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七子之歌·澳门》,是由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所作的词。在祖国山河破碎的时候,闻先生写下了“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的爱国诗篇。现在,让我们随着臧克家的笔端,看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在风雨如磐的年代,用生命践行着什么。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教版7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梳理篇章结构,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反复诵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梳理思路
观察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比较特殊,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组合式标题告诉了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
文章的写作对象是
闻一多先生。
文章的写作内容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的事情。
文章选取闻一多先生若干个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
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尽可能挖掘标题提供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写法乃至主旨有一定了解。
梳理思路
小结
结合主标题和副标题,我们知道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并据此梳理文章层次。
梳理思路
2
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有: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梳理思路
梳理思路
小结
借助这些提纲挈领的句子,我们可以梳理出文章层次。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开篇,先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即“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再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即“‘说’了就‘做’”。最后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副标题提示了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具体来说,文章写到了哪些言行片段呢?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勾画出相关信息,并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梳理思路
3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言行片段有:编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言行片段有: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
梳理思路
小结
通过以上的提炼整合,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文的思路: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关于“说”和“做”的言论开篇,用先生编写了三本书来表现他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并以7、8、9三个自然段过渡。第二部分用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三个片段来表现先生作为革命家是“‘说’了就‘做’”。最后,以作者高度赞扬“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收束全文。文中多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既呼应标题,又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精致严谨。
在梳理文本思路的过程中,我们以文章组合式标题为切入点,抓住文中与标题紧密相关、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
任务:
精读文本,用思维导图呈现:人物→精神特质→事件→表现方法/细节
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细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
2
追问: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不矛盾?为什么?
作为学者,他“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他是“说了就做”,前者体现他潜心学术,后者体现他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两个方面相互贯通,恰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
总结:
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但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六件事,在事件中,作者精心剪裁,用简短的文字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精彩瞬间,把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功力可见一斑。
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
联系现实,思考探究
对本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你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与之有着相同特质的人或者与之做出不同选择的人?请结合文本及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任务1:反复诵读文章,勾画精彩语句,批注其含义和表达效果,总结本文语言风格。
注:精彩语句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界定,比如运用了某种手法的句子、特别有表现力的句子、句式整齐凝练的句子或者有着深刻含义的句子。
A.生动传神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像地壳寻求宝藏”,“钻探”一词的本义是用机械向地下钻孔并取样分析,为研究地质、探矿等提供资料,形象地说明对古代典籍的钻研。
“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中的“众物腾怨”非常传神,洋溢诗意,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的一面。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B.精炼含蓄
一个“说”字在本文有着多重含义。例如,开头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的意思;第五段,“他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和第六段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主要是赞扬闻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在宣传和动员革命,是在揭露和斥责反动派,既是“言”,又是“行”。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C.富于感情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描写,但描写中流露出颂扬、景仰之情。
“饭,几乎忘了吃”与“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对比,意蕴丰富。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D.句式整齐
善用对句,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
善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结构整齐,有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E.叙议结合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其他的段落中既有记叙,也有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阅读训练
(一)阅读《忆萧乾先生》,回答问题。
忆萧乾先生
舒乙
①每次走进萧乾先生的书房,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萧乾先生活得很潇洒。
②一般的知识分子,活得没有那么潇洒,或者,反过来说,别的人差不多都活得挺苦,主要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绷得紧,生活也比较单调,没什么乐趣。
③但是,走进萧乾先生的家就不一样。萧乾先生在外面永远是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一副绅士派头,但是在家里,爱趿拉着鞋,也就是说,一双老布鞋,不好好穿,踩着后帮,趿拉着走,舒服。衣着也随便,以宽松为好。并且强调,这是在自己家里,要着便装,怎么舒适怎么来。他可以最洋,也可以最土。
④萧乾先生的家,表面上看,极乱,极拥挤,到处是书,是东西,没有下脚的地儿。但是,萧乾先生心中有数,要找什么书或者东西,手到擒来,一点都不费劲儿,准知道藏在哪儿。政府一再劝他搬家,换一套大点的宽敞的公寓,建议了三次,都被萧乾先生拒绝。不搬,坚决不搬。搬一次家,少说一年之内,绝对找不着要用的东西,故而,到死也不搬。
阅读训练
⑤地方小,不光不碍事,逢年过节,反而要张扬一下,拉几根绳子在头上,把世界各地朋友们寄来的贺年卡都张挂起来,五颜六色,像万国旗,客人一进门,先吓一跳,这就是萧乾先生的潇洒!
