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2021-2022学年第2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共20小题,1-10题每小题2分,11-20题每小题3分,共50分)
1.(2分)微生物接种方法很多,平板划线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如图是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①②③④.下列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A.划线操作时,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插入培养基
B.平板划线后培养微生物时要倒置培养
C.不能将第④区域的划线与第①区域的划线相连
D.在②~④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2.(2分)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进行垃圾分类 B.大力植树造林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3.(2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喂食、建巢
B.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
C.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D.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4.(2分)关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无菌技术,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需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 B.配制好的培养基可通过高压蒸汽进行灭菌
C.接种环可以通过酒精灯火焰灼烧进行灭菌 D.使用后的培养基不需要灭菌可直接丢弃
5.(2分)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需要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制作果酒利用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B.制作果醋利用了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醋酸
C.制作腐乳利用了毛霉等产生的蛋白酶 D.腌制泡菜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6.(2分)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7.(2分)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C.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8.(2分)建设人工湿地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了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处理。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入侵
C.为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 D.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2分)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甲所固定的太阳能就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2分)如图所示为生物界可能出现的4种生态金字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树→虫→鸟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可分别用图甲和图丙表示
B.图丁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有关
C.生态金字塔中,每一种生物只能属于一层,每一层都不含分解者
D.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图中“1”代表第一营养级
11.(3分)具有种间关系的甲、乙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
B.甲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变为0
C.甲、乙两个种群间的种间竞争程度逐渐增大
D.甲、乙两个种群种内竞争均逐渐增大
12.(3分)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则种间竞争就会加剧
C.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
D.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3.(3分)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表格中各成分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14.(3分)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λ大于1
B.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不会呈现“S”形增长曲线
C.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15.(3分)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造成生态赤字
D.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位居世界首位
16.(3分)如图为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和光敏色素都属于物理信息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种子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
D.莴苣种子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17.(3分)生态工程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增加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
B.循环原理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
C.处理好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需要尽可能多地增加生物的数量
D.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要保证各组分之间比例适当、结构有序
18.(3分)某同学用质量百分比为5%的食盐水制作泡菜时,在不同时间测定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泡菜食用的最佳时间是第3天,因为此时亚硝酸盐含量最低
B.若改用质量百分比为20%的食盐水,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图中结果相同
C.实验过程中乳酸菌的数量增长规律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完全一致
D.若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食盐浓度过高,抑制了乳酸菌的繁殖
19.(3分)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3分)研究者以北美东部25个不同大小的湖泊为调查对象,统计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网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及生态系统单位体积的生产力(同化有机物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湖泊体积越大,单位体积生产力越高
B.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无关
C.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支持更多营养级
D.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
二、非选择题(共5大题,共50分)
21.(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如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在乔木林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 (2分)。
(2)假设该地区变成茂密的乔木林后,图乙表示该群落中A、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其中A为 ,判断的依据是 (2分)。
(3)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法,该方法中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 的特性进行诱捕,调查该地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22.(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甲图是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乙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生态系统是由 和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每空1分)。
(2)甲图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答出两点)。
(3)该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能够净化,原因是 。
(4)某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水体溶氧量的迅速下降,进而造成鱼类等生物死亡,则乙图中x (填“增大”或“减小”)。所以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乙图中x和y的关系一般呈
(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23.(10分,每空2分)生态浮床技术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的水环境原位生态修复过程。如图为某湖泊应用生态浮床技术的示意图,浮床种植多种挺水植物可吸收N、P等元素,同时植物根系可富集大量微生物,生态浮床具有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功能,请回答相关问题:
(1)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低于无浮床的水域,这主要是受 (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浮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水华发生。
(2)请据材料写出生态浮床加速水体净化的原因 。
(3)生态浮床的应用加快了湖泊中物质循环的速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 。
(4)制作生态浮床所选植物一般为本地物种,而不选外地物种,原因是 。生态浮床既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又能美化景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4.(10分,每空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细胞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 .
(2)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3)在用血细胞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个.
(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25.(10分,每空2分)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纤维素分解菌,其操作流程如下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土壤取样→②选择培养→③梯度稀释→④鉴别培养基培养→⑤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研究小组将滤纸埋在土壤里,30天后再从已经腐烂的滤纸上提取土样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请说说这么做的道理是什么? 。
(2)上述流程②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要以 唯一碳源。
(3)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就是围绕如何避免杂菌的污染展开的。请列举几项该研究小组应该实施的无菌操作(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答出两点即可)。为了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外来杂菌污染。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对照培养基的处理是 。
(4)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数量,发现测定的结果往往比实际活菌数量要少,原因是 。:2022/4/16 10:17:49;用户:肖启江;邮箱:7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
生物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0题每小题2分,11-20题每小题3分,共50分)
1.A; 2.D; 3.C; 4.D; 5.B; 6.B; 7.C; 8.C; 9.A; 10.C; 11.B; 12.B; 13.A; 14.B; 15.D; 16.A; 17.C; 18.D; 19.B; 20.D;
二、非选择题(共5大题,共50分)
21.(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代替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捕食 被捕食者 A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且多于B
(3)取样器取样 避光趋湿 样方
22.(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2)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
(4)增大 正相关
23.(10分,每空2分)(1)阳光
(2)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可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可将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
(3)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4)避免引进的物种由于缺乏天敌、资源充裕、环境适宜等原因造成生物入侵 直接价值和间接
24.(10分,每空2分)(1)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2)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3)2×107
(4)B
25.(10分,每空2分)
(1)滤纸富含纤维素,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或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
(2)纤维素
(3)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实验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接种等量的无菌水,置于实验组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4)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