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5.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2)(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下5.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2)(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8 17:56:50

文档简介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基础检测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载(zài) 会晤(wù) 指摘(zhāi) 校对(xiào)
B.商榷(què) 殷勤(yīn) 当轴(zhóu) 砥砺德行(dǐ)
C.訾詈(zǐ) 弭谤(mǐ) 造诣(yì) 道义相勖(xù)
D.切磋(cūo) 肄业(yì) 摒弃(pínɡ) 能裨实用(p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两全齐美 富丽堂皇 委曲求全 既往不咎
B.臭名昭著 覆水难收 相形见绌 别出新裁
C.关怀备至 真知灼见 礼尚往来 心心相印
D.蓬荜生辉 察言观色 谈笑风声 瑕瑜互见
3. 把下列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 )
什么是“自知”?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 。从这
种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①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 ②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
③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 ④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
⑤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 ⑥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
A.③①⑤⑥④② B.③①④②⑤⑥
C.④②⑤⑥③① D.④②③①⑤⑥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阳光充足。
B.优等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与其他同学忙着赶作业相比,他们常常能够无所事事地阅读课外书籍。
C.台湾近日来遭受台风袭击,我们十分关心那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感同身受。
D.在文学作品中,对那些芸芸众生应该如何写,是大可研究的,所谓“中间人物”正是社会的主流。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学时代的瞿秋白
1909年,瞿秋白十岁。这一年春天,他从冠英小学堂初等班毕业,在家中自修。秋天跳级考入了常州府中学堂预科,翌年转入本科。
瞿秋白入学不久,1909年11月间,两周年校庆,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同时展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作出的各种手工、绘画、篆刻等。1910年8月,全校学生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的展览。会上常州府中学堂的展品甚多,引人注目。1914年6月10日,全校学生坐船赴上海参观展览会。常州府中学堂(辛亥后改称江苏省立五中)有八十多件展品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其中有瞿秋白制作的展品。
瞿秋白的兴趣在于文科,他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特别喜欢野史、轶闻,其中记载着帝王的腐败,官府的横暴,民间的疾苦,以及群众的反抗斗争。这些书在当时是被列为“禁书”,或者是被称作无聊的“闲书”而严厉禁止学生阅读的。
瞿秋白的叔父家中藏书很丰富,有正史、野史、稗史,并且有太平天国的书籍。瞿秋白读后,曾在史书上写眉批痛诋投降清兵的明朝大臣洪承畴。他还经常与老师和同学谈论他的这些观点。
有时,上课的时候,瞿秋白就在书桌上偷偷地阅读这些书。一次,被老师发觉,没收了一本太平天国野史;可是第二堂课,瞿秋白还是照样伏在书桌上悄悄地读他的“禁书”。
对于课外读物,尤其是思想性读物,研读甚勤,如《庄子》、《仁学》、老子《道德经》、《新民丛报》、《饮冰室文集》等。在民初中学初级学生中能注意此类读物者并不多见,尤其是江苏五中。同班同学受秋白影响亦偶尔借阅《饮冰室文集》及《仁学》等,此两书内容,秋白在校时常引为谈助。惟《庄子》除秋白外,他人皆不易无师自通,亦惟秋白能独立思考。
旧时的中学堂,陋规很多,校内工友地位最低,工友行路遇见教师必须闪在路旁,立正行礼,恭而敬之地让教师通过;学生和工友不得交谈,当然更不许交朋友。瞿秋白是不满意于这些落后的制度的。瞿秋白自修时往往不在自修室,而常常到学校的医疗室去看书。那是一个幽静的地方,特别是那里有他的好朋友——工友费金生。费金生是个从农村来的青年,在医疗室作工,住宿。他朴实,热情,能干,懂得种田的知识,知道农村的情形。瞿秋白不能请假回家换洗衣服,费金生就常常在出外办事时顺路替他把穿过的衣服送回家去,洗净晾干以后又去帮他取回来,有时还帮他送信取物。瞿秋白非常愿意同金生谈心,把他当成自己的兄长,敬重他,信赖他,同他无所不谈。
