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6讲
小说标题、主旨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标题意蕴题与作用题的思考方向,能根据所学准确把握小说主旨。
2.训练2016年全国卷1《锄》,在训练中巩固读文技法。
问题反馈:
1、不能围绕小说三要素及其他相关方面全方位思考,开展对标题意蕴、作用和主旨题的分析。
2、答题套路化,弄混意蕴题和作用题的思考方向
小说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在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所以解答标题、主旨题,首先要想到的就是文章的写作意图。
CONTENTS
素养提升训练
题型一 标 题 题
题型二 主 旨 题
题型一 标 题 题
[思维导航]
一、思考方向
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两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对于理解标题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串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解题方略] 一、命题分析明方向
类型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理解标题意蕴型 (1)(2019·江苏高考)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表妹》) (2)(2017·浙江高考)“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一种美味》) (3)(2016·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锄》) 即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标题”“意蕴”“寓意”“思想感情”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分析标题作用型 (1)(2019·浙江高考)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呼兰河传(节选)》] (2)(2013·山东高考)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活着》) 即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及给读者的感受。题干中往往有“谈谈”“分析”等作答动词和“题目”“观点”“好处”“理由”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规范作答保精准
(一)解答标题意蕴理解题“3步骤”
第一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字典义、常用义、语境义)分析出来。
第二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及效果(自身表达特点)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标题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的含义
小试身手
表层含义:
夹竹桃花落了
深层义:
关联手法技巧:一语双关
“ 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结合文末主旨句揣摩标题深意)
答案组织:①"爸爸的花儿落了"实指夹竹桃的败落
②一语双关,也指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和被爸爸关爱的女儿被迫长大。
当堂练习
(2016·全国卷Ⅰ)
《锄》 李锐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从全文看,“锄”这个标题运用了象征手法,有其象征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锄”的表层义有两个:“锄”作为名词,是一种农具;“锄”作为动词,是一种劳作行为。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分析“锄”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可得出深层含义。六安爷对“锄”的执着,说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规范解答]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
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2分)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2分)
二、规范作答保精准
(二)标题作用分析“5角度”
“林教头”点明故事的主人公,“风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山神庙”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标题的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杀敌报仇,该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所叙故事情节。
回扣教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鲁迅小说《药》中,以“药”为标题有何作用?
1、情节上: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
3、主题上:揭示主题。鲁迅先生在《药》中通过发人深省的故事提出“什么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这一问题。
2、人物上:“药”连接了华夏两家,群众买人血馒头做药,革命者的鲜血被当成治病的”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4、读者上:小说以“药”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小试身手
当堂练习
(2019·浙江高考)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标题”和“为什么”表明,该题属于标题作用分析题。不论选哪一个题目,一般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选“磨房里外”为题)
[规范解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角度 “磨房里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
情节角度 “磨房里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可以作为一个结构“容器”,架构了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选“冯歪嘴子”为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人物角度 冯歪嘴子是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情节角度 冯歪嘴子作为主人公,能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暗示主题,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答案 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题型二 主 旨 题
[思维导航]
一、知识储备
二、思考方向
理解小说的主旨最重要的要思考四个问题:
1.小说叙述了怎样的事件?
2.小说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3.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4.小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
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1)(2018·江苏高考)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小哥儿俩》) (2)(2014·重庆高考)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东坛井的陈皮匠》) (3)(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4)(2013·重庆高考)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枪口下的人格》)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评价”“探讨”“看待”“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主旨”“意图”“意蕴”“情感”“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解题方略] 一、命题分析明方向
[解题方略] 一、命题分析明方向
类 型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赏析语言风格型 (1)(2020·浙江高考)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雪》) (2)(2019·浙江高考)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呼兰河传(节选)》] (3)(2018·全国卷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有声电影》)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赏析描写技巧型 (1)(2017·山东高考)本文第 ~ 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七岔犄角的公鹿》) (2)(2016·山东高考)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琴声何来》) 即赏析语言的描写角度、遣词造句、修辞等技巧,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规范作答保精准
解答小说主旨题“5抓”
当堂练习
[例3] (2018·江苏高考)
阅读《小哥儿俩》一文(文本见第3讲[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规范解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抓标题 标题“小哥儿俩”风格轻松欢快,暗含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
抓人物形象 ①文中对大乖二乖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逼真,二人可爱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活灵活现,这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②作者对“妈”的着墨虽然不多,但都是在关键处,如“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大乖二乖的快乐成长与母亲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些反映了作者对母爱的颂扬。③文中爸爸、叔叔、妈、厨子,大家都是善良和蔼的,他们共同为孩子创造了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③对母爱的颂扬;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每点1分,答出5点得满分)
当堂练习
[例4] 《贤 人 图》
概括本文的主题。(6分)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抓标题 小说的题目“贤人图”蕴含了主旨:“贤”字,蕴含人物的“贤德”,表明作者的赞颂之情。
抓情节 小说安排两位画家画技高超又相互敬重、陆先生威震“二花子”替覃先生解围、陆先生将自己擅长的画技传授给覃先生、陆先生病重后受覃先生一家人照顾、覃先生安葬陆先生并怀念陆先生等一系列故事情节,表现了两位画家德艺双馨。
抓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的陆、覃两位画家技艺高超,又相互敬重,具有贤德,他们代表的是传统知识分子。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他们的德与才的敬仰和歌颂。
[规范解答]
概括本文的主题。(6分)
答案 小说通过记叙陆先生、覃先生两人交往的情节,塑造陆先生、覃先生有才亦有德的艺人形象,(2分)赞扬了两位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崇高的品质,(2分)表达出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歌颂。(2分)
小结
1、回顾小说标题意蕴、标题作用答题方向:
2、回顾小说主旨答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