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写作——半命题作文(题目解析+例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写作——半命题作文(题目解析+例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9 11:0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语文 专题训练 写作——半命题作文
[作文题目1]
多一点
[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补题是成功的关键。半命题作文兼顾了出题者的指引方向和考生的自由选择,对于考生来说,由于选择空间的扩大,这种题型将有利于自己思维的发散与拓展,有利于考生尽情地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审题可知,题目中空白处填写的内容应是一个正面的词语。比如,多一点自信、多一点乐观、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希望等。应把空白处的内容作为写作的重点,以自己生发出“多一点……”的过程为选材的出发点。可从生活中取材,再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写出真情实感。
可以拟题为“多一点感恩”,创作一篇议论文,并以题目作为中心论点。首段以一个与感恩有关的小故事引出中心论点,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然后从中心论点中生发出几个分论点:对父母多一点感恩,对老师多一点感恩,对社会多一点感恩,对世界多一点感恩。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向读者发出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的号召。
[作文题目2]
,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
[题目解析]
这个作文题目以灯为切入点,同时启发我们“灯”的更多隐喻,拓展我们的思路。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半命题《_______, 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是一个比喻句,横线上填的应该是作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题目中“我”提示作文要写成第一人称,“人生”提示应是在人生道路上有引领作用。
在我们一生当中,有太多的东西对我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指引和启发作用,让我们能够始终保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能有时是父母的谆谆教诲,有时是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是我们热爱的一本书。构思时首先确定填入空白处的事物,然后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两件小事突出主题。
因为写作对象是对“我”的人生起到了引领作用的东西,所以文章还应该是以情动人,注意在筛选突出主题的情节进行刻画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引领作用”和“我”的感恩,进而抒情点题。
思路一:某件事,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选择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件事,这件事促使我对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和思考人生抉择的问题。可以描写某次失败的经历,可以是某次登山中的感悟,可以是某次参观中的收获。
思路二:某个人,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这个选择应该是比较容易人手的角度,毕竟我们初中生还处在一个需要师长协助的阶段,对师长的依赖性决定了他们的言行对我们影响比较大。所以可以写老师、家长、某个长辈、明星、名人、朋友的某件事、某句话对我的影响。
思路三:某句话,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句名人名言,或者师长在某种情境下的一句话,对我们具有定的指引作用,让我们铭记。要写下与这句话有关的事件,或这句话于自己的意义。
[作文题目3]
青春岁月,我与 相约
[题目解析]
该题为半命题作文.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青春”“我”“相约”。在这里,我们要选好写作索材,与谁相约,或与什么相约。题目中的空白处决定了写作的方向。比如,“青春岁月,我与成功相约”等。
在写作中,先根据自身特点,恰当补充好题目,确定好写作方向。然后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书写自己的青春岁月,写自己的青春奋斗,写自己青春成长路上的情感故事,突出青春的靓丽,表现青春的昂扬,给人以正能量。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肯定要以“我”为主,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从自身来写。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来写。可以采用借事喻理、以小见大等多种手法,使主题更深远。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青春岁月,我与书相约。小时候,爸爸妈妈为我读书,给我讲书中的故事。长大后,我用心读书,畅游书海。我和书相约,以后,我也要发表自己的作品,写出属于自己的书。着眼自己的家庭生活,青春岁月,我与爱相约。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亲情之爱,选取某一个人的爱来写即可。着眼生活细节,成长历程中的独特时段,最真切地感受到爱的心理感受,感恩亲情。审视自己的青春成长,青春岁月,我与文明相约。青春就是学会成长,青春就是学会自律,学会文明。着眼于身边的人的美好文明的举止,从他们身上学到美好的文明素养,我与文明相约,提升自我素质,让青春更美丽。
[作文题目4]
