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
?
理论
实践
现实
?
《中外历史刚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目录】
1.苏联的发展、改革
与解体
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
设、改革与巨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新变化
一国到多国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17
1922
1925
195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
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积极: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国基础;创造卫国
战争胜利的物质条件,赢得国际声誉
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
和轻工业落后
问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成就: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原子
弹、氢弹爆炸;人造地球卫星;
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落后
个人崇拜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没了。
1953
1964
1982
1985
199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赫鲁晓夫
1958年1月1日起,取消了义务交售制。……由集体农庄自行制订具体的生产计划。大力种植玉米;扩大播种面积。1954—1955年,垦荒总面积达到3590万公顷……对政府机构进行改组,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减缩。在全国范围内划分经济行政区,将部门管理体制变为地区管理体制。
——陈之骅 吴恩远 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1953-1964年
1956年2月24日,大会闭幕。这天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向大会的代表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苏共二十大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
政
经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积极
局限
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①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①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②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搞乱了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赫鲁晓夫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勃列日涅夫
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和国防工业。
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
热衷个人迷信,专断作风;
矛盾纵生,发展缓慢;
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勃列日涅夫
199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奖章最多的人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世界现代史》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军备竞赛、超级大国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戈尔巴乔夫
1990年7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
——戈尔巴乔夫《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1990年7月2日)
①经济上:承认市场调节在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议会制.
③思想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多元化 ”(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改革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但最终彻底地断送苏联社会主义的一切。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991年8月9日后,国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当时俄罗斯总统)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加速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其组织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改革的方向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
3、西方国家推行的“ 和平演变”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重启人生”
“戈尔巴乔夫背弃了列宁”
苏联模式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巨变
1.背景
东欧在此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指的是二战后东欧与东南欧地区在苏联帮助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各国试图突破苏联模式,追求独立发展
国家 内容 效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其它国家 政治: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地方主义抬头
②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布拉格之春”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取得显著成效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社会矛盾积重难返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巨变
2.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巨变
3.巨变
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为10个小时。”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社→ 资)
南斯拉夫解体◎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建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①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②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要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④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①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
②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③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苏东剧变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变化
1949年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195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