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9 12: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和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须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之外,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之外,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而书法大有长进;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有删改)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
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因此,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传承至今。
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武术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和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C.文学与武术结合。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武术文学、武侠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3.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的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  )
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上亮相。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 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艾 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
(有删改)
[注] 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联”作家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此诗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龙华的桃花开了”点明了地点,以桃花表现春天之美,暗示这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深切纪念。
B.“没有星光”“刮着风”“寡妇的咽泣”等写的是桃花开放的环境,表现了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C.“饥渴的野兽”以野兽比喻土地,表现了作者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对烈士的怜惜。
D.“爆开”写桃花开放之热烈,让人感到一种绚丽之美,又让人联想到烈士们的牺牲是有意义的。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以龙华桃花赞颂与怀念“左联”烈士,角度新颖,这样切入能够更形象、更凝练地表达主题。
B.诗中接连三次使用“经过了……”,表明经过的时间之长,暗示时局艰危,革命者须百折不挠。
C.“血迹,斑斑的血迹”指烈士牺牲时的血迹,以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敌人的残暴和烈士的不怕牺牲。
D.桃花只是龙华的,却“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这并不矛盾,因为这其实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歌颂。
8.“桃花”这一意象在诗中既实又虚,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4分)


9.诗歌最后两行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章楶,字质夫,建州浦城人。楶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应举入京,闻父对狱于魏,弃不就试,驰往直其冤。还,试礼部第一,擢知陈留县。元祐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时朝廷戢兵,戒边吏勿妄动,且捐葭芦、安疆等四砦予夏。夏得砦益骄。楶言:“夏嗜利畏威,不有惩艾,边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后诸路出兵,据其要害,不一再举,势将自蹙矣。”遂乘便出讨,以致其师,夏果入围环州。楶先用间知之,遣骁将折可適伏兵洪德城。夏师过之,伏兵识其母梁氏旗帜,鼓噪而出,斩获甚众。又预毒于牛圈潴水,夏人马饮者多死。召权户部侍郎。明年,除知同州。哲宗访以边事,对合旨,命知渭州。至即上言城胡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阳缮理他堡壁数十所,自示其怯。或以楶怯,请曰:“此夏必争之地,夏方营石门峡,去我三十里,能夺而有之乎 ”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师筑城于好水河之阴。二旬有二日成,赐名平夏城、灵平砦。方兴役时,夏以其众来乘,楶迎击败之。夏主遂奉其母合将数十万兵围平夏,疾攻十余日,建高车临城,填堑而进,不能克,一夕遁去。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哲宗为御紫宸殿受贺,进阶大中大夫。楶在泾原四年,凡创州一、城砦九,荐拔偏裨,不间厮役,至于夏降人折可適、李忠傑、朱智用,咸受其驭。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徽宗立,请老,徙知河南。入见,留拜同知枢密院事。逾年,力谢事罢,授资政殿学士。未几,卒。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曰庄简。赙恤甚厚。
(节选自《宋史·章楶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
B.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
C.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
D.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劳而取得入仕权利。如荫恤、荫籍、荫生等。
