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2013年中考备考策略张恒信一、中考常考的化学反应有哪些?二、这些化学反应怎么考的?三、全方位认识这些热点化学反应热点1. MnO2 2H2O2==2H2O+O22012年36.为测定实验室中某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明取25.0 g,过氧化氢溶液放入烧杯中,然后进行如图20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2008年38.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51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20所示。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2)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1年35.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 等。2009年31. 请回答:
(1)甲起的是 作用;热点2.中和反应酸只涉及盐酸和硫酸,碱只涉及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2012年30.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一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13所示。2011年7、图3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答图4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2010年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2010年35.【实验验证】(1)小华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 。
(2)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现象是 。2009年30.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13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操作是将 滴加到另
一种溶液中。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2008年8.图3所示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归纳: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H2SO4=CaSO4+2H2O
热点2归纳指示剂指示中和反应的进程(酚酞)
中和反应中混合液溶液的PH的变化图像(由图像的变化确定谁往水里面加入)
中和反应生成物的理解(产物是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可以用来中和酸性土壤)
预测:
判定中和反应的进行不仅可以用指示剂、PH试纸,当酸或碱过量时,还可以用酸碱的其他性质检验
中和反应可以用微观模型表达式表示反应类型、现象、应用、探究、微粒变化热点3.Na2CO3+2HCl=2NaCl+CO2+H2O CaCO3+2HCl=CaCl2+CO2+H2O2012年35.
(3)小明提出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单质,还可能是 2011年35. 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10年36.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称取该样品11?g,加入到盛有5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为56.6?g。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2009年36.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008年5.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入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008年14.2008年37.【拓展探究】(1)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氢钠等也常用于制作抗酸药。这些物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与胃酸作用;二是 。
(2)患有胃溃疡(胃黏膜溃烂)的病人胃酸过多时,不宜服用含碳酸盐的抗酸药,其原因是
。2012年28.(2)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10年30.(4)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要密封保存,其原因是: 。 热点4:CO2的吸收和检验2008年31.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热点4. CO2 + 2NaOH = Na2CO3+ H2O CO2 + Ca(OH)2 = CaCO3↓+ H2O2011年4、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D.CO2 + Ca(OH)2 = CaCO3↓+ H2O2010年31.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B为单质,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热点5.二氧化碳的检验——石蕊试液CO2+H2O=H2CO32011年14. A.甲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2009年36.
(4)气体检验。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他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008年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热点6.铁(Zn)和酸的反应2012年35.
实验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小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
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为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红又做了实验2,
实验2:将黑褐色物质放入 溶液中,观察到
2011年31.
31、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4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为金属氧化物,E、F为金属单质,且F为紫红色,化学反应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2010年35.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2009年37.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2008年6.为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是依次减弱的,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图2所示
的四个实验。其中不必进行的是热点7.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Fe+CuSO4==FeSO4+Cu
Cu+2AgNO3==Cu(NO3)2+2Ag
两个反应的实验现象;探究和推断热点8:炼铁的原理:
3CO+Fe2O3==2Fe+3CO2
常出现在推断或填空中热点9:水的电解2012年14.下列对图4所示各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图:说明通电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2011年30、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13所示。
(1)根据实验中只生成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 组成。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组成中 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写出此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10年7.图3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①水的电解
2008年28.图13所示的是电解水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气体a和气体b。 请回答:
(1)电解水时,将 转化为化学能;
(2)气体a为 ;
(3)实验室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 。热点10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2012年14.下列对图4所示各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乙图: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2012年14.下列对图4所示各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乙图: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2011年4、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B.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010年7.图3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C.③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2010年7.图3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C.③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2008年5.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联系方式:
化学教师交流群:
群名称:九年级化学研讨
群的宗旨:思考教学 研究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