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语文 专题训练 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
[作文题目1]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纪渻子才养了10天,周宣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渻子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10天后,纪渻子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个故事给你求学修身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题目解析]
写好这个作文的前提是读懂材料。从材料的内容看,我们有以下几个角度可以选择:纪渻子,周宜王和斗鸡。从纪渻子的角度分析,我们看到纪渻子没有被周宜王一次又一次的催促所左右,而是坚持自己的做法,追求驯养斗鸡的最高境界,这告诉我们:无论是修身,还是求学,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被别人所左右;修身或求学,不满足于小进步,要追求最高境界。从周宣王的角度分析,我们看到周宣王三番五次地询问,很着急,很不耐烦。
这告诉我们:求学修身,要有耐心;美好的事物(卓越的才干、高尚的品德)的成就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斗鸡的角度分析,它先是骄傲自大,而后又心浮气躁,最后才达到精神全部内敛的最高境界,对其他斗鸡不战而胜——这告诉我们,为人要谦虚;微人要内敛;人的成长有一个过程,要成就自我就要循序渐进;做好自己,才能赢得世界。
与以往材料作文不同的是,这道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出观点,而不是仅仅确定话题。同时,作文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指出这则材料对求学修身的意义,要引述材料并进行精当的分析。材料的内容较多,不必全部引述,只从一个角度概述材料内容,并依据引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观点。至于是第一段还是第二段,这不必严格限定。
写作议论文,要有事理的论说。观点提出后,文章要能恰当地选取论据材料进行论证。论证时,作文可以旁征博引,可以取类臂喻,也可以分析解说,要做到让读者信服。
观点要明确集中,具有辩证性。题目中的“最深刻的启示”,告诉考生要抓住感悟最深的一点来写,因此文章的观点要明确而集中,切忌模棱两可。但也不能把话说得过于绝对,要符合实际,有现实意义。
要联系生活实际,明确作文的意义和价值。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要谈修身求学的启示,作文就要做到从材料中来,到生活中去。可以边探讨事理,一边联系实际; 也可以先论说道理,后联系实际。
[作文题目2]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时钟对指南针说:“什么时候你都指向南方,真是太固执了!”
指南针微笑着回答:“如果我像你一样不时地指向不同的方向,早就被人当垃圾扔掉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解析]
材料是一则寓言,首先要读懂材料,挖掘其中的寓意。材料中时钟与指南针的争论关键在于对自身价值的理解,一个需要变化,一个需要坚守。此题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富于针对性和启发性。材料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从故事中解读出价值、坚守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和创作。
我们可以从指南针的角度提取立意:可以从“固执”入手,正面理解,“固执”在这里即“坚守”,坚持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美德、价值取向等,“坚持自己,突显自身价值"“目标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也可以从“两人”争论起来提取立意:你不觉得时钟的话太武断、指南针的话太绝对了吗 可以立意为“每个人(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司其职就是价值”“要会换位思考”“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不要对别人妄加评论”。我们还可以从时钟的“动”,指南针的“定”提取立意:“各人有各人的价值,不必望风而倒”,选材要根据写作主题和文体来定,若立意为“坚持自己,突出自身价值”“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不要对别人妄加评论”等,可以写成记叙文,最好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这样既能写出真情实感,更能打动阅卷老师,着立意为“各人有各人的价值,不必望风而倒”,可以写成议论文, 最好选择名人的事例, 注意要避开大家都有可能选择的名人事例,避免事例堆砌,陷入空读,选材要新颖。
思路一:写成议论文,设置“对理想的坚守”“对清廉的坚守”“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三个分论点,分别举黄大年、焦裕禄、屠呦呦的事例来论证分论点,从而论证中心论点“坚守初心,各人有各人的价值"。
思路二:写成议论文,通过名人名言或事例来提出论点“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不要对别人妄加评论”,然后列举名人事例正面论证,再举社会上的现象成生活中的事例从反面论证,最后总结并重申论点。
