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文档属性

名称 《离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8 13: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离骚》授课:东山二中 陈贵武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屈原被贬离开国都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端午节的原始意义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慰藉屈原忠灵的古老风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共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二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1、文中哪些诗句表明了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朗读、思考下列问题:①受屈遭贬的原因: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等。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思想内容 本文思想内容可以用那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远兮”——恰恰表明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又证明诗人不屈不挠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艺术特点:分析诗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 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即兰蕙,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气味很香;茝:古书上说是一种香草,即白芷。)用香草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和“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则体现出了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我们究竟
该向屈原学习什么呢?★讨论题: (提示:可结合文章和历史背景来回答。)★作业题:你是如何看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件事?
请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短评。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