼睛在看着干部,干部却不肯带头,你说这事怎么办嘛!” “全村就没有一个敢走在头里的?咱们试着去找一找,总有受害深的肯出来。干部不出头,咱们先找群众,只要群众肯出头,就不怕干部讲私情。” 接着杨亮又鼓励了张裕民。当张裕民觉得杨亮并非一个没有办法的人,他就更感到有依靠了。他听从了杨亮的嘱咐,要与大家共同商量出一个办法来。他看到天色已经不早,就先提着一篮果子走回去。杨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园子小屋来。 这个老头有两撇八字胡,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老头子。他靠在屋外的一个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杨亮看见他膝前篮子里捡得有十几个烂了的果子,便问: “这有什么用呢?” 老头子笑了,含糊地说:“哎……还有半边不坏,晒干喝茶可好呢……”后来他睁眼望着杨亮说:“同志,以前连捡这么个烂的也不成呀!干望着这几棵树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树,就敢把这烂的丢了?不丢,不丢!” 杨亮听他这样说,又想起适才当他外甥来摘果子时他的慷慨样子,他指点着,叫他们多摘些,还说吃完了他会再送去。杨亮便说:“你这人太好了,看我们刚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老头子又正经地说,“这还不全是你们给咱的。你们是好人,你们把富人的东西全分给咱们穷人了。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 “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杨亮觉得这老头很有趣。 “你们,”老头子确切的笑了,“你们是共产党。你们的头子毛主席叫你们这么干的嘛!” “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说说看。 “他为咱们嘛!他为的是穷人,他是穷人王。”老头子仍然很肯定地笑着。 “哈……”杨亮也靠在树干上笑开了。他笑过之后,悄悄地问老头子:“你们村上有共产党没有?” “没有。咱们没有这个。” “你怎么知道没有呢?” “咱村子上的人咱全认识,都是老百姓,没这个。” “老伯,假若你们村上有共产党,你入不入?”杨亮试探着他。 “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没有人,我一个人就不入。” “一个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个老头子办不了事呀!” “呵……”杨亮觉得意外地高兴了,劝他参加党,共产党是为了许多许多人的幸福的。老子听得迷迷糊糊地笑着,结果他也告诉杨亮,假如他入党,得先找一个人商量商量。杨亮说:“这种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老头子便显出为难的样子,最后杨亮只好问他想和谁商量,老头子低低地说:“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杨亮呵呵笑了,连连点头说:“能成,能成。” 天已经在黑下来,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他再三地去握老头子的手,告诉他,他会再来看他。老头子憨憨地笑着,要留杨亮吃晚饭。但杨亮却不得不去了,走以后还时时地回头望着这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木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 (节选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注】①张裕民是暖水屯的党支部书记。杨亮是上级派来领导土改斗争的干部。②指恶霸地主钱文贵。当时因为群众尚未发动起来,所以还难以展开对他的批斗。
1.杨亮与张裕民第二阶段(5-12自然段)的对话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二、丁玲《果树园》【答案】
1.①交代社会环境,介绍了几个村干部的特点,勾勒了人物群像,写出了干部们的思想状况,揭示了土改斗争的复杂性。
②透露出小说的主要内容,党领导人民斗恶霸、搞土改,使读者对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有一定的了解,揭示小说主题。
③为后文写杨亮和郭全老头的对话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交代社会环境,“民兵也不敢全告诉呀!要是都能像张正国那才好。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赵得禄是老村长了,我看倒也是个精明人。他家里穷得那样子,老婆连件上衣也没有,这样的人也靠不住”“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唉,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介绍了几个村干部的特点,勾勒了人物群像,写出了干部们的思想状况,揭示了土改斗争的复杂性。
“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干部里面有他的耳目呢。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是白费”“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唉,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透露出小说的主要内容,党领导人民斗恶霸、搞土改,使读者对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有一定的了解,揭示小说主题。
“全村就没有一个敢走在头里的?咱们试着去找一找,总有受害深的肯出来。干部不出头,咱们先找群众,只要群众肯出头,就不怕干部讲私情”,为后文写杨亮和郭全老头的对话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