[作文题目3]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题目解析]
作文题目属于“时事话题型”任务驱动式作文,这则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时代有价值的人和事,强化作文“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社会性。学生由“英雄”引发的思维点也应该落在“当下”,不要跳脱“时代”的背景。此外,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文化、审美能力,本材料也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一学生对“英雄观”的表述涉及文化价值观的考查,对当今“英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等分析,则考验学生的理性思辨力。
本则材料涉及两个层次,两个选择,两个概念,一个是非问。两个层次,首先是古典诗词即历史中的“英雄”。杜甫与辛弃疾作品里的“英雄”,即传统英雄形象,他们聪明秀出,胆力过人,无私忘我,不辞艰辛……他们多生逢乱世,时势造英雄。正如金庸在武侠世界中建构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英雄的个人际遇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泪流满襟”。另一个层次,则是“而今时代”的英雄。当今时代,远离战火,四方平定,百姓乐业。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匡时济世的机遇,民智已启,民生已成,更强调“本我”,强调精神富足大于世俗“功业”的建立。而这个时代的“英雄”,到底有何特质 有何内涵
两种选择,体现命题的开放性。选择“英雄辈出”,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当今时代”的“英雄观”。作文要求学生对“英雄”有清晰的阐释,廓清概念。比如特别强调“利他”,在这个个人利益至上的时代,仍然有人以“自我奉献”甚至“终身奉献”为己任,就像“开山岛”;比如特别强调“引领”,不止于匠人精神,更多是在“精益求精”之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甚至推动人类进步的高度,就像“袁隆平”;还有特别强调“个人信仰”,基于正向的信仰,会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最终获取自我与时代的尊重,就像“田家炳”;再比如“最美教师”“最美司机”这样的事例,尽管身份平凡,但在人生的紧要关头为他人抛弃自我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选择,这一定是英雄情怀在支撑……
“一个是非问”——“而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 ”体现命题的限制性。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重要“标志”,行文一定要以此为切入点, 不要视而不见,缺乏对“考场作文”的敏感度,同时结合上面关于料的分析,具体且有层次地回答这个问题。同时可以适当组照,结合时代特征,谈谈对于“寻找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等命题的呼唤,或对“抹黑英雄、盲目崇拜英雄”等现象进行批驳与深思。
[作文题目4]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①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哈利.波特与密室》
②你真正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作所为。
——《蝙蝠侠:开战时刻》
③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阿甘正传》
④没有什么事情是肯定的,这也是我唯一肯定的事情。——《美丽的心灵》
⑤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死亡诗社》
⑥有的人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
——《77天》
影视作品的经典台词常常会给我们深刻的触动。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要写好这一作文,除了弄懂六句影视经典台词的内涵之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并提炼出各组的中心观点,之后才是选写自己认为最拿手的那一组的 “两三句”。每句台词可以提炼出如下关键词:
①选择、目标、理想、方向。有巨大的能力,做出的事情却让人感到厌恶;能力虽小,却受人尊敬,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每个人不同的选择都有可能导致自己命运的不同走向。在生活的某些关口,如果你不去做出选择,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
②担当、勇于行动、入世与出世。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的往往是你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你的头衔和空洞的许诺,做好眼前每一件事。
