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导入
每当老师某个希望落空了的时候,总是会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那就是“希望的肥皂泡破灭了”,大家觉得形象不形象呢?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老师创造的,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句子。原句是这样的“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一批人咕噜着离开了万盛米行,另一批人又从船埠头跨上来。同样地,在柜台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入秋以来望着沉重的稻穗所感到的快乐。”当时老师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两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一直到现在还在用它来表达失望的感情。那么能够写出这么生动的语言的叶圣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中行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略读课文,了解文中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
2.细读全文,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效果的作用。
3.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4.对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美德有自己的心得。
1.通读全文。
2.积累一组四字短语。
躬行君子:身体力行的君子。躬,亲自。
学而不厌:学习而不满足,比喻非常好学。厌,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诲,教导。
草率了事: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文墨方面:指写文章、著述等。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音。
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
人之师表: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正心修身:端正心思,修养品性。
付之一笑:指一笑了之,形容不屑于理会。
感慨系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
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
平易自然:文中指文字浅显易懂。
了解人物与作者(借助注释)
(1)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教育家、文学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作者张中行,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他的散文平实朴拙,叙事记人时能写出人物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将敬重之情融入笔端。代表作有《负暄琐话》等。
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与叶圣陶先生,因工作关系,二人有多年的交往,亦师亦友,感情深厚。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叶老的追思和景仰之情。
认读、理解一组双音节的书面语
丁卯(mǎo) 触及 伏案 执笔 鞠躬 打拱
沦为 遵嘱(zhǔ) 朦胧 累赘(zhuì) 妥帖(tiē)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zhuó):仔细地商量、推敲。
末节:小节、细节。
譬如(pì):例如,举例子。
略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任务发布:
1.略读课文,找出文中标志结构层次的语句。
第3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深受感动。(总括句)
第4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过渡句)
第6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过渡句)
第7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过渡句)
2.根据关键句梳理文章结构
组内讨论、达成共识,选举代表参与班级交流。
小组成员逐一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质疑、讨论、沟通,达成组内一致意见。
略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一(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二(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三(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四(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
五(第9段):怀念叶圣陶先生,提出学习和仿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略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3.绘制文章的思维导图
小组内分工合作设计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结构。
4.成果展示
全班交流展示,头脑风暴,互相学习,碰撞灵感。
略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评价一 ——结构层次梳理量表
指标 待改进 达标 优秀
略读速度 每分钟400字以下/用时7分钟以上 每分钟400字以上/用时6-7分钟 每分钟450字左右/用时6分钟以内
层次整理 整理有误 大体正确,但层次划分不够细致,或虽层次划分正确,但无理据,不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能够以具体语句作为依据,层次划分正确、细致
自评
略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评价二 ——思维导图量表
指标 待改进 达标 优秀
思路梳理 对文章思路把握欠准确,或梳理过于简单 对文章思路理解正确,文章结构分析基本到位 对文章思路理解准确,文章结构层次划分细致到位
内容概括 概括不准确 概括基本准确 概括准确、完整、
有条理
格式设计 欠合理,不能清晰体现文章结构 设计基本合理,能够体现文章结构层次 设计合理、美观,能够清晰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
组自评
略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
1.再读课文,独立填写表格前三列。
中华美德 课内 课外 代表人物 具体事件或选材 最具表现力的词句及理由 手法 代表人物 具体事例
词句 理由
2.小组内交流表格内容,组员积极发表个人看法,讨论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完善各自表格。
3.小组探究本文选材的特点
提示: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
这平日里待人接物的小事,说明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性渗透在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日常生活中具体而细微的小事来表现人物身上高贵的品质,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字斟句酌读人物
任务发布:
1.根据文章层次和选材总结叶先生的品质。
2.精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叶先生的品性的词句,并以书面形式阐述理由,填写在表格第四、五列。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附近的同学合作完成,有任何困难或疑问可以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
全班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完善自己的表格。
提示:可以通过文中对叶先生的动作、语言的描写、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具有表现力的词句来分析。如: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理由:“伏案执笔”准确地描绘了叶圣陶先生伏案工作时的动作和形象,表现出了叶圣陶先生对待工作的认真、投入和专注。“描”字的意思是“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
字斟句酌读人物
3.全班交流,并把所找出的句子按照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分类整理。
预设:
(1)语言描写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第3段)
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第6段)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第7段)
字斟句酌读人物
(2)动作描写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第3段)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第4段)
(3)直接议论抒情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第2段)
字斟句酌读人物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第8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第1段)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第5段)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第9段)
字斟句酌读人物
(4)其他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第3段)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第6段)
字斟句酌读人物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实践了一种阅读方法——略读(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或需要,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2)了解了一个人——叶圣陶先生(人之师表)。
(3)感悟到两种写法的美妙——以小见大(小事情见大品格,从几件小事折射出人物美德,这种写法值得学习)和叙议结合(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品德和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以小见大 叙议结合
小事件 大品格
做学问,做人 人之师表
待人厚,律己严 正心修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