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小说选择题专练
考点:
1.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2.郭震海《寻找安详》
3.景凤鸣《猎人》
4.王愿坚《党费(节选)》
5.路遥《重建学校》
【考点研究】
一、考题研究
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依然为四选一的形式,题干要求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思想内容”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
“艺术特色”方面包括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情节结构的技巧及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主要扣住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技巧等几个关键词来命题。
二、设错角度
1.小说情节设错。
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
①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
②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作用;
③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2.人物形象设错。
选项中对人物性格特点或对人物的作用解说错误,要么将次要的解说成主要的,要么故意夸大人物作用,要么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
①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相关区域;
②再根据小说主旨判断出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及其作用;
③最后两相比对,判断表述对象是否一致,作用是否分析得当。
3.典型环境设错。
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错误。
应对技法:
①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②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度来判定其特点;
③最后再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4.主旨或情感设错。
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或情感理解分析有误,或曲解或拔高,甚至是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
通过快速读文本环节,把握小说主旨,与选项中表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进行比对,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5.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设错。
选项对小说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表现主旨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断或解说错误。
应对技法:
细读选项,明确原文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与选项关键词作对比,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三、解题方法——选择题解题“3步骤”
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
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考题对接】
一、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容易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汽车抛锚,哄抢苹果的人打伤了阻拦的“我”,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漠不关心,还拿走我的行李离去,“我”孤零零地站在汽车前,遍体鳞伤。
C.在遭遇世界给“我”的残酷的成人礼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
D.小说通过“我”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迷惘。
一、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答案】
1.C【解析】C项“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错误。从原文“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可以看出,这次的经历,“我”是有认识和收获的,是对“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的呼应。这并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最后对家的回忆是在思考父亲让他出门的目的。故选C。
