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8.16.1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下8.16.1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8 18:10:38

文档简介

8.16.1 《阿房宫赋》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兀(wù)     水涡(wō)
不霁何虹(jì) 妃嫔媵嫱(yìng)
B.矗立(zhù) 辇车(niǎn)
雷霆乍惊(zhà) 鼎铛玉石(dāng)
C.逦迤(y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
D.参差(cēn)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
【答案】A
【解析】B项,“铛”应读“chēng”;C项,“槛”应读“jiàn”;D项,“囷”应读“qū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贿赂  复压  骊山  妍媸毕露
B.骠掠  檐牙  油腻  廊腰缦回
C.呕哑  管弦  渭水  架梁之椽
D.椒兰  不遐  杳然  烟斜雾横
【答案】C
【解析】A项,“复”应为“覆”;B项,“骠”应为“剽”;D项,“遐”应为“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   蜂房水涡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辇来于秦 骊山北构而西折
【答案】D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灭族/名词作状语,像蜂房;B项,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意动用法,以……为鉴;C项,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银珠宝/名词用作动词,变成焦土;D项,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名词作状语,向西。
4.下列各句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B
【解析】B项,被动句,其余三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答案】A
【解析】A项,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并非李贺。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燕 将 录
杜 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 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 ”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 ’”季安遂用忠之谋。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忠疾对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 ”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不必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 ”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答案】B
【解析】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句中的实词、虚词恰当断句。“而”“是”可作为重要判断因素。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B.天子,是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历代帝王鼓吹“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C.中国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江”,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河”。
D.“执事”是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也是对对方的敬称。
【答案】C
【解析】C项,古代的“河”专指黄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答案】B
【解析】B项,“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
(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答案】(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
(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解析】:注意第(1)句中的“遗”“以为”两处,第(2)句中的“其”“挂”两处。
参考译文
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
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去对田季安说:“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 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 (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 ”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 ’”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
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谭忠赶忙回答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 ”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既)不被赵镇人感激,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御史梁晳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答案】D
【解析】“矩度”是两个词,是“规矩法度”的意思。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项,代词,他的/副词,还是。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选择关系,或,或者。C项,都是介词,给。D项,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礼物/助词,与“为”合用,表被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答案】B
【解析】“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错误,他先后担任过“云南道监察御史”“巡视茶马御史”等官职,他的归乡也是“谢病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点有“知”(担任知县)、“以”(因为)、“自污”(玷污了自己),语句要通顺。第(2)句“酒酣耳热”(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蜂起”(很多人或事物如群蜂飞舞,纷然并起)、“负气”(凭恃意气)、“相下”(互相谦让),语句要通顺。第(3)句“夫”(这)、“为”(成为)、“忧”(祸患),语句要通顺。
【答案】(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参考译文先生姓梁,名熙,字缉,晳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对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于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句,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
顺治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对待百姓就如家人,政绩在西安府所辖地区最好。在咸宁任职半年,就到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
这时,世祖章皇帝正重视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言途径的开放,台、省的官员个个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往往表现得严酷凶悍,来博取高的名声。唯独先生淡泊宁静,在宫中当职结束,回家就焚香扫地,整日平静地坐着,就如一个脱离寺院的僧人。有闲暇就和他的好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等人到丰台、草桥一些胜地去游玩,有时在寺庙、道观相聚宴饮。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只有先生默默地坐着,或微笑,但不说一句话。偶尔说一句,大家就觉得自己不足而若有所失,觉得自己说的不得要领。先生本来就沉迷于佛经,对三藏(经、律、论)十二类的书没有不研究的,对《楞严》尤其了悟初因证果的要义。我每次造访他的住处,除了简陋的床具、药灶外,只有几卷经论罢了。
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有人向他建言(让他谋取钱财),他却笑着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如果子孙没出息,而又为他们积聚了丰厚的财物,三种坏事就会随之而来:一是偷窃、劫夺的人,二是赌徒,三是娼妓及优伶。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在京师,每天都怀有辞官回乡的想法,就嘱托长洲的文点画了一幅《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这些人都替图画写诗。不久,他就称病回到家乡。淄川高念东侍郎赠给他一首诗,说:“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说的是实情。回到家乡后,更加耿直方正,固守自我,不和当权的人来往。同榜录取的王中丞到河南担任巡抚,多次送去礼物,他一件都不接受。回信说:“我一生的癖好就是酷爱古代的碑帖,和古人品尝龙团茶、享有廷珪墨的意思是一样的。听说宋仲温书写的《兰亭十三跋》的摹本在松江府亭,赵子昂书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能各自馈赠一件,我将非常感谢。”他高尚的操守就像这样。先生对古文创作不多,如果有所创作,一定符合古人的规矩法度。而那些写“禅悦”的文章更好。
先生生于明天启壬戌年,卒于康熙壬申年,终年七十一岁。8.16.1 《阿房宫赋》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兀(wù)     水涡(wō)
不霁何虹(jì) 妃嫔媵嫱(yìng)
B.矗立(zhù) 辇车(niǎn)
雷霆乍惊(zhà) 鼎铛玉石(dāng)
C.逦迤(y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
D.参差(cēn)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贿赂  复压  骊山  妍媸毕露
B.骠掠  檐牙  油腻  廊腰缦回
C.呕哑  管弦  渭水  架梁之椽
D.椒兰  不遐  杳然  烟斜雾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   蜂房水涡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辇来于秦 骊山北构而西折
4.下列各句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燕 将 录
杜 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 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 ”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 ’”季安遂用忠之谋。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忠疾对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 ”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不必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 ”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B.天子,是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历代帝王鼓吹“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C.中国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江”,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河”。
D.“执事”是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也是对对方的敬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
(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御史梁晳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