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专项突破 复习课件:第二章 第十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专项突破 复习课件:第二章 第十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9 16:0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与默写
第十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01
考点解读
02
考点梳理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实词
1.古今通假
通假字是指古人书写字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从读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往往具有同音的关系,如:“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其中的“反”通“返”,返回;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如:“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2.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文言语句中有不同的意义。如:间有“中间”“参与”“隔开”“夹杂”等义项。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中间)
(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参与)
(3)遂与外人间隔。 (隔开 、隔绝)
3. 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 ,但其意义用法却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用法不同。这样的词叫古今异义词。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 ,是可以凭借之意 ,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古今词义的变化 ,常见的有五种类型 :一是词义扩大,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中的“色”,古义是脸色 ,今义泛指色彩。二是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三是词义转移,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中的“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指鼻涕。四是词义强弱变化,如“未曾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表示很深的仇恨。五是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中性词)。今义是思想品质恶劣(贬义词) 。
4.词类活用
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做动词 如:“名之者谁”中的“名”。 (取名、命名)
(2)名词做状语 如:“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的“箕畚”。 (用箕畚)
(3)动词做名词 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奔”。 (飞奔的马)
(4)形容词做名词 如:“温 故而知新"中的“故”“新”。 (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5)形容词做动词 如:“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私”。 (偏爱)
(6)使动用法 如:“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的“闻” (使……听到)
(7)意动用法 如: “吾妻之美我者”的“美” (以……为美)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大致分四类:
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二 、文言虚词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标准:简言之三个字 : 信(准确)、达(通顺)、雅(文采)。
中考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也就是要力求做到准确、通顺。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的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一般说来 ,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中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三 、句子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调、换、删、增”。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1. 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
2. 调 调整语序。
3. 换 替换词语。
4. 删 删去不译。
5. 增 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小结:“留、调、换、删、增”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需要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此板块考查要点主要有: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
复习时除关注以上要点外,还需要关注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四、内容理解
03
真题剖析
【2021·北部湾经济区】
马说
韩愈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请以军礼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公等遇雨
C.策之不以其道 以咨诹善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目似瞑,意暇甚
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本题C的“道”都译为“方法”。A项前一个“见”同“现”,义为表现;后一个“见”义为参见。B项前一个“等”义为一样;后一个“等”,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D项前一个“意”义为意思;后一个“意”义为神情。
【2021·北部湾经济区】
马说
韩愈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骈死于槽枥之间 相与步于中庭
C.虽有千里之能 沿河求之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
【解析】本题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考生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住教材中的经典例句。对教材的文言虚词的用法不熟悉,就无法作答。B项两个“于”字均为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在”。A项前一个“而”为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也是连词,表顺承。C项前一个“之”为助词,变为的;后一个“之”为第三人称代词,义为它们。D项前一个“其”为第三人称代词,义为它;后一个“其”为连词,表选择。
【2021·北部湾经济区】
马说
韩愈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紧接着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C.文章每段末句都用“也”字收结,但这三个“也”字表达的语气各有不同。“不以千里称也”的“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深刻嘲讽的语气。
D.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的理解。主要涉及内容理解、写作手法、语言特点、行文特征等,复习时对这方面的知识点要尤为注意。C项“不以千里称也”的“也”表达的是作者无限痛惜的语气,而不是嘲讽的语气。
