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2 《答司马谏议书》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度义而后动
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因自度其曲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
D.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为天下理财 ⑤辟邪说,难壬人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译文: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对等,相当
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舍:舍弃
C.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赖:依靠
D.县断贤者之是非 县:通“悬”,凭空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 )
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②左右就养无亏行 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⑥巩果于从事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
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
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
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译文:
(2)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译文:
(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译文: 8.15.2 《答司马谏议书》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答案】 C
【解析】 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度义而后动
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因自度其曲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考虑、揣度”之意。A项渡过。C项量长短。D项创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答案】 D
【解析】 D项生事:制造事端。A项古义:写回信。B项古义:书信往来。C项古义: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 D
【解析】 A项“事”、B项“籍”、C项“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兄”,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答案】 D
【解析】 D项为陈述句。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
D.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答案】 B
【解析】 谤:指责。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为天下理财 ⑤辟邪说,难壬人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①是分析两人的交往情况,⑥是分析社会现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 C
【解析】 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译文: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
【答案】 (1)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2)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是生非。
(3)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成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对等,相当
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舍:舍弃
C.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赖:依靠
D.县断贤者之是非 县:通“悬”,凭空
【答案】 B
【解析】 舍:居住。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 )
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②左右就养无亏行 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⑥巩果于从事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④句是曾巩父亲对他的评价,属于间接描写;⑤句是曾巩的不足之处;⑥句是说曾巩做事果断,与德行无关。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
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
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
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
【答案】 A
【解析】 “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这是段缝给王安石的信中的内容,王安石并不这么认为。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译文:
(2)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译文:
(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译文:
【答案】 (1)(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要点:“始”、“友”、“道”。)
(2)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要点:“适”、“可以”、“动”。)
(3)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要点:“所以”、“自守”、“于”、“众人”。)
参考译文
段君: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你来信用你听到的来批评曾巩的行为没有一点好的地方,说他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认为我们结党。你的话是真的吗?
曾巩当然不是那样。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超得过。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他父亲在贫穷之中,他在父亲身边侍奉没有不周之处,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我这一家人丁不旺,能依靠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曾巩在京师,回避兄长而居住,这就是我也要责备的地方,你应当严厉地指责他。我身处于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可以用信来告诉你。事情虽然表面是这样然而动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动机来评价,那么谁不可以被判罪呢?曾巩做事是这样的吗?然而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过失。只是在京师时,我和他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说以往的事,不再理睬,没有用这些道德来规劝他。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多想,时常走中道而不极端,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后劝说过他了。他听说了之后,就大彻大悟。所有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
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贤明的少,愚昧的人当然嫉妒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自己限制自己,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视他们了。带着妒忌和怨恨的心理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造谣的,君子的过失有人听说了,又传布使人们都知道,因而贤明的人多被攻击,而那些穷苦居下位的贤者更是如此。他们的势力不足以改变流俗,他们的声名并未为人们所接纳,这是愚昧的人容易攻击贤人而攻击的言辞又容易传播的缘故呀。凡是说曾巩不好的那些言语,当然是妒忌他、怨恨他、过失被人听到了而产生的。你仍要借用妒忌他、怨恨他、过失被人听到后产生的言辞,无凭据来评价贤者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孔子说:“众人喜欢的,一定要去考察明白;众人攻击的,也一定要去考察明白。”孟子说:“国人都说可以杀了的不一定可以,看到可以杀,然后才杀了他。”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如果被一般人迷惑也就只能是一般人了,怎么能说他们是孔子、孟子呢?你应当自重,不要随便议论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