B.权,暂时代理官职,我国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
C.资政殿,北宋皇宫中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建筑,同时也用作宴殿和讲习之所。
D.谥,谥号,分上谥(表扬类)、下谥(批评类)、平谥(同情类),文中“庄简”属于表扬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章楶有才情,孝父母重担当。他入京考进士,听到父亲在魏州被官府审问,就放弃考试,奔赴那里为父亲申辩冤情。回到京城,在礼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B.章楶明边事,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不断攻取夏人疆土,就会遏止敌势,控制局面;他任渭州知州,一到任就请求在胡芦河川筑城,以险要之地威胁夏国。
C.章楶长谋略,善于作战指挥。作战前,预先在牛圈积水中下毒药,夏军的人和马匹喝了水死了很多;先用间谍侦知其事,作战时设立伏兵,斩杀、俘获颇丰。
D.章楶会用人,多次荣立边功。他推荐提拔将领,不论身份,奴仆、役隶都能任用;他在西部诸将中立功最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发挥降将的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师筑城于好水河之阴。


(2)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


14.章楶在对夏的斗争中为什么要假装修缮其他堡垒以示怯懦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 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
B.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流逝而归于淡忘。
C.“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别筵”的眼前风光。
16.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的两句诗是“      ,       ”。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       ,       ”。
(3)《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的句式,将追思缅想之情进行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深挚悲壮”的情调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把佛手放在卧室里, ① 。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充满了整个卧室,甚至像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出我的卧室,每当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一样扑了过来,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果都没有它这种独特的香味。在水果里,只有菲律宾的菠萝才可以和它相比,但那种菠萝香味清新倒是清新,没有它的浓郁;有的水果,倒是很浓郁,比如榴梿,却有些浓郁得刺鼻。它的香味,真的是少一分则欠缺, ② ,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妙手天成,是上天的赐予,称它为佛手,确为得天独厚,别无二致,只有天国境界,才会有如此如梵乐清音一般的香味。西方是将亨德尔宗教色彩浓郁的清唱剧《弥赛亚》中那段清澈透明、高蹈如云的《哈利路亚》,视为天国的国歌的,我想我们东方可以把佛手之香,称为天国之香的。这样说,也许并非没有道理,过去文字中常见珠玉成诗,兰露滋香,我想,香与花的供奉是佛教的一种虔诚的仪式,那种仪式中所供奉的香所散发的香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金刚经》里所说的处处花香散处的香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通感、反问、借代 B.双关、反问、比拟
C.双关、比喻、借代 D.通感、比喻、比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像长了翅膀似的充满了整个卧室,有时候像宠物狗一样扑向刚刚打开房门从外面回来的我,那种感觉萦绕在身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2019年3月14—20日是某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周,本次生命教育周把“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教育”为主题。②该市中小学纷纷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各类活动,③某网上家长学校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也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公益讲座。④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者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⑤老师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也成了老师和教育者们的共识。⑥某实验学校在生命教育周期间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⑦其中初中部各班精心组织、设计、召开了“打造生命的精彩”主题班会。⑧他们的一些做法,非常有借鉴意义。



22.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写出5个关键词语。(5分)
