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2021—2022学年度第2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该电文( )
A. 是蒋介石个人臆断无史料价值 B. 是研究该战役的唯一史料
C. 有一定主观性作为史料应慎重 D. 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
2.下图大碗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碗青灰色釉,圆形,系灵寿县烧制,碗壁上有“民主团结”“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制”字样。此碗反映的历史事实体现了( )
A.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 D.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3.抗战时期广泛发行的《救亡手册》中写道:“在民族危机高于--切,亡国奴的威胁要降临到每个中国人的头上时,不仅是广大的工农大众,就连资产阶级甚至封建军阀也发现了他们的存亡问题,而逐渐改变他们犹疑畏缩的态度,走到救亡阵线中来。”下列选项和材料中观点相匹配的是( )
A.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B. 全民抵抗保证了抗战胜利
C. 民族危机消弭了国内矛盾 D. 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转变
4.以下有关渡江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D. 打出国威和军威,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5.1949年10月,新中国先后与苏联等九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我国在外交上实行的方针是( )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求同存异”
6.下图所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为朝鲜妇女儿童打防疫针的照片。该照片见证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志愿军战士的这些行动( )
A. 突破了帝国主义封锁 B. 粉碎了美军的不败神话
C. 展现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D. 配合了国内的解放战争
7.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这样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项中,符合这一时代内涵的精神是( )
A. 挽救危机、求亡图存 B. 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 引领时代、开拓进取
8.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B. 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实施
C. 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基本实现 D.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落实
9.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 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10. 2015年11月,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会晤。会谈中,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
A. 两岸直接“三通” B. “一个中国”原则
C. 经济密切合作 D. “一国两制”构想
11.如表所示是海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论述(部分)。由此可知,两人强调的中国发展经验是( )
1 墨尔本大学经济系教授郜若素,在专著《中国40年的改革与发展:1978—2018》一书中指出,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不是“奇迹”,中国在不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政策调整
2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说:“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并不存在万能的个案。对美国,对拉丁美洲,对非洲,对中国,对欧盟,都是如此。"高度肯定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自身发展政策的做法
A. 坚守社会体制,谋求发展 B. 立足实际国情,统筹规划
C. 以苏为鉴,重视经济建设 D. 稳定秩序,激发地方活力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13.下图所示是埃及出土的古希腊黑陶罐,上面绘有一个古希腊武士在参拜埃及的阿努比斯神。该陶罐体现了( )
A.古代希腊与埃及的文化交往 B.希腊文明对埃及文明的从属地位
C.古代希腊瓷器制造业较发达 D.古代欧非文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14.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15.阿拉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一千零一夜》,其中故事有来自印度的,也有来自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地区的。这主要反映了( )
A.阿拉伯是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B.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C.阿拉伯帝国有很强的侵略扩张性 D.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这一宗教认为印加是太阳的后裔,在太阳礼拜中,他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宗教与君主统治并未有效结合 B.宗教崇拜是帝国统一的重要因素
C.太阳神是印加帝国唯一的信仰 D.印加帝国宗教狂热引起侵略扩张
17.如表所示为1496~1506年威尼斯到东地中海主要港口的香料贸易量的变化(单位:吨/年),导致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亚历山大港(埃及) 贝鲁特港(西亚)
年份 1496~1498 1501~1506 1496~1498 1501~1506
胡椒 480—630 135 90—240 10
其他香料 580—730 200 150—180 35
总量 1060—1200 335 270—420 45
A.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
C.西欧工商业经济的复兴 D.阿拉伯帝国垄断东西方贸易
18.西班牙政府禁止美洲殖民地种植葡萄、橄榄、亚麻等农作物,同时强迫殖民地种植蔗糖、棉花、可可等在西班牙和国际市场非常需要且可以让经营者和殖民地牟取暴利的作物。这些措施( )
A.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经济健康发展 B.损害了宗主国地主商人的利益
C.旨在促进农业产品商品化和国际化 D.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结构的畸形
19.“因为鼓励人们阅读《圣经》,就是鼓励人们学习和阅读。在瑞典,路德教会把识字当作入会的条件。学习文化成为信徒必须具有的条件……”据此可以推断,宗教改革( )
A.肯定了教会在信仰中的作用 B.催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20.“思想家们从具体的经验和个别的事实入手,用分析的方法,重构人类的知识图……人类完全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进而改变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材料反映的思想解放运动( )
A.引发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B.引导人们关注现实世界
C.促进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D.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21.造成俄、日与英、法改革和革命后不同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B.资产阶级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C.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 D.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
22.比较雅典民主制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与联系,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
A. 前者直接民主,后者是间接民主 B. 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政治提供了思想渊源
C. 两者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D. 后者民主比前者要广泛和完善
23.历史上,英国人对于“准时”的理解只是一个粗略概念,大体上只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但是,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准时“逐渐精准到某一钟点,甚至某刻、某一分钟.而钟表也几乎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物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贵族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 B.机器大生产对社会的影响
C.英国学校诚信教育的成功 D.钟表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
24.下表所示为某校科技协会在给学校做一次科普报告时整理的材料(部分)。据此可知,他们报告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时间 事件
1831年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9世纪40年代 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869年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
A.电力工业、石油化工的技术原理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自然科学基础
C.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 D.跨越国界线的科学技术交流浪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第25题20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
25.(20分)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90高龄的申纪兰接受习近平主席颁授“共和国勋章”,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见证了共和国的奋斗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年10月1日,申纪兰组织妇女穿新衣、扭秧歌,欢庆新中国成立。1954年,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京参会,审议表决宪法。这一年,她带领西沟农业合作社里的妇女开展劳动竞赛。这一年,她们造林490亩,耢耙地100多亩……两沟的“半边天”以其奋斗和勤劳而红了中国。
