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的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加强国防力量,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国际形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
材料二: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毛泽东向他询问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帮助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
结合材料思考我国当时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没有相关研究经验,缺乏技术支持。
国内条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速度最快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世界上第四个独立研制氢弹的国家......
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0年
1964年10月16日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两弹一星”成就
易错易混:1970年中国自己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原子弹爆炸成功与航天事业没有直接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两弹一星”影响
图片来自:科普中国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愿意,以身许国
—王淦昌
“863计划”的倡导者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①1992年9月21日(20世纪90年代),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②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
③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
航天事业的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
航天事业的发展
易错易混: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是翟志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载人航天精神:
热爱祖国
勇于登攀
科学求实
严肃认真
同舟共济
团结协作
淡泊名利
默默奉献
......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天下“粮”心——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从1960年开始,中国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饥荒,袁隆平感受到饥饿的痛苦,他深刻地了解到“民以食为天”的含义,因此他决心要解决饥荒问题。
——百度百科
材料二:中国人口占世界上22%,耕地却只有10%。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思考:袁隆平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天下“粮”心——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杂交水稻 普通水稻
全生育期 约140.7天 约150天
产量 平均亩产约750公斤 平均亩产约500公斤
株高 约110—120厘米 约120厘米
每穗总粒数 238.2粒 200粒
结实率 78.3% 75%
抗性 自身抗性强,具有综合抗性。抗倒伏、 耐热、 抗寒 缺乏综合抗性
杂交水稻的优势
一颗报国心——屠呦呦与青蒿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这个日子,人们很难不想起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作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她身先士卒。为了加速研发进度并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
中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值得敬佩
文化事业的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文化领域出现了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优秀作品。
1978年以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教育事业
也发展迅速,成就巨大。中国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满足多种教育需要。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建成一批重点高校,师资雄厚,学科、专业丰富,培养了大批人才。
——部编版八下历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课堂小结
科技
文化:
“双百”方针、
成果、
文化自信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
两弹一星
1999年11月,神舟—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大空飞行成功。
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
载人航天工程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第 课科技文化成就
18
当堂检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1964 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
2.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而被美籍华人杨振宁称作“中国的奥本海默”的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李四光
B
3.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培育者是( )
A. 屠呦呦 B.袁隆平
C.钱学森 D.邓稼先
B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4.“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升人太空,并成功返回 D.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
当堂检测
5.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并简要说明原因。根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
特点:科技迅猛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国家政策扶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