⑥萧乾先生有许多小发明。譬如:书桌上有倾斜的板子,颇像制图版,省得老低头,防止颈椎病;把各种废药盒码在桌边的小板上,左右两行,放眼镜,放别针,放小工具;头上有专门的绳子挂着各种正在写的文稿,一抬头就能找着。这么来,萧乾先生的书桌很像一只大刺猬。体积扩大了许多,张牙舞爪,处处都是机关,可是真实用啊。
阅读训练
⑦客人坐下之后,谈得兴奋了,萧乾先生会出其不意地问:喝什么酒?是威士忌?白兰地?还是黄酒?他要边喝边谈,而且不就东西,白嘴喝酒。拿出两个小杯子,各倒半杯,边喝边聊。
⑧冬天,在室内,萧乾先生穿得很多,把羽绒大衣披在肩上,难道暖气不够吗?非也,通向阳台的门,是半开的,是要通风吗?非也,说小乌龟待在阳台上,怕它冻着,开着门给小乌龟一点温暖。
⑨其实,乌龟是冷血的,根本不怕冷。萧乾先生不仅活得潇洒,而且心是热的,热得不得了。
⑩萧乾先生有才华,而且勤劳,这样的写家写的东西注定又好又多。
阅读训练
(11)冰心先生曾当面对萧乾先生说:“你真能写,哪都有你的文章,我篇篇都看。你真是快手!”萧乾先生的确很勤快,他的散文常呈系列,有居京散记系列,有留英系列,有二战回忆系列等等,都可以自成体系,单独出书。
(12)萧乾先生的夫人文洁若最想翻译《尤利西斯》,因为它最难译。有萧乾先生合作,使她终于下决心开始啃这块硬骨头。
(13)他们给自己定了“纪律”,在家里开办了“家庭翻译作坊”,是标准的夫妻店,规定每天翻一页原文,翻不完不睡觉,外带要做完那页上的所有注解。注解多得不得了,全是译者自订自拟的,有六千多条。有一章正文是三万字,注解也是三万字,了不得!
阅读训练
为此,两个人都废寝忘食地干,早上五点就起床,醒不来就上闹钟。二人接力,文先生先草译,萧先生接棒,做文学润色,宛如二度创作,一干就是一天,整整四年,此时萧先生已是八十岁老翁,而且只有一个肾。
(14)萧乾先生文思敏捷,写东西极快,有时一天能得一万多字。就这样,萧先生成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上半叶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我说过这样的话:看过火山喷发吗?萧乾先生就是一座文坛上的大火山,他的喷发壮观,雄伟,惊人。
(15)萧乾先生创作丰富,思维敏捷,观点犀利,智慧过人,是有原因的。
阅读训练
(16)他出身寒苦,少年当过学徒,织过毛毯,这个出身对他一生影响很大,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他有丰厚的学历,上完中学,就读燕京大学,是杨振声和斯诺的学生,后到英囯教书,并是剑桥的研究生。他经历复杂,当过派往欧洲的战地新闻记者,见证过联合国成立大会,当过《人民中国》和《文艺报》副总编。他一生坎坷,大起大落,受过多重磨难,甚至面临九死一生,奇迹般重生。
(17)这样的人生造就了一位特殊人才,可谓经过千锤百炼,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有着巨大的穿透力,故而认识深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阅读训练
(18)二十年前,出版家协会决定给老编辑家常君实先生和赵家壁先生颁奖。这二位在中国现代出版事业上有着杰出贡献,可是偏偏被人渐渐淡忘。此消息一出,萧乾先生立刻在《人民日报》上著文。他说,这次授勋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为全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因为它表彰了一辈子默默无闻专替别人做嫁衣的无名英雄,树立了最可敬佩的榜样。此评论一出,立刻引来一片叫好声,只因为它道出了人们心中想说的话,代表了大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心声,伸张了正气。
(19)萧乾先生一次在巴金先生的创作成就展上即席讲话,他说:“我也要努力讲真理”,他不无幽默地笑着补充道:“不敢保证我一定不讲假话,但我要尽量不说假话”。表现了一位长者的大胆、机智和实事求是。
阅读训练
(20)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坛上最活跃人物之一—萧乾先生吧,记住他的微笑,还有他的慈悲和博爱。
(选自2011年第1期《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1.快速浏览全文,用不少于四个关键词概括萧乾先生留给你的印象。
阅读训练
潇洒、热爱生活;善良、热心;聪明、有才华;勤劳;治学严谨;有正气;敢说真话、实事求是。
2.本文语言丰富鲜活,温暖而有味道。请你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1)萧乾先生不仅活得潇洒,而且心是热的,热得不得了。
(2)看过火山喷发吗?萧乾先生就是一座文坛上的大火山,他的喷发壮观,雄伟,惊人。
阅读训练
(1)“热”字体现了萧乾先生心地善良,有爱心,对小乌龟充满了怜爱之心;“热得不得了”口语化,表现作者对充满热情,热爱生活,慈悲为怀的萧乾先生由衷的敬意或赞许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萧乾先生比作大火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创作数量多,创作速度快,作品气势宏伟,影响力大,创作活跃;表达了对萧乾先生的赞美(敬佩或赞叹)之情。
3.“这样的人生造就了一位特殊人才,可谓经过千锤百炼,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有着巨大的穿透力,故而认识深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此句独立成段,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这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训练
示例:承接上文萧乾先生坎坷的人生经历,引起下文对萧乾先生认识深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