二、郭震海《寻找安详》(小说)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 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 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 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里,那亮光是塔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显得原始而古朴,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 品茶深聊,我得知,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他可以按拼音确定区域,迅速找到每一株树,并能准确说出它的年龄。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博士,是博士哩,现在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 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 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我说。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他说。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详住在群山之中、林海深处,连熟悉他的老乡都不晓得他的画家身份,这让安详这一人物充满了神秘色彩。
B.“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这句话表明“我”是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安详作品的价值,折射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C.安详先后两次强调自己只是守山人,而不是画家,可见山林在他心中举足轻重,而名利却是身外之物。
D.小说结尾部分借“我”的感受来写山脉与松柏,写出了安详与自然的相融共生,这使得他的画作灵动天成、自成一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环境描写开头,设置了雄浑阔大的背景,结尾与开头呼应,结构圆整,言有尽而意无穷。
B.人们对安详身份的种种猜测、瞭望塔内的陈设、其他守山人的调岗申请,都从侧面表现出安详的低调处世。
C.本文的主人公名为“安详”,一语双关,正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甄士隐”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D.小说关注凡人小事和生活中的细节,叙事贴近现实,语言不事雕琢,蕴含着艺术与人生的真谛。
3.有人评价郭震海的小说“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直抵人心的暖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是怎样叙述“寻找安详”这个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郭震海《寻找安详》【答案】
1.B【解析】B.“这句话表明‘我’是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安详作品的价值”错误。表明“我”看到安详的欣喜以及对安详画作价值的肯定。
2.B【解析】B.“都从侧面表现出安详的低调处世”错误。不是侧面,是正面。
3.①老乡热情引路,安详夫妇真诚相待,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
②安详长期坚守在孤寂的深山,心怀国家,视群山为知己,把树木当亲人,令人感动;
③安详淡泊名利,用真情创作,达到极高的人生与艺术境界;
④“我”在这次寻找之旅中,找到了安详的精神世界与艺术的真谛。
【解析】由“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可知,寻找安祥的路途遥远,“林深似海”,但是老乡仍然热情引路,安详夫妇真诚相待,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
由“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可知,安详长期坚守在孤寂的深山,心怀国家,视群山为知己,把树木当亲人,令人感动;
由“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可知,安详淡泊名利,用真情创作,达到极高的人生与艺术境界;
由“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可知,“我”在这次寻找之旅中,找到了安详的精神世界与艺术的真谛。
4.①以“寻找安详”为叙事线索,脉胳清晰,结构紧凑;
②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事,使内容真实自然;
③多处设置悬念,最后解开悬念,故事具有吸引力;
④多用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解析】小说以“寻找安详”为叙事线索,按照事件的发展为序,脉胳清晰,结构紧凑;
从叙事的角度看,由“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等处可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事,使内容真实自然;
从情节的安排上来看,“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对能否找到安详存在疑虑,行文中多处设置悬念;最后解开悬念“‘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