③等待、接受、未来、命运。接受生活的给予,热爱生活,相信明天会更好,快乐过好每一天。没有一个人可以预知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你不知道明天,甚至是下一分钟,你的人生将发生什么改变。巧克力有不同口味,看不出来,只有品尝才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有的巧克力外表看起来很漂亮,似乎很好吃的样子,其实很可能不符合你的口味。
④寻找、珍惜、自信、未来。未来是无法预测的,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事情,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生活就是美好的。珍惜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分钟,尽量做好每一件事。
⑤奋斗,求索、人生真谛、人生价值。我们绝不能够只满足于现状,我们要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努力创造、拼搏、进取,不甘于平庸,过有意义的一生,
⑥改变,追求。心态,生命质量。活着,是理想,是追求,是改变,是创造,是韧性,是心态,是克服困难,是激情澎湃,是积极乐观,是坚持自己与突破自己,是受尽苦难却永远热爱,是水不言老,水远年轻的心态。一个人失去长久需要坚持下去的理想和信念,实质上就是“死"了,只是作为一具行尸走肉。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环境,没有激情,没有欲望,怎能将自己的生命绚烂地释放。在可以选择的年纪里,为什么不选择为自己活一回呢
选择其中的两三句进行立意,①②句谈选择与行动、理想与担当,③④句谈寻找与接受、等待与珍惜;⑤⑥句谈求索与心态、奋斗与改变;①⑤⑥谈寻觅属于自己的风景;②⑤⑥谈不忘初心,③④⑥命运运靠自己掌握……这六句话各有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成对立关系。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分析能力、思想深度、行文气度和知识储备。这既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积淀、认知水平以及写作习惯进行自由组合选用,又通过“合理引用"的要求,对学生写作做了方向性的规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台词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寻找台词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
分组及立意参考:
①+②句;有所作为必须选对目标。
③+④句:人生幻化莫测,要相信自己。
⑤+⑥句:活出精彩,不做行尸走肉。(正反结合)
②+③:不畏浮云遮望眼,低头做好脚下事。
①+③+④:复杂人生中,目标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③+⑤+⑥:纷繁的世界中,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更精彩 。
提示:⑥是反面材料,若加上①-⑤中任何一句或者两句作为前提,还可以组合提炼出好几组正反论说的主题,这种立意模式近似于数学中的排列组合。
[作文题目5]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①为而不矜,作而不恃。(唐.皮日休)
②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
③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唐.孙思邈)
④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明.吕坤)
⑤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⑥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立意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每句话的意思,二是将哪两三句话放到一起进行立意。
材料所给的六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①做人要矜持;
②品格高尚才能堂堂正正做人;
③做人要胆大心细;
④低调做人;
⑤学会自我反省,改正自己的缺点。
[学生范文]
坚守,终见彩虹
细品一杯香茗,聆听一曲琴音,窗外雨疏风骤,屋内闷热如旧。我翻开历史的书卷,在昏暗的灯光下浏览浩如烟海的竹简,在时光的长河中撷取两三叶沉浮破浪的扁舟。
卧薪尝胆终吞吴
一间茅草屋中,一名气宇非凡的中年男子坐在柴草上,墙上挂着军事地图。他左手握着苦胆,右手执笔,在竹简上写着军令。停笔之间,他口尝苦胆,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嘴角却挂着淡淡的微笑。这时,一名士兵疾速跑进来,恭敬地向他行跪拜礼,禀报道:“大王,吴国已被攻下。”男子缓缓起身,走到地图前停下,望着它,一抹坚韧在男子眼中闪过。
勾践,你甘愿受尽屈辱,只为灭吴复国;你时常用“女忘会稽之耻邪 ”来鞭策自己,不要放弃心中的宏愿;你为越国开疆拓土,终书写了用坚守演绎的传奇。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你遇到挫折不放弃,遭遇困境坚守志向,终凭自己惊人的毅力和逐鹿中原的执着成就霸业,在历史的卷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的坚守找回了你的土地。
坚守乃成功之母。
历尽艰辛成一画
一间阴暗的画室里,一名身穿病服的男子坐在椅子上,在微弱的灯光中,他手执画笔,艰难地在画纸上描绘着心中的图景。伤病的折磨让他不能长时间创作。他的脚边堆满了杂乱的画纸,墙上充斥着斑驳陆离的颜料,外面传来人们不解的嘲笑。即使嘲讽如旧,却丝毫不能影响他激荡的心灵。数小时之后,一朵朵灿烂的向日葵盛开在画纸上。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
