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B A B A D D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C D B B C C D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A A C A A A D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40分)。
31.【答案】
(1)贸易范围更广(或:贸易线路增加、涉及国家地区更多等);主要是工业革命推动的产物;以工业品输出,掠夺原料为主;英国占据主导(或:以英国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6分)
(2)殖民地国家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沦为西方强国的附属;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被西方攫取。(2分)
客观上冲击传统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殖民地的近代化进程;殖民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2分)
(3)表现;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答2个,得4分)
原因: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民族危机;
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壮大;
思想:亚洲人民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一场以反帝反封建为特征的民族民主运动席卷亚洲很多国家。(可从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方面回答,答出3点得6分)
32.【答案】
(1)理由: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造成社会对金银的渴求;西欧掀起向东方寻金(包括香料)的热潮;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传统商道;人文主义的推动;向外传播基督教的热情。(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
影响:证明了人具有认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2).(8分)
评分标准:提取两则信息。(1分)
主题: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组织、世界市场、殖民主义、经济格局等不同角度重构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2分)
阐述:运用恰当的时间尺度,提取两则相关联的史料,史论结合论证主题。(4分)
小结:总结概括,重复前面主题不给分。(1分)
示例:
两则信息:珍妮纺纱机问世 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分)
主题: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2分)
阐释:1764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2分)
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电力的广泛开发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2分)
小结: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分)平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贴好条形码,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等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上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这表明古代文明
A.相互学习、多元一体 B.创立制度、彼此借鉴
C.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D.相对独立、多元发展
2. 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 历史因时代的久远而变得扑朔迷离 B. 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C. 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 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3.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曾说道:“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政治生活 B. 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
C. 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 D. 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
4.公元前884年,伊利斯和斯巴达签订的《神圣休战条约》规定:奥运会期间交战方必须停战;停战期间,凡参加奥运会的人都将得到神的保护。此后,各城邦普遍接受这一条约,违反者则会受到谴责和处罚。这表明古希腊人
A.汲取了自然法的精神 B.血缘关系密切
C.颇具文化共同体意识 D.城邦意识浓厚
5.下表1所示为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路线 概况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的人最多,直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9—10世纪时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 B.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弱的进程 D.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6.《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记载:“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A.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D.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
7.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 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8.下列两则史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史料一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规定自由人可以越过庄园领主的法庭,直接上诉国王法庭。 史料二1301年,法王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皇的通谕,庄严宣告他的子孙后代,除了上帝,永远不会服从任何外来权力。
王权强化 B.法律革新 C.宗教改革 D.国家统一
9.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
C.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D.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10.新航路开辟后,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许多昔日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日用品。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A.社会贫富差距减小 B.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抗击饥荒能力增强 D.民众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
11.“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B.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12.人们在回顾文艺复兴时发现,彼特拉克、但丁等是基督徒;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哀悼基督》等雕塑作品。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
A.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B.运用写实手法创作
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主张延续古典文化
13.启蒙思想家强调,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它就只能是世俗的,而不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A.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B.反对宗教信仰
C.认为理性是立法的基础 D.强调个人利益
14.有学者说:“(17世纪)英国的贵族们并不像中国封建时代的造反者……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与国王达成协议,通过协议规范彼此的行为,由此而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该学者意在强调
A.英国政治受社会契约论的影响 B.加快了英国的代议制民主
C.英国政治变革中妥协性的特点 D.英国政治发展中法治传统
15.1785年,小皮特政府提出了议会改革方案,取消36个衰败选区并将其原有的下院席位分配给伦敦及其他各郡;选民范围扩大到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农民。这一方案在下院表决时被否决。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政府施政理念保守 B.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矛盾尖锐
C.代议民主制度衰落 D.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变化
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通过秘密选举产生,选民为帝国居民中年满25岁的成年男性公民,设382名国会议员。至1873年,帝国议员增至397名,并于19世纪80年代,德意志帝国议会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和残废保险法》。材料表明