从小说的表现形式上看,“‘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只是一个守山人。’”多用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三、景凤鸣《猎人》(小说)
猎人 景凤鸣 他到白家堡子的舅家串门,这时鬼子进村了。 舅母对年青猎人说,怎么还不跑,快啊。年青猎人说,你们怎么办?舅母狠狠地说,快走。 舅父是存在机会的,可舅父不跑。他有舅母,还有两个孩子。 一个个被鬼子驱赶的人如羊群,杂乱无章,却方向大致地走着。 年青猎人钻进老林子了,爬向峰岭,看到村民们被鬼子驱赶着往村外走。被驱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都集中在警察公署的院子里。僵黄呆滞的人们,看着一拨拨的受刑,一次次杀鸡给猴看。 志愿者聚齐,开着半旧的车子直奔有名的幸存者李忠昌家。李忠昌去世一些年了,大家降格以求,寻找他的后人。作为“密接者”“次密接者”,他们自然过渡为重要的经历者与见证人。幸存者的血脉日益被稀释了,最终只存留一份记忆,一次想象,一片硬实而具体可感的墓碑。而年青猎人呢?若起初便不在其内,是调查与统计出了遗漏,还是执意要隐姓埋名? 鬼子头目叫中山八郎大尉,当着众人的面,他开始盘问,谁是抗联战士,谁是抗联家属。 四百多人的队伍,男女老少在内,没有人回答。 毒刑、审问、残杀再次开始了。 年青猎人几近于喊出声。想捞他两个,若非赤手空拳,他有充分的把握。但赤手空拳不行。 出了新白家堡子村,几个志愿者开着旧车疾驰,到了打死鬼子坎。站在坎的边上,几个人分别开始各自的踏查。许多年了,这片地域的往事离得那样近,隔得那样远,让人感到桩桩旧事的漫漶水淹。 山下的警察公署,在拷杀青壮年、驱离一群中青年妇女之后,鬼子们凶残的眼光投向老弱病残。 舅母怀里抱着两岁的,手里牵着五岁的,是年青猎人喜欢的两个小家伙。 鬼子将娘几个叫到前边,俯下身,戴白手套的手,丈量孩子的头,说,谁是抗联。 五岁的孩子挣开鬼子的手,朝舅母腿边躲。 鬼子恼怒,不说死了死了的。 舅母说,孩子懂得啥。 鬼子的枪刺指着孩子,狰狞地看着舅母,他的不说,大人替他说。 舅母不吭声。鬼子的枪刺抵到孩子的身体上,咬牙威胁道,说不说。 一阵窒息的沉默。 鬼子的刺刀,扑哧刺向孩子。一声凄厉嗥叫,发出凄惨声音的是舅母。 舅母扑过去抱孩子,眼里流血。她疯了一样,冲上前去撕挠鬼子。 亲人呐。 鬼子劈手夺过怀里的孩子,甩在旁边的大树干上。白色的脑浆顷刻迸溅。一缕柔软的发丝,被脑浆推动着迸射,向上挂在粗糙的树干上。 舅母拿身体往刺刀上撞。鬼子控制住她,不让她撞,而是让她一下一下地,等待着劈刺。 闷闷的一声枪响,人群中捆绑着的舅应声倒地。他搐动了几下腿,一动不动了。 一股血腥,从人们的心底深处往上涌,正在打破沉默。 鬼子有些惊惶不安,冲着空中放了一梭子弹。 怒涛的声音停了一下,但更加涌起。 大平地的山坳,左右都是山峰或者山脊。环形的走势,像一扇巨大的簸箕,无处逃匿。 村民们知道不行了,静静等待可能发生的一切。白家堡子的村民不怕死。有这个死兜着底,怕变成了一时一刻、倏忽而过。 青色的衣服,木然的身形。凌乱的头发,凝固枯槁的面容。归拢成堆的四百多人,阵势仍排出去很远。一些中年男子,挺起平时不曾挺起的胸膛。半百的老太太,抿抿鬓发,抻抻衣襟,让孩子们的脸,紧紧埋进带着碱灰味道的大襟里。 几只乌鸦觉出了深黑之气,嘎嘎叫着,在大平地的边缘盘飞。又姿态凝重地飞去了哪里。 鬼子哇啦哇啦的一串话,冲着黑压压的人群。有翻译对着众人扯破喉咙喊,还说不说,再不说没有机会了。 沉默。四百多人里,没有一个喊叫,要求跟鬼子对话。 一阵山风掠过,鬼子们动物似的耸起肩毛。 有人听到,山脊的树林中,一声隐约的喊声。像一只山鹰在扇动翅膀。 戴白手套的中山八郎大尉,一个手势落下,前边一排村民被刺倒。再一个手势落下,子弹呼啸而来,人群割草般成片倒下,横七竖八的尸首,从外层到里层。有割得潦草的,回头再遛上一遍。 腥血流淌遇土,凝结而黑。 全村的人呐,埋在九个大土坑里。几百人呐,没有一个吐露抗联行踪的。 那些机枪子弹,好像一齐涌进年青猎人的身体里,动起来哗啷响。 为他们守墓,陪他们说话,活在他们的堆里。每一个白天夜晚,跟着他们一起,接受从内到外的疼。霜雪来了,厚厚的大雪压顶,与他们相生相伴。这样的时光过了很多年,直到九坟归并那个叫李忠昌的幸存者老人主动过来守墓。年青猎人悄悄回撤,回撤到祭拜与谒思之后,回撤到村屯史的记忆之中,回撤到若干志愿者坚持不断的寻觅、寻访与查找中。 白家堡子惨案的公墓,几个志愿者在参天的大榆树下寻觅。空气中没有血腥味儿,有的只是森冷清泠的空气。不见乌鸦与山鹰的影子,几只麻雀飞到老榆树梢,又噗噜一下,声响很大地飞走。那动静,像起飞时故意拍屁股上的土。三百米外曾经的伪警察署,那里已被一片生意繁荣的商场代替。靠近公共墓地的地方,连排的木质画廊,正空白待画。肥硕的苞米又生长起来了,遮蔽着远近的视线,簇拥着方形的墓地、圆圆的公墓,像一枚长久的铜质印章,稳稳地戳在那里。 (节选自《猎人——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而作》,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家堡子惨案是中心事件,小说以“猎人”为题,意在歌颂白家堡子人具有猎人的气质,值得敬佩和铭记。
B.鬼子进村时舅母对年青猎人催促快走,舅父有机会跑却因孩子不跑,两相对比写出他们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C.小说使用“志愿者”“密接者”“次密接者”等今天常用词语,拉近了时间距离,给读者真实亲近可视感。
D.文中的乌鸦、山鹰、麻雀等意象渲染气氛又含深意,如文末麻雀就既衬托出冷清之境,又表现了潇洒之气。
2.白家堡子遭受屠村的过程,几次用到“沉默”这个词语,体现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对此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从“年青猎人”和“志愿者”的角度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景凤鸣《猎人》【答案】