常州中学堂在当时算是比较进步的学校。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日本,并在那里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庶务长朱稚竹、兵操教员刘百能等教师也是同盟会会员。他们常在学堂里进行民族革命教育,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操练。学生思想活跃,很多人都倾向于革命。瞿秋白、张太雷等在屠元博的影响下,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他们关心时政,痛恨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暴政。瞿秋白常常指着头上的辫子对同学说:“这尾巴似的东西,留着有什么用,我们非把它剪掉不行!”不久,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瞿秋白独自在星聚堂的西房,自己把辫子剪下,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秋白于音乐能吹洞箫,偶于月夜一吹,音调婉转而凄楚,似唯此器适合于其性情。于国画能作山水,但亦不常作。
(陈铁健《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摘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2)自1913至1914年之间,秋白课余时间付诸吟咏者不少。最初,我班同学年龄较幼者四人即江都任乃訚、宜兴吴南如与秋白和我,相约学作诗词,从咏物开始。我未得其门径,不久即退出。秋白与任、吴乐此不疲,各存二三百首,抄录成帙,秋白与任君进步尤速,惜稿早失。三人中惟秋白间亦作词。(摘自李子宽《追忆学生时期之瞿秋白张太雷两先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学毕业后,瞿秋白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后来读本科,在当时常州府中学堂是一所历史名校,后改称江苏省立五中。
B.瞿秋白在绘画、音乐等方面具有特长,学校举办的展览会和后来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有他参加课外活动时制作的展品。
C.瞿秋白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这源于他的叔父家中藏书很多,如正史、野史和稗史,以及跟太平天国和明史有关的书籍。
D.《饮冰室文集》及《仁学》等是瞿秋白中学时代研读甚勤的书籍,他还经常谈论这些书籍,这也引起了班级同学的阅读兴趣。
E.瞿秋白不仅爱读历史书籍,还喜欢诗词,有段时间,与班上另外三位同学一起相约学作诗词,进步迅速,存诗较多。
2.费金生仅是学校的工友,瞿秋白却同他无所不谈。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的缘由。
3.瞿秋白把自己的辫子剪下,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请结合材料,分析他剪辫子的因素。
4.成年后的瞿秋白走上革命道路并能够担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这与他中学时代的经历是有着一定关系的。请结合文章,针对瞿秋白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基础检测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载(zài) 会晤(wù) 指摘(zhāi) 校对(xiào)
B.商榷(què) 殷勤(yīn) 当轴(zhóu) 砥砺德行(dǐ)
C.訾詈(zǐ) 弭谤(mǐ) 造诣(yì) 道义相勖(xù)
D.切磋(cūo) 肄业(yì) 摒弃(pínɡ) 能裨实用(pí)
【答案】 C
【解析】 A“载”读zǎi,“校”读jiào;B“轴”读zhòu;D“磋”读cuō,“摒”读bìnɡ,“裨”读b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两全齐美 富丽堂皇 委曲求全 既往不咎
B.臭名昭著 覆水难收 相形见绌 别出新裁
C.关怀备至 真知灼见 礼尚往来 心心相印
D.蓬荜生辉 察言观色 谈笑风声 瑕瑜互见
【答案】C
【解析】A项中应为“两全其美”;B项中应为“别出心裁”;D项中应为“谈笑风生”。
3. 把下列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 )
什么是“自知”?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 。从这
种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①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 ②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
③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 ④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
⑤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 ⑥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
A.③①⑤⑥④② B.③①④②⑤⑥
C.④②⑤⑥③① D.④②③①⑤⑥
【答案】D