让我更出彩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题目中的“我”字,侧重引导学生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标题中的副词“更”字定要注意, 它暗示了文章要有一定的层进性,“更出彩”不等同于“出彩”,是“出彩”的更高表现。对“出彩”这个词的理解也需要思考,平日里的优秀表现,能否达到“出彩”的高度 审题的关键在于补题,补题其实就是确定文章立意的过程。横线上可以补充具体的行为,如读书、运动、书法等,也可以补充抽象的品质,如坚持,宽容、善良等。补充的内容决定了立意的高下,能够看出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面对该题目我们应间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是什么让我更出彩 是什么契机让我有了这样的转变 转变后的我有何感悟或反思 理清这几个问题,基本上就确定了选材的范围和写作思路。我们要根据积累的素材来确定立意及文章的结构。
构思时最好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既不能将主题定得过大,那样不易落笔成文或写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也不能写得过于浅显,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令文章的立意不深刻,不能引人深思。
写作前,要先根据立意和报定的选才范围确定文章的体裁,最好写自己擅长的文体。这个作文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但我们也可以写成小说,或发挥联想与想象,写成童话或寓言故事。长于记叙 者,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提取材料,选择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事、物,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写出文章的厚度和深度。
若写成童话或寓言故事,可以改编经典,也可以自创,我们既要写出新意,又要挖掘深度。无论写成何种文体,都要融入自己的“情”和“思”。
[作文题目5]
我向往, 样的人生
[题目解析]
审题的关键是必须围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填写,请如春花、翠竹、飞鸟等。要对事物本身的“态”进行挖掘,然后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方式,与所向往的人生相互联系,找准其相似点,表现其关联性,并着眼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来畅想未来。审题的第二个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向往”的含义。向往的内容往往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它可能是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或者是智时还无法实现的一种状态。这要求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立足现实,抒写理想。
围绕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比喻的方式,与自己向往的人生相联系,找准相似点,详细写出向往的原因。
思路一:写自己向往小鸟一样的人生。 围绕小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自然的美好,自由的可贵。
思路二:写自己向往春蚕一样的人生。通过描写小小的春蚕,联想出春蚕精神,写出对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的费美。
思路三:写自己向往清风一样的人生。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在从容与自信中,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学生范文1]
你,是我人生路上一盏灯
泪水夹着雨水,一个滚烫,一个凄凉。
我行走在雨中,风从我背后穿过,解渴的不是肌肤而是心灵,握着那份考砸的试卷,我努力地想寻找一个借口,却发现是徒劳,该怎么向你交代,我拼命地想。
回家的路总是那么熟悉,我放慢脚步,却还是走到了这里,我不敢抬头,因为你在那里,因为我还没想好借口。巨大的水帘恍如隔世,我却还是清楚地看见了你,微小的身躯在猛风中显得那么瘦弱,那么单薄,焦急地张望,像是大鸟等待归巢的小鸟,那样热切。
你还是看到了我,径直向我走来,我有点措手不及,胡乱地将考卷塞进书包里,抬起头,正冲着你关切的目光。你为我撑伞,把我护在左边,心跳的那一边,无情的雨水却打湿你的右臂。
回到家,你放下雨伞,然后打算为我摘下书包。我沉默,将卷子放入你手中,我不敢抬头,我知道这是中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知道你抱着无限的期望,我知道你心中的那盏灯早已落下,我知道此刻你的眼中一定充满失望。此刻,世界是那么寂静,仿佛连呼吸都带着隐隐的痛,好像过了半个世纪之久,你终于开口,依然那么温柔:“没关系,中考要加油,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考上的,我女儿最棒了。”想了无数种表情来面对你,此刻,却全部忘记。
我只是抬头,望着你那如水的双眸,那是汪爱的潭水,凝聚着无穷的爱,给予我永恒的力量,我用力地点点头,许下今生的第一个承诺。
拿起卷子回到屋里,看着你早已热好的牛奶,氤氲的热气里我好像看到你忙碌的背影,只不过岁月将你消磨得暗淡无光,有些憔悴。
台灯下的我奋笔疾书,就像考场上一样。那天的夜黑得很晚,你说我学到很晚,原因只有我知道,每次回头,客厅里那盏一直亮着的灯将我心中的太阳升起,光明无限,生机盎然。
落笔时,想起我们的一段话:
我说,你是我心中的那盏灯。
你说,我是你永远的光芒。
在路上,总有那么一盏灯。
[点评]本文的选材似乎是最平常不过的考试失意,家长予以鼓励,但小作者善于“旧瓶装新酒”,没有简单地从自己的感悟、转变的角度来叙写故事,而是以情动人,写中考前一次模拟考试失利后,妈妈报以平静、关爱,使“我”重新燃起希望,继续奋笔疾书。以情动人,以情牵动整篇作文的脉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善用心理描写,通过充满文采的语言,把自己的心理准确表达出来。开篇引人入胜,以对泪水的充满文采的描写,一下子把读者引入情境当中,入题快,开篇点题。结尾以更具意境的一段母子对话揭示主题、深化中心。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首尾呼应。
[学生范文2]
生命的格调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
生命的格调是什么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体会到了比钻石更吸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能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多的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我觉得,“清欢”才是生命最从容的格调。