1.D【解析】D.“表现了潇洒之气”错。结合原句“几只麻雀飞到老榆树梢,又噗噜一下,声响很大地飞走。那动静,像起飞时故意拍屁股上的土”,再联系上下文,可知文末写的麻雀衬托出白家堡子惨案公墓环境的宁静冷清,隐含当年英勇的“猎人”们现在已被人们淡忘之意。
2.①第一处“沉默”,是村民极度恐惧,达到窒息:眼看鬼子的枪刺抵孩子身上,孩子命悬一线,惨状即将发生。
②第二处“沉默”,是村民无比愤怒,打破沉默:眼前的惨状激起了村民的怒涛,孩子被鬼子甩死,惨不忍睹;舅母舅父只有疯狂自杀,以死泄怒。
③第三处“沉默”,是村民宁危不惧,淡定勇敢:他们知道了鬼子惨无人道,就以死兜着底,四百多人摆出英勇就义的阵势,无畏鬼子的血腥暴行。
【解析】由“鬼子将娘几个叫到前边,俯下身,戴白手套的手,丈量孩子的头,说,谁是抗联”“鬼子的枪刺指着孩子,狰狞地看着舅母,他的不说,大人替他说”可知,鬼子以孩子的性命要挟村民们说出抗联的信息,此时“一阵窒息的沉默”,突出的情况的紧急,孩子命悬一线,惨状即将发生,这一处“沉默”,村民极度恐惧,达到窒息的程度。
由“鬼子的刺刀,扑哧刺向孩子。一声凄厉嗥叫,发出凄惨声音的是舅母”“鬼子劈手夺过怀里的孩子,甩在旁边的大树干上。白色的脑浆顷刻迸溅。一缕柔软的发丝,被脑浆推动着迸射,向上挂在粗糙的树干上”“闷闷的一声枪响,人群中捆绑着的舅应声倒地。他搐动了几下腿,一动不动了”可知,鬼子无比凶残,眼前的情景惨绝人寰,村民“一股血腥,从人们的心底深处往上涌,正在打破沉默”,眼前的惨状激起了村民的怒涛,这一处“沉默”,可见村民无比愤怒。
由“村民们知道不行了,静静等待可能发生的一切”“归拢成堆的四百多人,阵势仍排出去很远。一些中年男子,挺起平时不曾挺起的胸膛。半百的老太太,抿抿鬓发,抻抻衣襟,让孩子们的脸,紧紧埋进带着碱灰味道的大襟里”“四百多人里,没有一个喊叫,要求跟鬼子对话”可知,村民们知道了鬼子惨无人道,就以死兜着底,四百多人摆出英勇就义的阵势,无畏鬼子的血腥暴行。这一处“沉默”,是村民宁危不惧,淡定勇敢。
3.①主题内蕴更深刻丰富:既能呼唤当代人对抗战英雄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抗战英雄精神的当下意义。
②人物形象更立体可感:可以让读者跨越时空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抗战英雄的壮举,感受民心力量。
③故事情节更真实可信:以“年青猎人”的观察及守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以“志愿者”的寻访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追念,两者灵活交织穿插,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情节描写更真实。
【解析】小说采用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手法来结构文章。
从主题上看,从“年青猎人”的角度,展现了白家堡子人的猎人气质,他们宁危不惧,淡定勇敢,能呼唤当代人对抗战英雄的尊敬之情;从“志愿者”的角度,他们“寻找他的后人”“坚持不断的寻觅、寻访与查找”,表现抗战英雄精神的当下意义。历史与现实交织,使小说的主题内蕴更深刻丰富。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小说历史与现实交织,以“年青猎人”的视角,再现了白家堡子惨案以及抗日英雄们的壮举,人物形象更立体可感,让读者跨越时空距离,感受民心力量。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年青猎人钻进老林子了,爬向峰岭,看到村民们被鬼子驱赶着往村外走”“为他们守墓,陪他们说话,活在他们的堆里。每一个白天夜晚,跟着他们一起,接受从内到外的疼”,以“年青猎人”的观察及守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志愿者聚齐,开着半旧的车子直奔有名的幸存者李忠昌家”“出了新白家堡子村,几个志愿者开着旧车疾驰,到了打死鬼子坎。站在坎的边上,几个人分别开始各自的踏查”,以“志愿者”的寻访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追念,两者灵活交织穿插,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情节描写更真实。
四、王愿坚《党费(节选)》
党费(节选) 王愿坚 每逢我领到了津贴费,拿出钱来缴党费的时候,每逢我看着党小组长接过钱,在我的名字下面填上钱数的时候,我就不由得心里一热,眼前出现了熟悉的身影。 那是1934年的秋天,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魏政委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上阁楼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她又指了指那筐咸菜,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还有,上次托你缴的党费,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两块党费中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在黄新家里看到小妞儿抓腌豆角这一细节,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B.敌人在看到那一箩筐咸菜时,知道了黄新的身份,但她机智地引开鬼子,牺牲了自己,保护了程同志。
C.白鬼搜人时,“我”急着要走,黄新果断让“我”躲到阁楼,说明她的革命斗争经验比“我”更丰富。
D.小说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机智果敢、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讴歌了黄新对共产党的热爱和忠诚。
2.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文中“党费”有哪些含义?