【解析】A 最后一个分号误用。与前面是分总关系,而非并列。应为冒号。B 分号误用。与前是顺承关系,而非并列,应为逗号。C 分号误用。三句是小并列,应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阳光充足。
B.优等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与其他同学忙着赶作业相比,他们常常能够无所事事地阅读课外书籍。
C.台湾近日来遭受台风袭击,我们十分关心那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感同身受。
D.在文学作品中,对那些芸芸众生应该如何写,是大可研究的,所谓“中间人物”正是社会的主流。
【答案】D
【解析】A项中“放马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作战,现用以形容因太平而产生的麻痹思想。用在此句中属望文生义。B项中“无所事事”指游手好闲,什么事也不干。用在此句中属褒贬失当。C项中“感同身受”指内心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恩惠)一样,代人表示谢意。用在此句中对象不当。D项中“芸芸众生”在这里泛指普通人(即“中间人物”),合乎语境。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学时代的瞿秋白
1909年,瞿秋白十岁。这一年春天,他从冠英小学堂初等班毕业,在家中自修。秋天跳级考入了常州府中学堂预科,翌年转入本科。
瞿秋白入学不久,1909年11月间,两周年校庆,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同时展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作出的各种手工、绘画、篆刻等。1910年8月,全校学生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的展览。会上常州府中学堂的展品甚多,引人注目。1914年6月10日,全校学生坐船赴上海参观展览会。常州府中学堂(辛亥后改称江苏省立五中)有八十多件展品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其中有瞿秋白制作的展品。
瞿秋白的兴趣在于文科,他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特别喜欢野史、轶闻,其中记载着帝王的腐败,官府的横暴,民间的疾苦,以及群众的反抗斗争。这些书在当时是被列为“禁书”,或者是被称作无聊的“闲书”而严厉禁止学生阅读的。
瞿秋白的叔父家中藏书很丰富,有正史、野史、稗史,并且有太平天国的书籍。瞿秋白读后,曾在史书上写眉批痛诋投降清兵的明朝大臣洪承畴。他还经常与老师和同学谈论他的这些观点。
有时,上课的时候,瞿秋白就在书桌上偷偷地阅读这些书。一次,被老师发觉,没收了一本太平天国野史;可是第二堂课,瞿秋白还是照样伏在书桌上悄悄地读他的“禁书”。
对于课外读物,尤其是思想性读物,研读甚勤,如《庄子》、《仁学》、老子《道德经》、《新民丛报》、《饮冰室文集》等。在民初中学初级学生中能注意此类读物者并不多见,尤其是江苏五中。同班同学受秋白影响亦偶尔借阅《饮冰室文集》及《仁学》等,此两书内容,秋白在校时常引为谈助。惟《庄子》除秋白外,他人皆不易无师自通,亦惟秋白能独立思考。
旧时的中学堂,陋规很多,校内工友地位最低,工友行路遇见教师必须闪在路旁,立正行礼,恭而敬之地让教师通过;学生和工友不得交谈,当然更不许交朋友。瞿秋白是不满意于这些落后的制度的。瞿秋白自修时往往不在自修室,而常常到学校的医疗室去看书。那是一个幽静的地方,特别是那里有他的好朋友——工友费金生。费金生是个从农村来的青年,在医疗室作工,住宿。他朴实,热情,能干,懂得种田的知识,知道农村的情形。瞿秋白不能请假回家换洗衣服,费金生就常常在出外办事时顺路替他把穿过的衣服送回家去,洗净晾干以后又去帮他取回来,有时还帮他送信取物。瞿秋白非常愿意同金生谈心,把他当成自己的兄长,敬重他,信赖他,同他无所不谈。
常州中学堂在当时算是比较进步的学校。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日本,并在那里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庶务长朱稚竹、兵操教员刘百能等教师也是同盟会会员。他们常在学堂里进行民族革命教育,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操练。学生思想活跃,很多人都倾向于革命。瞿秋白、张太雷等在屠元博的影响下,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他们关心时政,痛恨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暴政。瞿秋白常常指着头上的辫子对同学说:“这尾巴似的东西,留着有什么用,我们非把它剪掉不行!”不久,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瞿秋白独自在星聚堂的西房,自己把辫子剪下,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秋白于音乐能吹洞箫,偶于月夜一吹,音调婉转而凄楚,似唯此器适合于其性情。于国画能作山水,但亦不常作。
(陈铁健《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摘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2)自1913至1914年之间,秋白课余时间付诸吟咏者不少。最初,我班同学年龄较幼者四人即江都任乃訚、宜兴吴南如与秋白和我,相约学作诗词,从咏物开始。我未得其门径,不久即退出。秋白与任、吴乐此不疲,各存二三百首,抄录成帙,秋白与任君进步尤速,惜稿早失。三人中惟秋白间亦作词。(摘自李子宽《追忆学生时期之瞿秋白张太雷两先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学毕业后,瞿秋白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后来读本科,在当时常州府中学堂是一所历史名校,后改称江苏省立五中。
