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1)(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下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1)(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8 17:50:17

文档简介

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练习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高兴在座的各位都是青年科学爱好者,作为一名老一代中药研究者,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在科学发现征途中的体会。大家知道,疟疾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重大传染病。药物奎宁的发现,________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礼物。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________的是,古代名医葛洪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论述给了我新的灵感和________,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青蒿素的发现折射出东方和西方智慧的融合,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________和发扬,会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更加健康。
(  )。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疾病威胁、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等等。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科学工作者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在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奋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大程度上 额手称庆 启发 探索
B.某种意义上 额手称庆 启示 探求
C.某种意义上 振奋人心 启发 探求
D.很大程度上 振奋人心 启示 探索
【答案】D
【解析】 第一组,很大程度上:在某个参照物上占的比例超过半数以上。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下文判断范围和性质的一个界定语,即某事的发生或者某言论的发表,并非具有全部意义。结合下文语境分析,此处应指“程度”而非“意义”,应选“很大程度上”。第二组,额手称庆:额手,以手加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振奋人心:使人振作奋发。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葛洪的论述给我新的灵感是令人“振作奋发”的事,而非让人“庆幸”的事,应选“振奋人心”。第三组,“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认识有所提高。结合下文“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看,用“启示”更妥当。第四组,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探求:探索和追求,着重指追求。结合语境,选“探索”更合适。故选D。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B.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C.作为地球人,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D.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共命运,我们同呼吸
【答案】C 
【解析】结合下文“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分析,前文最后一句应与“问题”相关,故排除B、D。A项,“作为地球人”放在“我们同呼吸”前语意更衔接。故选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工作者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B.科学工作者既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也要关注人类的需求,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C.科学工作者既要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关注人类的需求。
D.科学工作者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并有自己的研究兴趣。
【答案】B 
【解析】A项,“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语序不当,应按由己及人的顺序。C项、D项逻辑混乱,应按由己及人、作出贡献的顺序阐述。故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黄帝内经》称“疟”,《金匮要略》称“疟病”。__①__,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__②__,应该被称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但因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名称,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中医早就发现青蒿抗疟作用 ②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 ③所以才称之为“青蒿素”
【解析】第一处根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这表明我国古代就已经有青蒿素的抗疟作用记载,故可以填写“中医早就发现了青蒿的抗疟作用”等内容;第二处根据“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表明不是从其提取的,再根据“黄花蒿素”,可以得知“这种成分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第三空则是根据语段所处的末尾处,可以得出这是对其命名的总结,可以填写“所以才称这种抗疟成分为‘青蒿素’”。要注意字数限制,所填内容要简洁。
5.请根据以下信息,给科学家屠呦呦写一段贺词。(100字左右)
10月5日,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
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传统中草药,以研发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她筛【答案】了大量中草药,最终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书籍,获得了指导其研发的线索和灵感,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欣闻您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医学界的幸事,是中国的幸事,更是世界的幸事!作为晚辈,衷心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您皓首穷经,孜孜以求,终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您是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您带来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黄家驷不满足私塾所授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的指引下较快掌握了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得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了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号召留美学生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地搭乘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他完整无缺地带回了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边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边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他总是坚守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8年制医科大学,他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及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设备购置等问题。现在国内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是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希望,我来到了甘肃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1979年,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立大会在重庆召开,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笔耕不辍。由于《外科学》再版将定位为大型外科参考书,要大量充实内容,他夜以继日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 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将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对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他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摘自《历史上的今天》)
②黄家驷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摘自方国栋《纪念黄家驷老师逝世三十周年》)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不仅使他蒙受创伤,更使他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B.黄家驷少年时期不满足私塾教育,就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学习医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并在高一时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后,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黄家驷为我国胸腔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致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培养等问题。
E.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心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答案】CD
【解析】 A项,“使他蒙受创伤”于文无据;B项,“到省城学习医学”曲解文意,原文是“求学”;E项,“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文中并未提及。
7.作为一代医学宗师,黄家驷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②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③培养了一批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④主编了《外科学》和《外科学各论》等著作;⑤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学,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
【解析】解答该题要抓住“医学事业”“贡献”等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然后根据对题干的分析,到原文中寻找答题区间,该题的答题信息分布在第5~11段;明确答题区间后再筛选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如第6段中的“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第7段中的“他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现在国内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第8段中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以及第10段中的“黄家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等;再对关键语句稍加概括即可组织出答案。
8.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呼应了上文,印证了黄家驷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②通过他人回忆的方式介绍传主,使文章的内容更真实、更饱满;③衬托了黄家驷作为知名胸心外科专家的谦逊品质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鼓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思路、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该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首先要明确该段所写的内容,该段写方国栋将要奔赴西北,黄家驷赠给他行李箱和医学书籍的事情。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上文主要写黄家驷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而该段回忆就体现出他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既呼应了上文,使事件更加真实,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考生还要思考插入这段回忆对凸显传主形象所起的作用。
9.“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治学当如黄家驷,应面向世界,不断超越自身。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应严谨治学,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为推动祖国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2)济世担当——名利无法成为个人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行医当如黄家驷,生命不息,仁心不止。只有心系人民的福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进步。
(3)志存高远——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是攀登事业高峰的必要条件。处世当如黄家驷,“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热土,你的人生才会焕发异样的光彩。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白题干关键词的意思,即要理解“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的含意,然后在文中找出叙述黄家驷治学、行医、处世三方面内容的句子,最后结合材料与实际谈自己的理解看法。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练习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高兴在座的各位都是青年科学爱好者,作为一名老一代中药研究者,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在科学发现征途中的体会。大家知道,疟疾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重大传染病。药物奎宁的发现,________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礼物。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________的是,古代名医葛洪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论述给了我新的灵感和________,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青蒿素的发现折射出东方和西方智慧的融合,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________和发扬,会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更加健康。
(  )。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疾病威胁、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等等。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科学工作者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在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奋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大程度上 额手称庆 启发 探索
B.某种意义上 额手称庆 启示 探求
C.某种意义上 振奋人心 启发 探求
D.很大程度上 振奋人心 启示 探索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B.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C.作为地球人,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D.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共命运,我们同呼吸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工作者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B.科学工作者既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也要关注人类的需求,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C.科学工作者既要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关注人类的需求。
D.科学工作者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并有自己的研究兴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黄帝内经》称“疟”,《金匮要略》称“疟病”。__①__,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__②__,应该被称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但因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名称,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以下信息,给科学家屠呦呦写一段贺词。(100字左右)
10月5日,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
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传统中草药,以研发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她筛【答案】了大量中草药,最终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书籍,获得了指导其研发的线索和灵感,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黄家驷不满足私塾所授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的指引下较快掌握了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得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了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号召留美学生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地搭乘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他完整无缺地带回了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边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边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他总是坚守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8年制医科大学,他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及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设备购置等问题。现在国内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是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希望,我来到了甘肃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1979年,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立大会在重庆召开,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笔耕不辍。由于《外科学》再版将定位为大型外科参考书,要大量充实内容,他夜以继日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 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将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对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他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摘自《历史上的今天》)
②黄家驷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摘自方国栋《纪念黄家驷老师逝世三十周年》)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不仅使他蒙受创伤,更使他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B.黄家驷少年时期不满足私塾教育,就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学习医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并在高一时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后,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黄家驷为我国胸腔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致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培养等问题。
E.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心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7.作为一代医学宗师,黄家驷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