3.小说是怎样叙述“党费”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四、王愿坚《党费(节选)》【答案】
1.C【解析】C .“说明她的革命斗争经验比‘我’更丰富”表述错误,原文中“我”只是怕连累了黄新。
2.①最初指黄新准备上缴的两块银洋;
②其次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③后来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
④最后指黄新为革命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解析】文章以“党费”为标题,在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党费”,在小说中有“还有,上次托你缴的党费,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两块党费中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情节,可知道原来准备上缴两块银洋,所以文中的“党费”最初指黄新准备上缴的两块银洋。
通过“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她又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等句子可以知道,黄新为了给山上同志们解决生活困难,组织群众腌制了一筐咸菜,这筐咸菜是同志们以“党费”的形式送给山上的同志们,所以,文中的“党费”也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党费”是一个党员为了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上交给党的经费。黄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党。从小说结尾“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可知,小说中的党费在更深层次上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最后指黄新为革命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3.①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②小说以“咸菜”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
③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叙述,设置悬念,更能吸引读者;
④小说运用叙述与多种描写相交织的技巧,使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⑤小说运用现实与回忆相交织的技巧,使主题更具典型性和社会价值。
【解析】本题有两问,一是小说是怎样叙述“党费”故事的,二是如此叙述的好处。答题时注意不要丢题。
首先,小说是通过“我”的叙述来讲述故事的,所以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让读者可以更具体的体会作者的心情。
其次,小说以“咸菜”为线索来叙述故事。在小说中,黄新为了解决山上同志的生活困难而为他们腌了一筐咸菜,小说中围绕着这些咸菜组织情节,这些咸菜是同志们的党费。这样的写法让小说的情节更加集中,叙述更有重点。
在叙述方式上,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我”现在在交党费时的感受,接着回忆黄新的故事,这种倒叙的方式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更能吸引读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动力。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我”的叙述和对黄新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多种描写,从而让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在简短的篇幅中让人物更加具有吸引力。
最后,作者运用现实与回忆相交织的技巧,通过“我”现在的感受和回忆黄新同志的事迹相交织的叙述技巧,让黄新同志的事迹及其精神价值更加突出,从而让小说的主题更具典型性和社会价值。
五、路遥《重建学校》
重建学校 路遥 ①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②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③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④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⑤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⑥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⑦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⑧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⑨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⑩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走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钱,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B.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C.孙少安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更坚定了重建他和弟弟妹妹们读过书的学校的信念。
D.本文通过写孙少安捐款重建学校的故事,刻画了以孙少安为代表的部分先进农民的形象。他们致力农村建设,表现出他们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良好品质。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⑥段中,“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这一情节的设置为下文写孙少安因教室破败而产生重建学校的情节做了铺垫,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B.第 段中,少安来到教室时的“蹑手蹑脚”与离开教室时的“拧转身急速”两处细节形成鲜明对比,主要是为了 表现少安做事细心、稳重、干练的特点。
C.第 段中“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与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有点神秘地”相呼应,结构上更加圆合。
D.本文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五、路遥《重建学校》【答案】
1.A【解析】A项,“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表述不准确,因为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一直存在;另外,“农民精神生活空虚”于文无据。
2.B【解析】B项,“主要是为了表现少安做事细心、稳重、干练的特点”不准确,主要是为了表现少安重建学校之心的坚决、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