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实施的,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的社会公益事业。201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30年来,希望工程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使之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五四青年节,B站青年宣传片《后浪》一经推出便持续刷屏。该视频中的演讲者对年轻一代有诸多艳羡、激励和称许。他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鲁迅有一个“黑暗的闸门”的比喻,他认为老一辈应该用肩膀扛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一条生路。这个比喻,触动人心的是老一辈对自身的看法。老一辈虽然有局限,但是也要努力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其实,不同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应该在潮头之上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身的感受和思考,以“致敬前浪”或“致敬后浪”为主题,写一封信。
要求:确定收信对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1.D “摆在优先位置”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2.C A.范围扩大,原文中是“春秋早期”,而不是“春秋时期”。B.强加因果,“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是通过“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得知的,而不是仅仅凭借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得知的。D.张冠李戴,材料二第四段开头第一句话是“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之外,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其后所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而不是“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3.A 短片《功守道》虽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但是只保留了物质内容,不具有武术的文化内涵。
4.答案 ①整体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结构规范,思路清晰;②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展开论述,条分缕析,让读者一目了然;③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材料二主要论述“中华武术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开头提出论点,之后从“武术的招式”“武术套路”“武术与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整体采用了总分式结枃,结构规范,思路清晰。论证的主体部分从“武术的招式具有艺术美”“武术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采用并列式展开论述,条分缕析,让读者一目了然。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举例论证,如“玉环步,鸳鸯脚”;引用论证,如引用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的描述;比喻论证,如“安若处子”“动若脱兔”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答案 (1)传承:传承技艺,传承武德,传承艺术美,传承哲学思想。
(2)注意: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解析 解答第一问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我们对武术的传承,首先是其本质的东西,即材料一中的技艺;然后是材料二中的艺术形式和材料三中的武德及哲学思想等。解答第二问时,要结合目前武术传承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如武术本身存在的威慑问题,材料三最后的“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等等;此外,还可以从政府层面进行分析。
6.C “饥渴的野兽”进一步强调了“野兽”的残酷,进而增加控诉和愤怒的力度,而不能说“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
7.B “接连三次使用‘经过了……’”,表现的是诗人对五烈士英勇就义的崇敬之情,并且含蓄地写出了五烈士的牺牲的深刻意义。
8.答案 ①实:指在春天盛开了无数蓓蕾的龙华的桃花。②虚:指桃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
解析 “实”只能指实实在在盛开的桃花,而“虚”则要联系“左联”五烈士英勇就义的精神,即结尾处的“春”进行分析,“春”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9.答案 ①照应题目“春”和开头的“春天了”。②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主旨,即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③一问一答,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概括其含意,即与主旨的关系;结构上,要从与前文的联系入手。同时,还要考虑其位置及一问一答的形式的作用。
10.C “备”是“防备”的意思,“弛备”指“防备松懈”,所以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虏”是“俘虏”的意思,“馘”是“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的意思,“虏馘”作“三千余”的谓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B 领:兼任(较低)职务。行:兼摄(官职)。
12.B “他认为不断攻取夏人疆土,就会遏止敌势,控制局面”错,文中章楶认为遏止敌势,控制局面,要稍稍攻取夏人疆土,然后各路出兵,占据要害之地,不必一再进攻。
13.答案 (1)章楶又假装谢罪,暗中做好了筑城和防守作战的准备,带领军队在好水河南面筑城。
(2)夏国自从平夏之役战败后,不再能出兵,多次请求讲和,哲宗也因此停止用兵。
解析 (1)“阳”,假装;第一个“阴”,暗中;第二个“阴”,水的南面。
(2)“军”,动词,出兵;“乞和”,请求讲和;“寝兵”,停止用兵。