她是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说:“我的户口在农村,我的单位在西沟,我的身份是党员,我的级别是农民。”仅从1993年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2020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她递交了490余件议案,个人领写80余件,始终情系“三农”。这也应了她在80年代所说的,不让群众富起来,我就不是人民代表。
1983年,她在西沟推行承包制,她上省里找钱,创办利润丰厚的钛合金厂。因污染而被环保部门下令关停时,她在老百姓的哭声中给钛合金厂贴上封条,并说:“咱西沟人要听党话,跟党走。”后来,西沟陆续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她89岁时还站在广场上为西沟的“生榨沙棘露”做宣传。她坚信勤劳致富,一直种地打粮,获得“共和国勋章”那一年的秋收季节,她照旧拿着镰刀下地。2020年春,她在疫情中拿出1万元捐助武汉,最后种下玉米……
——摘编自葛水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走了——追忆申纪兰》
请回答: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申纪兰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共和国相关制度,概括这两项制度共同表征的社会转变趋势。(6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在申纪兰要“让群众富起来”的年代,共和国行进在怎样的时代?概述她在这个时代为“让群众富起来”而奋斗的事迹。(10分)
(3)根据材料,尝试撰写申纪兰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颁奖词。(要求:至少两个角度)(4分)
26.(16分)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提炼两者共同的思想核心。(6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4分)
(3)上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两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6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材料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分)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体现了蒋介石个人的思想,有一定主观性作为史料应慎重,C项正确;“无史料价值”说法绝对,排除A项;“唯一史料”明显错误,排除B项;“史料价值最高”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解析】【详解】民国三十二年指的是1943年,晋察冀边区的参议会主张“民主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根据地落实三三制原则,进行民主建设的体现,C项正确;晋察冀根据地创建时间是在1937年9月,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排除B项;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分析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形势,指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争论已经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正确抗战路线,争取抗战胜利的问题。会议提出动员一切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救亡手册》倡导中国各阶层的人们最广泛地动员了起来,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抗日运动和抗日战争,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而不是全民抵抗保证了抗战胜利,排除B项;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存在,而不是消弭了国内矛盾,排除C项;中国的革命性质依然是民主革命,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渡江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C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平型关大捷。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10月,新中国先后与苏联等九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初期,中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A项正确;“另起炉灶”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求同存异”于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为朝鲜妇女儿童打防疫针,维护了朝鲜妇女儿童的生命安全,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军的不败神话,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朝鲜战争时期,国内解放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挽救危机、求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A项错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C项错误;引领时代、开拓进取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D项错误。
8.【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开始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故D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是1952年底,A与题意不符;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与题意不符;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基本实现是1949—1952年,C与题意不符。
9.【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1981年3月4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出现的,故B项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故C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及所学可知,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故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一个中国”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2008年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密切合作,排除C项;“一国两制”构想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构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尔本大学经济系教授郜若素认为“中国在不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政策调整”,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高度肯定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自身发展政策的做法”,由此可知,两人都强调中国的发展经验是“立足实际国情,统筹规划”,B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国发展经验是立足实际国情,统筹规划,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解析】根据“埃及出土的古希腊黑陶罐,上面绘有一个古希腊武士在参拜埃及的阿努比斯神”可知,该陶罐体现了古代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交往,A项正确;仅从陶罐“上面绘有一个古希腊武士在参拜埃及的阿努比斯神”,不能得出希腊文明对埃及文明的从属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仅从陶罐以及其上面的绘画无法体现古代希腊瓷器制造业较发达,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代欧非文明的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及“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说明教权是高于王权的,故选A项;据材料“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可见,是在强调教皇的地位,王权与教权并非平等的,排除B项;据材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权高于王权,排除C项;据材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权和王权是存在交集的,且教权是高于王权的,排除D项。
15.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其中故事有来自印度的,也有来自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地区的”可知,《一千零一夜》既有东方故事也有西方故事,表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欧洲,大部分是亚洲地区,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侵略性”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并没有涉及阿拉伯的作用,排除D。故选B项。
16.【答案】B【解析】印加国教注重朝廷仪式,强调太阳崇拜等促进了帝国统一,反映出宗教崇拜是帝国统一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宗教与君主统治并未有效结合与“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太阳神是印加帝国“唯一的信仰”,排除C项;印加帝国宗教狂热引起侵略扩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解析】表格反映了1496—1506年,东地中海主要港口的香料贸易量急剧下降。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导致地中海各港口的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也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故选B项;中国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并非完全禁止中西方贸易,未对欧洲香料贸易造成重大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中海港口的香料贸易量变化,无法说明欧洲工商业的情况,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于1258年已经灭亡,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据材料“西班牙政府禁止美洲殖民地种植葡萄、橄榄、亚麻等农作物,同时强迫殖民地种植蔗糖、棉花、可可等在西班牙和国际市场非常需要且可以让经营者和殖民地牟取暴利的作物”,可知西班牙政府在美洲殖民地的做法扭曲了殖民地的种植结构,是为了满足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需要,最终导致了殖民地经济结构的畸形,故选D项;西班牙的做法不利于殖民地经济健康发展,排除A项;西班牙政府的做法有利于宗主国地主商人利益,排除B项;西班牙旨在获取最大利益,排除C项。
