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7.3.3生物进化的原因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如图是眼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眼睛的斑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眼蝶翅上的斑纹有利于其躲避天敌 B.斑纹的形成是眼蝶适应环境的结果
C.斑纹不能使眼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D.猫头鹰和眼蝶是共生关系
2.近年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海水稻”开发,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通过杂交育种技术,计划培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耐盐水稻品种。水稻对浅水环境的适应和海水稻的选育分别属于( )
A.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C.人工选择,人工选择 D.自然选择,自然选择
3.“南橘北枳”所描述的变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的差别 B.染色体畸变 C.基因突变 D.人为因素
4.生活在岩洞里的“盲鱼”,因长期处于黑暗环境中,其体色变浅,视觉退化,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食物影响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水质影响的结果
5.下列关于生物与人类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在因素
B.山旺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从寿光大鸡的人工选择中可以观察到自然选择的效应
D.人类进化是: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6.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 )
A.人工选择 B.天敌的影响
C.环境的改变 D.温度的改变
7.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人类的不同种族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8.地球上生物的种类有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竹节虫的形态很像竹枝,是竹林使它发生了变异
B.生物遗传原有的特征不利于生存
C.有一些种类的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有一些种类的生物则不需要
D.夏天时,苍蝇比蚊子更不容易打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某地区树林中栖息着一种蛾,依其体色可分成浅色蛾和深色蛾。当此树林中的树被某种真菌感染后,其树皮颜色由深色变为浅色,多年后树林中浅色蛾的数量比例增多。下列对该地区浅色蛾数量变化的解释最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深色蛾因环境改变而突变为浅色蛾
B.树皮颜色改变使浅色蛾存活率比深色蛾高
C.树皮颜色改变使深色蛾突变为浅色蛾以躲避天敌
D.深色蛾吸食被真菌感染的树皮汁液而突变为浅色蛾
10.养牛场要想培育产奶量高的奶牛,最好的育种方法是( )。
A.进行杂交 B.诱导染色体变异 C.人工选择培育 D.诱导基因突变
11.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观点的是 ( )
A.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有的长有的短
B.农田长期使用同一农药,害虫抗药性会增强,这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C.自然界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污染,使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被熏成深色
12.杆菌肽是一种由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多肽,常被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添加于饲料中,其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衣芽孢杆菌是一种杆形细菌,可以通过放大镜进行观察。
B.杆菌肽对病毒不起作用,原因是它只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
C.地衣芽孢杆菌可通过孢子繁殖新个体。
D.耐药性的出现,是因为杆菌肽诱导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变异。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男女性别也属于人的性状,与遗传有关
B.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C.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是由于青霉素使它产生了变异
D.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二、填空题
14.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_____的结果;生物进化是_____的结果。
15.达尔文在《_____》一书中明确提出来生物进化的_____学说.
16.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 _____学说,那么 _____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是 _____的结果。
三、综合题
17.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下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______。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______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由此可见,抗药性强是__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______。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条既能能治理稻飞虱又不会污染环境的好建议______。
18.如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___。
(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那么,长颈的变异是_____变异。
(3)图③说明_____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___的个体被淘汰掉。
(4)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_____改变而引起的。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9.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火烈鸟,喙、翅边缘和腿都是鲜红色的,而捕到的火烈鸟经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没有鲜红色.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火烈鸟在野外常吃的红色藻,红颜色就会出现.火烈鸟的眼是橙色的,即使不吃红色藻,眼的颜色仍然是橙色的.请分析回答:
(1)火烈鸟食用红色藻,身体的有关部位就呈红色,不食用红色藻则不呈红色.这种性状的变化是由__引起的,属于__.
(2)火烈鸟的眼色不会因食用红色藻而发生变化.这说明火烈鸟的眼色是由__控制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如眼蝶的翅上的圆斑酷似猫头鹰的眼睛,这样可以吓唬鸟类,这种现象属于属于拟态。
【详解】
A.眼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眼睛的斑纹,这样可以吓唬鸟类、保存自己,A正确。
B.拟态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故斑纹的形成是眼蝶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
C.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故斑纹不能使眼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C正确。
D.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共生。故猫头鹰和这种眼蝶不是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D。
2.A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如金鱼品种不同,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
【详解】
发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水稻,常生活在水滨浅滩。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可使水稻躲避大部分杂草的侵扰。因为陆生植物一般不能耐受淹水环境,淹水后往往会发生烂根并死亡的现象。水稻茎内有气腔,可以直接把氧气运输到根,避免根细胞因缺氧而死亡,所以水稻对浅水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产量较高。近年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海水稻”开发,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海水稻的选育过程属于人工选择,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南方与北方环境因素中温度差别较大,而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柑橘是热带水果,它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南方温度高适合柑橘生长;而北方温度较低,不适宜柑橘生长,会影响柑橘的色泽、口感品质(如含糖量等),可见选项A正确。故选A。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4.C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如题干中的“盲鱼”因长期在黑暗环境中,视觉退化,其他感官发达,反而容易在黑暗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A.生活在岩洞里的盲鱼,因长期处于黑暗环境中,其体色变浅,视觉退化,这是“盲鱼”长期适应黑暗环境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盲鱼因长期处于黑暗环境中,视觉退化,这是“盲鱼”长期适应黑暗环境的结果,是黑暗环境影响的结果,不是食物影响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活在岩洞中的“盲鱼”因长期在黑暗环境中,色素不容易形成,视觉退化,其他感官发达反而容易在黑暗环境中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容易生存下来,这是“盲鱼”长期适应黑暗环境的结果,这是环境的影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生活在岩洞里的盲鱼,因长期处于黑暗环境中,视觉退化,这是“盲鱼”长期适应黑暗环境的结果,是黑暗环境影响的结果,不是水质影响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①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已能直立行走,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②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直立行走,解放前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③直立人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脑容量接近1100毫升,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开始使用火;④智人的人类脑容量达1350毫升甚至更大,接近现代人的脑量,能制造石器和骨器,靠狩猎、捕鱼生活。不仅会使用火,还能人工取火。
【详解】
A.没有变异就不存在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没有选择的对象,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如果没有遗传,生物不能延续繁衍,自然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点,自然选择才能成为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所以,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在因素,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山旺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B正确。
C.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材料,是选择的基础。所以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过程中,被选择的是生物的变异,因此,从寿光大鸡的人工选择中可以观察到自然选择的效应,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D错误。