历史让人明智。当余秋雨走进古罗马的斗兽场,其规模之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令他震撼不已。站在曾经辉煌至极而今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他才体会到人世间一切权势纷争、金粉豪华都将云去风散。是的,昔日胜利的欢呼、失败的沮丧都是“曾不能以一瞬”,终将在时间的洪流中化为尘土。生命就应该在淡泊中回归本性,宁静祥和,又间杂一丝淡淡的喜悦。
自然使人回归本真。行色匆匆的现代都市人,热衷野外探幽。如果置身于江南悠长悠长的雨巷,脚踏着缝隙中小草探头而望的青石板,抚摸着湿漉漉的黛色长墙,尘世的喧嚣顿时了无痕迹。是的,暂时远离纷扰尘世的现代人,此时咀嚼的是“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是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的清新淡雅,悉心品味的是“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悠悠情怀。也许,行走在清静灵秀的江南,倾听着内心深处渐行渐远的絮语,感觉到的便是生命的清欢吧。这不仅仅是寻求心灵的宣泄,更是在皈依生命原本的格调。
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人生看人生,一切只是云淡风轻。“清欢”是一种本色,一种风范,一种追求,一种格调。庄子淡然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只愿“曳尾于涂中”;陶渊明远离官场独自清闲,“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便是他内心的写照;居里夫人将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自己的金质奖章给小女儿摆弄,面对朋友的质疑,她只是淡淡地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古今中外,这些人始终坚守着心灵之树,坚守着心灵的那方净土,心清如水。
一箪一食是清,尝遍安定、温暖、简单;一瓢一勺是清,品出静谧、自在、平易。追寻可以让心灵的脚步休憩之地洗去尘埃、疲惫与浮华,让我们的心回归本真。这一路,穿枝拂叶,芳香弥漫,落下的泪却不悲凉。因为,“清欢”才是生命最从容的格调。
[点评]标题指向“生命的格调”,把“格调”定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上。中间结合生活中的日常生命现象,引用名言等,解读“清欢”的内涵。语言富有诗意,题记引用优美而深刻的诗句。行文以短句为主,还引用名人诗句、名人名言,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另外,行文用了很多排比、引用等修辞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题记引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话题。第一段引出“生命的格调”,扣题开篇。行文运用举例论证、引证,论证中心论点。结尾推出结论,即中心论点“‘清欢’才是生命最从容的格调”。
[学生范文3]
想写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很美,也很大气。
长安,读来便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同时又充满文化的味道。你的名字,似身着旗袍的女子弹奏的琵琶弦音,清越刚健又不失柔丽婉约。多么好听的名字。
是的,你的名字,不同的人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温婉的江南女子读它,自有一番柔情与脱俗,仿佛你就是人们灵魂深处的皈依;而北方女子读它,更多的是踏实与温暖,让我不禁想到你的十里长街的灯火。少年郎读它,充满了这个年纪特有的意气风发,为你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青春的风采;浑厚的男中音读它,则尽是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更让你的名字与英雄紧密相连……长安,你的名字,包含着太多的感情与个性。
听说,你的名字,取“长治久安”之意,又表达着“万年长安”的祝福与期冀。你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与重要代表,是历史上许多重要朝代的首都,因而你的名字便成了历代国都的代名词,成了无数人心头一生无法磨灭的印记。
你的名字,叫长安!就是孟郊登科后“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长安,是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长安,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悲吟“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长安,是辛弃疾西北望着的长安,是柳永“古道马迟迟”的长安,是贾岛回忆中铺满落叶的长安!你的名字,是迁客骚人、漂泊游子挥之不去的惆怅与感伤,亦是官家与百姓共有的繁华而诗意的旧梦。
你的名字,系连了王侯将相与天下苍生,嵌进了诗词歌赋中,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的一个响当当的文化符号。我不知道究竟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出你的名字,只好缓慢而有力地一遍又一遍地念着:长安、长安。前一个字的尾音无限延伸还未散尽,后一个字又强音渐起……
现在呢,你已被叫成其他的名字,那些名字没有一个拥有与“长安”同样的气韵。
“长安”与其他一些极美的古地名一道被埋没于历史的红尘中,成为令人忧伤的过往。
但在我的心里,在全体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心里,你永远只有一个名字——长安。请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名字永远叫长安。
响亮地唤着你的名字,我的目光穿越时空。我微微笑着看向时光那一头的你,那时的你一世长安。
长安,我想写下你的名字,写在心里,永远。
[点评]选取历史题材,抓住具有典型性的代表,如李白、柳永等人物与长安的关系,从各个角度挖掘出长安的厚重的历史气息,表达出对长安乃至中华文化的赞美。本文的语言精练而形象。一方面,写历史名人与长安的关系时,运用了极具概括性的语言;另一方面,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学韵味和感染力。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开头以“你的名字,很美,也很大气”点题,语言简洁,奠定感情基调;结尾则以“长安,我想写下你的名字,写在心里,永远”收束全文,再次扣题,感情得以升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