凡.高,你笔下的向日葵就是一朵朵燃烧着的生命,让人看到希望,感受到温暖。看到画作上的向日葵,仿佛能看到你虔诚坚韧的灵魂、蓬勃燃烧的生命。你在挫折中坚守,在伤痛中坚韧。你悲苦的一生就是向命运抗争的一生,就是坚守理藏心底图景的一生。你的画作,在你生前无人问津,却在你离开人世后成为人类不朽的艺术宝藏。
你的坚守绘出了你的不朽。
坚守乃不朽之源。
多年坚守成名士
一间潮湿的小屋内,一名失意落魄的男子在空空的厨房里煮着野莱,破灶底下,燃烧着刚拾捡来被雨打湿的芦苇。面对此情此景,你却没有心灰意冷,依然坚守内心的愿景。
然,一阵“笃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子瞻,在家吗 我在城东为你申请到营田啦!”打开门,看见马正卿笑盈盈地站在门外,你的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
苏轼,历史的阴霾曾笼罩着你,“乌台”的暗流褪尽了你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光风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你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但你在逆境中看淡了荣辱,在挫折中坚守了自我,你读懂了世态炎凉,参透了人生悲欢。你一生飘零,数次被贬,却把眼前的苟且过成了诗和远方。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你寄情于山水,铸成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
你的坚守著成了你的诗文。
坚守乃卓越之终。
茶已尽,曲已终,书已闭。窗外,雨已止,晴空如洗。我看见万里的碧波隐现一道彩虹,耀眼璀璨……
[点评]本文通过勾践、凡.高、苏轼身处困境,凭借他们的坚守,终实现心中的愿景的事例,诠释了“坚守”的意义。语言优美生动,描写形象,刻画逼真。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勾践、凡.高和苏轼的生活片段,想象丰富合理。引用诗句和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文章采用并列的结构,运用小标题的形式,且小标题的结构一致,概括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每部分的第一段描述事件,第二段议论、抒情,第三、四段以句式相同的句子作结,结构一致。结尾点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清晰。
[学生范文
谦逊的人生最美
泰戈尔说:“果实的贡献是珍贵的,花儿的贡献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绿叶的贡献吧,谦逊而专心地垂着绿荫!”是的,谦逊的人生最美。
谦逊能够获得人们的尊敬。仓央嘉措说:“我以为人们尊敬我,是因为我优秀,后来我发现,人们尊敬我不是因为我优秀,而是因为他们优秀。”优秀的人总是谦逊的。他们虚怀若谷,如水利万物,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尊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团队,说自己在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不足道。正是这样谦逊的美德,让屠呦呦成为世界顶级的医学家,获得世人的尊重。
谦逊不仅是传统美德,也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大智慧。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谦逊的,他们的谦逊来源于深刻的自信。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小时候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但他很自负,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他曾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去后,大家都来请教他问题,但都没能难得住他。几天后,来了一位老人,拿出一本书,请他念念书上的字。苏轼接过书一看,傻了眼,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只得向老人表示歉意。老人走后,苏轼把那副对联添了四个字,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苏轼变得虚心好学,更加刻苦专心地读书,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死后,他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一种珍贵的态度——谦逊!
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标准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武兼备,但他又是何等谦逊谨慎。我们要学习周恩来,那么谦逊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学习的方面。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启示我们:谦逊的人生最美。