14.答案 他是为了暗中做好防守作战的准备,以此迷惑敌人,降低敌人的防备之心,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解析 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假装修缮其他堡垒以示怯懦”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其原因即可。
[参考译文]
章楶字质夫,是建州浦城人。章楶因为他叔父章得象的恩荫,任孟州司户参军。入京考进士,听说父亲在魏州被官府审问,就放弃考试,奔赴那里申辩他父亲的冤情。回京后,在礼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被提拔为陈留县知县。元祐初年,以直龙图阁为庆州知州。当时朝廷停止用兵,告诫边境官吏不要轻率行动,并且割葭芦、安疆等四寨给西夏。西夏得到城寨后更加骄纵。章楶说:“夏人贪利害怕威势,没有惩戒,边境不得安宁,应当稍稍攻取他们的疆土,就像古代所谓的削地的制度那样,来巩固我们的边境。然后各路出兵,占据他们的要害之地,不必一再进攻,他们的气势将会自行减缩。”于是他趁便出兵讨伐,引诱夏人的军队,夏人果然入侵围攻环州。章楶先用间谍侦知其事,派勇猛善战的将军折可適在洪德城埋下伏兵。夏军经过这里,伏兵认识夏主之母梁氏的旗帜,击鼓呼喊出战,斩杀俘获很多夏兵。又预先在牛圈积水中下毒药,夏军的人和马匹喝了水死了很多。朝廷召回章楶暂任户部侍郎。第二年,任同州知州。哲宗询问他边境事宜,他的回答合乎皇帝的心思,任命他为渭州知州。他到任就上奏请求在胡芦河川筑城,占据地理形势优越之地来威胁夏国。假装修缮其他堡垒数十处,以示怯懦。有人认为章楶怯懦,请求说:“这是夏人必争之地,夏人刚修筑石门峡,距离我们三十里,能夺取并占有它吗 ”章楶又假装谢罪,暗中做好了筑城和防守作战的准备,带领军队在好水河南面筑城。二十二天筑成,命名为平夏城、灵平寨。正当动工修筑时,夏人率部众前来掩袭,章楶迎击并打败他们。夏主就遵循他母亲的命令,联合率领几十万士兵围攻平夏,急攻十多日,建造高车攻城,填塞护城河进攻,不能攻克,一夜逃去。夏国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都骁勇善战,章楶侦知他们防备松懈,派折可適、郭成率领轻骑在夜里掩袭,直入他们的营帐中抓住了他们,把他们家属全部俘获,斩杀、俘虏三千多人,夏主震惊惶恐。哲宗为此到紫宸殿祝贺他,进官阶为大中大夫。章楶在泾原四年,共新立一个州、九个城寨,荐举提拔部将,不论何种身份,奴仆、役隶都能任用,至于夏国投降宋朝的人折可適、李忠傑、朱智用,都受他调用。夏国自从平夏之役战败后,不再能出兵,多次请求讲和,哲宗也因此停止用兵。章楶所立边功,在西部诸将中最大。徽宗即位,章楶告老,调任为河南府知府。入朝觐见皇帝,(皇帝)留下他任同知枢密院事。过了一年,(章楶)竭力推辞职事,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不久,去世。追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号为庄简。(朝廷)抚恤很优厚。
15.B 首联中“四十年”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没有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流逝而归于淡忘。
16.答案 “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的态度,似乎不合常理。然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感到烦闷和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发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解析 答题时,要扣住“无理”和“情深”等字眼,并结合诗句分析二者各体现在诗句的什么地方,同时指出诗句中运用的艺术手法。颈联中描绘的景色是美丽的,但却让人“生憎”,这是其“无理”之处。为什么“生憎” 因为标题中的“送”充满了离愁别绪,其中的艺术手法自然是“以乐景衬哀情”。最后答出“情深”中的“情”是何情,根据注释中“儿时旧友”和标题可知,“情”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7.答案 (1)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18.D “飞出我的卧室”是比拟,把“香味”说成一种“毛茸茸的感觉”是通感,“像家里有条宠物狗”是比喻。
19.答案 ①句式特点不同:修改后的句子多用长句;原文多用短句,句意清晰。②强调的重点不同:修改后的句子不符合逻辑规律;原文先“充满”,再“飞出”,符合逻辑规律。③韵味不同:修改后的句子少了“毛茸茸”等叠词;原文使用“毛茸茸”等叠词,描写更细腻,表现更生动。
解析 原文与修改后的句子相比,具有句式短、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更细腻生动等特点。结合二者的不同之处一一进行表述即可。
20.答案 ①没有想到它会如此地香 ②多一分则过了界
解析 ①处,后面的“特别”说明横线上所填写的句子应突出佛手的香。②处,横线上所填写的句子应与横线前的句子相对应,突出“多一分”的后果。
21.答案 ①把“把”改为“以”,即“以……为主题”。③把“开展”改为“举办”。⑤删去“老师和”。⑦把“组织、设计、召开”改为“设计、组织、召开”。
解析 ①“把‘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教育’为主题”句式杂糅,可将“把”改为“以”,也可以在“为主题”前加“作”。③“开展”与“讲座”搭配不当。⑤“老师”属于“教育者”,此处并列不当。⑦“组织、设计”语序不当,二者应互换位置。
22.答案 ①希望工程 ②社会公益事业 ③30周年 ④帮助贫困家庭青少年 ⑤重要作用
解析 可以用删减法来解答此题。首先找到关键句,再提炼关键词。本段文字的主体是“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是其性质;“30年”是希望工程实施的时间;“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是其效果;“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其重要作用。结合以上内容提取关键词即可。
23.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典型情境下的双向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旨在引导青年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思考自我发展、自我定位的问题。题中涉及两个概念,“前浪”可敬可赞,“后浪”可圈可点。在具体行文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前浪写后浪,依托后浪写前浪,不能把前浪和后浪割裂开来。
参考立意:①前浪亦是最美的风景;②后浪推前浪,领跑新时代;③铁肩担道义,前浪最给力;④承前浪之涌,扬后浪之威;⑤手把红旗旗不湿,正是后浪弄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