19.【答案】D【解析】宗教改革鼓励人们直接阅读《圣经》,路德教更是把识字和学习文化当做信徒的必备条件,这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D项;宗教改革是否定教会在信仰中的作用,而不是肯定教会的作用,排除A项;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宗教改革的物质基础,所以不是宗教改革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宗教改革对文化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排除C项。
2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用分析的方法,重构人类的知识图……人类完全通过自己的理性……改变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启蒙运动通过理性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故D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排除A项;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被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B项;宗教改革有利于促进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排除C项。故选D。
21.【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与英、法改革和革命后不同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两国对封建制度的改造程度不同,仍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所以C正确;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不是造成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所以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不是造成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所以B错误;“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也不是造成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所以D错误。
22.【答案】C【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制时代的民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2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值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进行,工厂制度逐渐形成,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这样出现了普遍使用钟表的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钟表几乎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物件,这与“贵族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学校诚信教育的成功”,故C项错误;钟表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4.【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上表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自然科学理论已经出现。这就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B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是技术原理,排除A项;垄断资本主义当时还处于形成中,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事件中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并未提到跨越国界的科技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趋势: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6分)
(2)时代:改革开放时代。事迹: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发展新型农业;引进光伏发电。(10分)
(3)颁奖词:(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角度:积极参政议政、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积极投身改革大潮等。)(4分)
【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这一年,她带领西沟农业合作社里的妇女开展劳动竞赛”可归纳出社会主义改造。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趋势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时代:根据材料“这也应了她在80年代所说的,不让群众富起来,我就不是人民代表”可知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概述:根据材料“她在西沟推行承包制”可归纳出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创办利润丰厚的钛合金厂”可归纳出创办乡镇企业;根据材料“西沟陆续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可归纳出发展新型农业和引进光伏发电。
(3)本小问相对开放,可从积极参政议政、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积极投身改革大潮等角度进行分析。
26.【答案】
(1)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4分)思想核心:人文主义(2分)
(2)表现:动植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2分)
影响: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分)
(3)趋势: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2分)影响:《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为君主立宪制的实行奠定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确定了美国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确保了德国皇帝的权力,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确立了德国的二元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立法权属于议会,标志着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任选2个,核心内容1分,政治制度1分,共4分)【解析】
(1)第一小问运动,据材料一“彼特拉克”及其思想、“伏尔泰”及其思想,得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第二小问思想核心,据前面的答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文主义。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等信息,得出动植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第二小问影响,结合《纲要·下》第39—41页所学知识,紧扣设问中“对世界格局”这一角度,得出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3)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三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紧扣设问中“趋势”,得出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第二小问影响,抓住设问限制条件“任选其中两个法律文件”“核心内容”“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等信息,并结合《纲要·下》第51—52页知识,要选择自己最拿手的知识点,得出《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为君主立宪制的实行奠定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确定了美国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确保了德国皇帝的权力,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确立了德国的二元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立法权属于议会,标志着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27.【答案】(1)原因: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政治保证;②殖民扩张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③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④国内外市场的扩大;⑤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4分)生产组织:垄断组织。(2分)
(2)现象:①近代茶叶生产扩大,其产量翻了近一番;②茶叶外销大幅增长,比例超过内销。(2分)
原因:①由于西方列强侵略(答鸦片战争也可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②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4分)
影响:①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分)
【解析】
(1)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等方面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关于组织形式,根据材料一“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可知“卡特尔”是垄断组织。
(2)关于现象,根据表格信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可知近代茶叶生产扩大,其产量翻了近一番;茶叶外销大幅增长,比例超过内销。关于原因,根据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方面分析作答。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方面分析。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