【2021·北部湾经济区】
马说
韩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04
实战提分
【答案】 C
【解析】A?这里指神情、态度/动词,想;B?向前/前面;C?后面;D?走/品行。
第3篇 狼
【答案】A
【解析】A?助词,的;B?介词,用/介词,凭借;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代词,这/代词,他的。
【答案】C
【解析】屠户并没有跑到一个农民院子里的草垛下面,而是跑到一个麦场的柴火堆下。
【答案】B
【解析】A?罢了。B?于是,就/趁、乘。C?你。D?无,没有。
第4篇 杞人忧天
【答案】A
【解析】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第5篇 陋室铭
【答案】B
【解析】A?出名/命名;B?使动用法,使……劳累;C?蔓延上/上等;D?不加装饰/白色。
【答案】D
【解析】A?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B?副词,就/代词,那么;C?名词,耳朵/语气词,罢了;D?代词,这。
【答案】D
【解析】意在表明,自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简陋了。
第6篇 河中石兽
【答案】B
【解析】A?靠近/将要; B?拖;C?听说/听到;D?寻找/探求。
【答案】A
【解析】A?介词,在;B?介词,被/动词,认为;C?代词,代指石头/结构助词,的;D?代词,代指老河兵/连词,表选择。
【答案】B
【解析】第2段讲学家认为大家应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而不是顺流而下去寻找。
第8篇 (二)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D
【解析】A?将要/意愿;B?光/颜色,色彩;C?和/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D?寻找。
【答案】A
【解析】A?都是“……的样子”;B?于是/最终;C?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的”;D?介词,到/介词,对。
【答案】B
【解析】“闲人”之语体现的是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在逆境中的无奈和焦虑”理解有误。
第10篇 (二)富贵不能淫
【答案】A
【解析】A?害怕;B?准则,标准/真正;C?道路/讲述;D?使……屈服/弯曲。
【答案】C
【解析】A?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B?语气词,表停顿/助词,表判断;C?结构助词,的;D?连词,和/动词,给予。
【答案】 B
【解析】“焉得”一语是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没有独立的人格,而非可惜。
第11篇 愚公移山
【答案】A
【解析】A?谋划;B?赞同/表示约数;C?加大/虚夸;D?什么/哪有。
【答案】C
【解析】A?副词,将近/副词,况且;B?介词,凭/介词,用;C?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 D
【解析】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种用神话结尾,跟宣扬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12篇 桃花源记
【答案】B
【解析】A?新鲜/鱼肉。B?听到。C?值得/足够。D?做记号/记载。
【答案】C
【解析】A?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代词,那/连词,表选择。 C?……的样子。D?副词,竟然,居然/才。
【答案】C
【解析】“皆叹惋”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惊讶,而不是对桃源外世界的向往;“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桃花源中的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被外人打扰。
第14篇 (一)北冥有鱼
【答案】C
【解析】A?记载/志向。B?气息,这里指“风”/平息。C?颜色。D?高远/远离。
【答案】C
【解析】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B?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C?用。D?代词,指鹏/表示祈使语气。
【答案】C
【解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想象的景象,并不是真实的。
第15篇 (二)大道之行也
【答案】C
【解析】A?幼而无父/古代帝王的自称。B?闭塞/关闭。C?代词,这。D?通“举”,推举/参与、欣赏。
【答案】D
【解析】A?自己的/表推测,大概。B?表承接/表修饰。C?是/成为。D?代词,译为“……的人”。
【答案】B
【解析】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是作者笔下的“大同”社会的状态,而不是当时现实社会的状态。
第16篇 岳阳楼记
【答案】C
【解析】A?写/振作;B?对着/临近;C?不同;D?处在/停留。
【答案】D
【解析】A?副词,于是/副词,竟然;B?代词,它/副词,难道;C?介词,用来/连词,因为;D?助词,的。
【答案】B
【解析】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答案】C
【解析】A?连词,和/动词,欣赏、领悟。B?全/数词,“一”的意思。C?看见。D?客居/客人。
【答案】A
【解析】A?语气词,表示陈述,相当于“了”。B?语气词,怎么/兼词“于此”,在那里。C?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答案】B
【解析】B 项,第1段先总写“上下一白”的全景,接着变换视角,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视线由远到近,景物由大到小。
第18篇 鱼我所欲也
【答案】D
【解析】A?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B?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假设,如果。C?介词,为了/介词,对,向。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D
【解析】A?胜过,超过/很。B?饭/喂。C?益处/施予。D?停止。
【答案】B
【解析】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做对比,嘲讽和批评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是从反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21篇 曹刿论战
【答案】C
【解析】A?想要/将要。B?出使/使得。C?曾经。D?发作/头发。
【答案】D
【解析】A?语气词,表疑问/连词,和,跟。B?介词,从/介词,到。C?动词,当作/介词,向,对。D?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答案】A
【解析】由第1段中“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弗敢易”可见,安陵君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委婉温和。
第23篇 陈涉世家
【答案】D
【解析】A?适逢,恰巧遇到/聚会。B?写/书籍。C?平时/不加装饰的。D?应当。
【答案】B
【解析】A?动词,去、往/结构助词,的。B?介词,因为。C?对,正确/代词,……的样子。D?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答案】C
【解析】陈胜、吴广听从卜者的建议,借鬼神来“威众”,而不是卜者直接建议陈胜、吴广做“丹书鱼腹”“篝火狐鸣”这两件事。
第24篇 出师表
【答案】D
【解析】A?判定/谈论;B?远离/长远;C?留给/遗留;D?应当。
【答案】D
【解析】A?介词,在/介词,到;B?介词,把拿/连词,因为;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结构助词,的。
【答案】A
【解析】对诸葛亮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的原因理解有误。五次提到“先帝”表达出孔明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也向后主言明他身为丞相忠君爱国、兴复汉室的忠心。同时也能打动、鼓舞刘禅追念先帝的教导,奋发图强。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