A.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德意志帝国的民主政治特征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帝国议会掌握国家立法大权
17.18世纪上半叶,英国传统大学固守培养精英的理念,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皇室、贵族、富家子弟等阶层,课程内容以古典学科及人文主义为主。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众多的城市学院,注重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设机械、采矿等课程,接收对象为普通百姓及中产阶级。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A.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B.高等教育呼应时代发展需要
C.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幅提高 D.科学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18.下表2是1787—1865年英国妇女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据此可见当时英国
就业行业 1787—1815年 1816—1820年 1821—1840年 1841—1845年 1846—1865年
高工资业区 10.5 19.9 9.2 7.4 13.9
低工资业区 18.4 — 21.9 20.4 19.6
矿业 20.1 26.3 25.3 13.4 0.0
工厂 32.7 25.1 36.5 39.7 47.1
工厂对外承包 40.9 37.0 35.4 38.7 26.4
商业 16.5 19.2 23.9 4.9 3.4
A.女性的政治地位已获得逐年提高 B.各行各业中女性就业率持续上升
C.工业革命为女性就业创造了条件 D.女性收入已成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19.19世纪晚期,橡胶和石油成了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原本不值钱的印度黄麻被用来制造麻布、麻绳、麻袋,椰子树因为有制造绳索、船帆、肥皂、蜡烛、人造黄油等用途而在荷属印度尼西亚密集栽培。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世界市场的争夺激烈 B.商品输出是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
C.工业技术的革新优化 D.亚洲成为欧美列强角逐的核心区
20.巴黎公社委员兰维埃说:“公民们,我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话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请允许我赞颂巴黎人民,因为他们给世界作出榜样。”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巴黎公社
A.成功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首次伟大尝试
21.自西班牙人占领美洲后便强迫当地人种植欧洲市场上急需的棉花、烟草、可可等产品,而西班牙本土特产的橄榄、葡萄等产品被禁止在美洲种植。西班牙人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护本国在世界市场中心地位 B.完善西班牙农业生产结构
C.强化美洲对西班牙的经济附属 D.打击美洲对西班牙的反抗
22.19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殖民国家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非洲的战略位置日益重要 B.“有效占领”原则的确立
C.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23.18世纪末,一些拉美土生白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原有种族的后裔,开始把居住地视为自己的祖国。他们从感情上脱离了自己的同胞,否认西班牙白人是自己的父辈和兄弟,并高度赞扬印第安人的文化和传统,将其视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现象反映出
A.启蒙思想促进拉美地区的觉醒 B.拉美地区民众的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C.民族融合成为拉美发展的主流 D.印第安人成为反殖民斗争的主力军
24.表3:《19世纪初——20世纪初世界局部地区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804年 海地的独立 1896年 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
1822年 巴西获得独立 1905年 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潮
1881年 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 1905—1911年 伊朗发生立宪革命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民族主义高涨 B.经济快速发展 C.阶级矛盾尖锐 D.殖民体系瓦解
25.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22%降至15%,法国从10%降至8%,德国却从9.7%上升至13%,美国从8%上升至11%。这种变化表明
A.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 B.自由主义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C.德国逐渐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D.英国仍占据世界工厂的地位
26.《全球通史》说:“14年以前,欧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兴起
C.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D.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27.一战初期美国实行中立政策,但由于英国控制着海洋,美国实际上单方面成为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到1917年政府批准给协约国的贷款达23亿美元,而德国只有2700万美元。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美国担心协约国战败贷款无法回收。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上述情况表明美国参战
A.出于维护经济利益的需要 B.体现了对自由秩序的维护
C.是垄断资本家推动的结果 D.为了攫取欧洲和世界霸权
28.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提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当时俄国百姓的愿望是( )
A.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 B.践行“十四点原则”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推行“农业集体化”
29.1920年,列宁指出:“没有租让,我们就不能实现我们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不借助于外国资本,我们就做不到这一点。”列宁意在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B.在苏俄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工业建设全面展开 D.确保公有制经济发展
30.1925年,苏联大工业总产值已达到战前水平的73%。非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工业中占19%,在大工业中只占4%。这表明苏联
A.经济主权存在较大隐患 B.生产资料私有制已占据主导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控制 D.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效果显著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40分)。
31.(20分)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是近代世界以来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出现的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酲,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后期世界贸易与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列强统治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觉醒的原因。(10分)
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最终,他们在大洋的另一边找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欧洲人“向外拓展”的理由。并分析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12分)
材料二
表4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部分重大事件。
年代 事件
14世纪 吕贝克建立呢绒手工工场
1492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1602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1764年 珍妮纺纱机问世
1771年 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
1776年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年 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
1857年 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9年 美孚石油控制了金美90%的石油产业
1914年 非洲大陆只剩下利比里亚与埃塞俄比亚两个独立国家
——据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等
(2)请提取两则相关联的史料信息,运用恰当的时间尺度,自拟一个主题,重构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8分)(要求:史料关联准确,时间尺度恰当,主题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