B.瞿秋白在绘画、音乐等方面具有特长,学校举办的展览会和后来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有他参加课外活动时制作的展品。
C.瞿秋白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这源于他的叔父家中藏书很多,如正史、野史和稗史,以及跟太平天国和明史有关的书籍。
D.《饮冰室文集》及《仁学》等是瞿秋白中学时代研读甚勤的书籍,他还经常谈论这些书籍,这也引起了班级同学的阅读兴趣。
E.瞿秋白不仅爱读历史书籍,还喜欢诗词,有段时间,与班上另外三位同学一起相约学作诗词,进步迅速,存诗较多。
【答案】E 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C项,“源于”说法过于肯定,应该表述为“或许得益于”或“受益于”;A项“历史名校”错,当时常州府中学堂才建校两周年;B项“学习举办的展览会和后来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有他在参加课外活动时制作的展品”错,文中只说“有八十多件展品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其中有瞿秋白制作的展品”。
2.费金生仅是学校的工友,瞿秋白却同他无所不谈。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的缘由。
【答案】瞿秋白思想进步、民主,不满意当时的不能与工友交谈、交朋友等落后的制度;费金生本人朴实、热情、能干,熟悉农村的情形;费金生对瞿秋白关怀备至,帮他送取衣服,还帮他送信取物。
【解析】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费金生仅是学校的工友,瞿秋白却同他无所不谈”的内容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在七段。可以从瞿秋白的角度分析,“旧时的中学堂,陋规很多,校内工友地位最低,工友行路遇见教师必须闪在路旁,立正行礼,恭而敬之地让教师通过;学生和工友不得交谈,当然更不许交朋友。瞿秋白是不满意于这些落后的制度的”;再从费金生的角度分析,“他朴实,热情,能干,懂得种田的知识,知道农村的情形。瞿秋白不能请假回家换洗衣服,费金生就常常在出外办事时顺路替他把穿过的衣服送回家去,洗净晾干以后又去帮他取回来,有时还帮他送信取物”。
3.瞿秋白把自己的辫子剪下,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请结合材料,分析他剪辫子的因素。
【答案】受屠元博等人的影响,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关心时政,痛恨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暴政;憎恶封建习俗,常常指着头上的辫子对同学说非把它剪掉不行;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
【解析】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先依据题干中的引文确定答题的区域,主要在第八段,然后再到文中筛选信息,“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日本,并在那里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庶务长朱稚竹、兵操教员刘百能等教师也是同盟会会员。他们常在学堂里进行民族革命教育,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操练。学生思想活跃,很多人都倾向于革命。瞿秋白、张太雷等在屠元博的影响下,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他们关心时政,痛恨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暴政。瞿秋白常常指着头上的辫子对同学说:‘这尾巴似的东西,留着有什么用,我们非把它剪掉不行!’”,最后进行概括即可。
4.成年后的瞿秋白走上革命道路并能够担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这与他中学时代的经历是有着一定关系的。请结合文章,针对瞿秋白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了,特别喜欢野史、轶闻,了解历史上民间的疾苦以及群众的反抗斗争;痛恨投降清兵的明朝大臣洪承畴那样的叛臣贼子,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结交朋友,注重真才实学和人格修养,不看身份、地位;就读于比较进步的学校,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关注革命,关心时政,并进行了军事操练。
【解析】题干中问的是“成年后的瞿秋白走上革命道路并能够担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这与他中学时代的经历是有着一定关系的。请结合文章,针对瞿秋白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题干中说“中学时代的经历”“经历”,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筛选他中学时代的经历的内容,最后把与走上革命道路并担任领导人的相关内容概括下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