故选D。
6.C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
【详解】
A.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原因的一个方面,实质上也是在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天敌是生物生存环境的一部分,生物进化的原因不可能仅仅是天敌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温度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一些生物的生存,但不会是所有生物进化的原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正确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7.D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详解】
A、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造成的。故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错误;
C、人类的不同种族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错误;
D、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的锐利目光同样是与兔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故正确。
故选D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概念。
8.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竹枝)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竹节虫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并不是竹林使它发生了变异,A错误;生物的特征是否利于生物生存,关键看是否适应环境。生物遗传原有的特征有的利于生存,有的不利于生存,B错误;生物大都具有过渡繁殖的倾向,C错误;苍蝇的飞行能力比蚊子的飞行能力强,所以苍蝇比蚊子更不容易打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掌握自然选择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9.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对于蛾本身就存在着变异,其体色可分成浅色蛾和深色蛾,这是一种变异现象,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可遗传变异。由资料分析可知,当此树林中的树被某种菌感染后,其树皮颜色由深色变为浅色,这样浅色蛾就不容易被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而深色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多年后树林中浅色蛾的数量比例增多,所以树皮颜色改变使浅色蛾存活率比深色蛾高,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B正确。
故选:B。
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0.C
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诱导染色体变异和诱导基因突变指的是人为的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杂交培育指的是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后,在杂种后代中选择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详解】
从同一品种生物中,选择出某一性状特别突出的品种,往往用人工选择培育的方法。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先从母牛中人工选出产奶量较高的,繁育出后代,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的母牛不但能保持较高的产奶量,甚至还有产奶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养牛场要培育高产奶牛,最好的培育方法是人工选择培育。故选C。
本题考查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解答时可以从人工选择、诱导基因突变、杂交培育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11.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A.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①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A符合达尔文观点。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定向选择的结果,B符合达尔文观点。
C.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捕食者和被捕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符合达尔文观点。
D.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环境受到了污染,树皮被熏成黑褐色,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桦尺蛾的生存,与环境相一致、形成保护色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则容易被淘汰。因此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环境的变化对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不利,对深色桦尺蛾的生存有利,D不符合达尔文观点。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2.B
1.细菌的特征:①单细胞,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②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③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大多为异养(少数为自养)。
2.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A.地衣芽孢杆菌是一种杆形细菌,不可以通过放大镜进行观察,需要用显微镜观察,A错误。
B.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细菌的物质,是当前治疗人和动物细菌感染的常用药,但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疾病不起作用。故杆菌肽对病毒不起作用,原因是它只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B正确。
C.地衣芽孢杆菌属于细菌,细菌通过分裂繁殖新个体,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耐药性的出现,是因为杆菌肽对致病微生物进行了自然选择,而不是诱导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变异,D错误。
故选B。
13.A
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起着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所以人的性别也说人的性状,与遗传有关,故A正确;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低等生物至今仍然存在,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故B错误;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青霉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故C错误;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故D错误。故选A。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性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生物进化的历程。
14. 进化 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
【详解】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考查生物进化论的知识。
15. 物种起源 自然选择
【详解】
试题分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解:生物进化论与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在著《物种起源》时对进化论有详细的论述.
故答案为物种起源;自然选择.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16. 自然选择 生物多样性 自然选择
【详解】
试题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17.(1)B
(2) 生殖(繁殖) 有利
(3)自然选择
(4)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合理即可
达尔文人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
(1)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当喷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紫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分析图①到图④可知,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②→④→③→①,抗药性的个体由少到多。
故选B。
(2)
①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因此,稻飞虱具有很强的生殖(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这些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害虫的有些变异具有抗药性,在生存斗争中被保留下来,通过逐代积累,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因此,由此可见,抗药性强是有利变异。
(3)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等。由于过度繁殖而产生大量的个体,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即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通过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结果适应环境者生存,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生存下来的个体通过遗传积累加强,而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4)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条既能能治理稻飞虱又不会污染环境的好建议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既保护了环境,又防治了害虫。
18.(1)差异
(2)有利
(3) 长颈 短颈
(4)遗传物质
(5)生存斗争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1)
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差异。
(2)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因此,长颈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短颈的变异是不利变异。
(3)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长颈的变异是有利变异,短颈的变异是不利变异。图③说明长颈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被淘汰掉。
(4)
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颈长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
(5)
图①~③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关于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变异→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19. 食物 不遗传的变异 基因
【详解】
试题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
(1)火烈鸟食用红色藻,身体的有关部位就呈红色,不食用红色藻则不呈红色,这种性状的变化是由食物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2)火烈鸟的眼色不会因食用红色藻而发生变化,这说明火烈鸟的眼色是由基因控制的。
点睛:区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主要看变异发生引起的原因是环境还是遗传物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