[点评]本文围绕“谦逊的人生最美”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首先引用所给的材料,引出所要论述的中心论点,然后从“谦逊能够获得他人的尊敬”“谦逊是走向成功的大智慧”“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谦逊的人生最美”,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精选典型事例,屠呦呦、苏东坡、周恩来,分别是不同领域的典型代表,用他们的事例支撑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生范文]
选择善良
如果说聪明是上天的恩赐,那么善良就是自我的选择,一个人善良或不善良,在于自己。都说“人之初,性本善”,我的确相信婴儿时期每个人都是单纯善良的,因为婴儿的目光永远是那么清澈。但他们长大后的路却不同。有人光芒万丈,有人沦落,也有人只是普通人,这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我想我既不是不善良,也不是彻底的善良,而是介于夹缝的中间人。
其实心中会下意识选择善良,我也总相信“好人有好报”,也尽力约束自己。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没那么高尚和无私,总是努力做善举也会累,可能还不会被所有人理解,渐渐起了懈怠之心。有时看着大家在做,自己便也自欺欺人地跟着做,利用“从众”这样的理由欺骗自己的心,把其当作不善良的借口,以为是大家都有的习惯就不属于不善良,只是一种现象而已。诚然,这些现象常常会被冠以“不善良”的标签。
现象纵然是普遍的,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邪不压正,这个成语人尽皆知,正如善良,它总是被更多心怀善意的人选择,更多的人总是善良的。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做“善”中的一员呢
人们总是想着,反正有些人那么做,自己效仿也无所谓,但为什么一定要和某些人一样选择不善良 每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来衡量善恶,其实对于善良,并不是不会衡量,只是不想面对结果,任何人都不想见到衡量后不善良的丑陋一面。
我想,善良并不是因为别人存在的东西,而是属于自己的选择,紧要关头,没人可以左右你的选择。不是没有犹豫或迷茫,但善举不计回报,善良也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他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善良。
如果面对选择,我一定不会让自己后悔,我会选择善良。
[点评]本文开篇点题,给出论点,“一个人善良或者不善良,在于自己”。然后用精练的语言从社会上常见的“从众”现象切人,表明自己的立场“善良并不是因为别人存在的东因,而是属于自己的选择”。最后段以简洁的语言再次亮明观点, 有力地收束全文,并再次点题,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学生范文]
青春岁月,我与文明相伴
我提着垃圾袋站在路口,内心非常纠结。向左是轻松,向右是文明。
到底是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呢 往左走,我能很快摆脱手上的垃圾。但左边的垃圾桶已经装满了垃圾,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垃圾桶周边也有不少垃圾,狼藉一片。往右走,那边的垃圾桶虽不说空空如也,但这袋垃圾还是装得下的,但我至少得多走将近一半的路程。
看了眼火辣辣的太阳,又看了眼装满垃圾的桶,我犹豫不决。
犹豫间,手上的酸痛感越来越明显,我不自觉地将袋子从左手换到了右手。受不了明晃晃的阳光的灼射,我下定了决心,向左边走去。
站在垃圾桶前,才发现情形比刚刚在远处看到的更加严重。满得不能再装下任何东西的桶,一地污浊的垃圾,还有一群苍蝇在上面飞来飞去,散发出一阵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刺鼻的气味。我再次犹豫了。路边不时有行人匆匆经过,他们大多数都是捂着鼻子加快步伐小跑过去,也有几个放慢了脚步看了我两眼。我仿佛看到他们眼中的嘲笑:“怎么不把垃圾丢这儿呢 想当环保小卫士吗 ”于是我把垃圾放在了一旁,“为什么别人都能丢而我不能丢呢 多一袋垃圾要打扫,少一袋垃圾不照样要打扫吗 ”我这样安慰着自己,拍拍手往回走,心里却似乎压着沉甸甸的垃圾袋。
这时,身边传来一阵说话声。原来是一对母女正为垃圾丢哪儿而争吵呢。“妈妈,我们去那边,把垃圾袋丢那边去。”小女孩说。“不用了,宝贝,我们就丢这边,这边方便。”妈妈答道。“可这边都已经装满了,不能再丢了。”“没事的,宝贝,我们可以丢在旁边。”“不嘛,不嘛,就丢那……”.小女孩还想再说些什么,但年轻妈妈有些不耐烦了,一把抢过小女孩手中的垃圾丢在地上。小女孩捡起地上的垃圾说:“妈妈,老师说过不能乱丢垃圾的,我要把垃圾袋丢到那边去。”然后提起垃圾袋向另一边跑去。她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粉色的小裙子,跑起步来羊角辫像蝴蝶一样飞舞着,裙子也随风摇摆着,真是可爱啊!她踮起脚把垃圾袋丢进垃圾桶,又向这边跑来,脸上洋溢着笑容。我也不禁跟着笑起来,谁不喜欢这样可爱的小孩子呢
看着她们离开的背影,我感觉脸有点发红了,捡起刚刚放下的垃圾,向右边跑去,因为,向右是文明。
[点评]作者结合生活实际,以成长历程中的一件小事作为素材,更能写出生活的真实。以第一人称叙述,更便于表达。作者选取了一次如何丢垃圾袋的小纠结来写,是选择方便,还是选择文明 最后一个小女孩的文明之举打动了“我”,使“我”走向文明,作者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细腻,心理描写尤其通真。叙述和抒情绪合得非常好,情感表达非常真切。这篇文章题目非常鲜明,中心词是“文明”,开篇先扣紧主题,总起全文,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再总结全文,结构非常严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