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9 15:2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议论文文体知识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某种现象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的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充分的材料,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某一现象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1)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2)论点要求:鲜明、正确。鲜明。论点必须表示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正确:论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
一篇只允许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论证中心论点的。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5)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
2、什么是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真实可信)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②道理论据 : 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俗语、谚语等。
3、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的分类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使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使人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或主张。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使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可以揭示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令人信服。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使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可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使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可证明论点。
⑤类比论证类:
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⑥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1 、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2、层进式结构
总--分--总
总--分
分--总
首段的作用:格式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
3.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4.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吸引读者。
尾段的作用:格式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3.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快乐?对此,梁启超有着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最苦与最乐》,去感受哲人的睿智,接受思想的洗礼。
学习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从而联系实际,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一、预习检查反馈
1.读准字音
达( )观 安分( ) 恩惠( ) 赔( )礼
纵( )然 契( )约 循( )环 悲天悯( )人

fèn
huì
péi
mǐn
zòng

xún
2.理解并掌握词语: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到悲愤和不平。
3.了解作者合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一、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
1.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那么作者对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用自己的话概括分别这两个观点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作者作者是怎么看待苦与乐的关系的?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得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4.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看待苦与乐的关系的观点。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研读第1段,探究问题
①文章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个分论点的
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失意”“老”
“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
因为把贫困老死之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③作者指出责任“未解除”的情况有哪些?由此产生怎样的痛苦状态?
责任“未解除”的情况:
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
责任“未解除”产生的痛苦状态:
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二、研读课文2-3段,小组合作探究文章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
1.作者在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正面论证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反面论证
比喻论证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2.第2段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个分论点的?
第2段的论证思路:首先论述“贫穷、失意、老、死”为什么不是人生最苦的事,因为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作者认为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排除。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为什么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3.作者在第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承诺未办
欠钱未还
恩惠未报答
得罪人未赔礼
“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
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举例论证
“责任“未解除”的痛苦状态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3.第3段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个分论点的?
第3段的论证思路:第3段作者首先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延长伸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论述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到死都痛苦的状态,最后再次强调分论点。这一段可谓议论层层深入。
三、研读课文4段,小组合作探究文章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
1.阅读第4段,找出作者关于人生快乐的观点的句子。
①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②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③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④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⑤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2.作者在第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的话充当理论论据,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对比论证
尽责任的快乐。
正面论证
不尽责任的痛苦。
反面论证
比喻论证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海阔天空
3.第4段作者是如何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的?
第4段的论证思路:首先,作者引用古语、俗语曾子的话,阐述尽了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心情;之后用“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的论据论证“苦乐循环观点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将尽责任的快乐和不尽责任的痛苦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并引用孔子的话进行论证。
四、研读课文5-6段,小组合作探究文章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
1.阅读第5-6段,找出作者关于苦与乐的观点的句子。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段的观点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3.第5-6段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这个分论点的?
第5段的论证思路:首先引用孟子的话证明“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大”,然后引用孟子的话和列举“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例,证明了身上的责任越重,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大,尽责任方能得到苦中真乐。
作者在第5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4.第6段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这个分论点的?
第6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提出一些读者“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的想法,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这个分论点的。
五、《最苦与最乐》中只出现了几个分论点,请你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写作意图: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六、小组合作,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1.思想深刻,格调高雅。
文章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它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价值取向深远。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未免低俗;说“别人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看似高尚,却将陷入循环论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面对死亡这一特殊境界的高尚和豪壮,却没有时间和情境的普适性。而“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3.说理清晰透彻,论证严密,令读者易于接受
纵观全文,论证思路淸晰,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亊.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课文前半部分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
。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
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充当理论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样先举例子,再引用名言,接着自述大道理,论述层层深入,观点也更加鲜明深刻。
5.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①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份审慎,多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本文所特有的凝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例如:“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这句话非常深刻,读来使人感到教诲颇深。
②本文语言虽凝重,却也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表达方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还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就表达方式而言,以议论为主,叙述、抒情为辅。
就论证方法而言,既有演绎论证,又有归纳论证,还有许多地方用了引证法。单就引用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③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有力支撑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本文语言还十分精练简洁。在文中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成语形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