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形象课件(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形象课件(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9 14: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4讲 
小说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文体特征、高考考情分析和命题方向。
2.掌握小说读文技能,读懂小说文本进而鉴赏小说。
3.通过高考题做读文示范,学习小说阅读方法,完成小说题 。
问题反馈
(1)如何准确读懂小说文章?
(2)如何分清题型属于哪个考点?
小说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正确把握人物(事物)的品格品行是解答形象类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3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题型一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思维导航] 一、知识储备
1.小说常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4 种易忽略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阐 释 作 用
场面描写 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起到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事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单独描写,是“点”;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则群体介绍,是“面”。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而且使笔法变化多姿。
抑扬结合 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欲抑先扬正好相反。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虚实结合 实写,即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直接出现在作品之中,走上前台,定格亮相;虚写,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对象隐藏在描写文字的背后,有时也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绘出与现实世界决然不同的虚拟世界,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来表情达意。如《荷花淀》中,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区小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特别提示] 修辞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特别是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
二、思考方向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又对其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考生需掌握分析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及效果。因此,整体意识是作答人物形象塑造手法题的重要思维方式。[解题方略]一、命题分析明方向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1)(2019·全国卷Ⅰ)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理水》) (2)(2019·全国卷Ⅱ)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小步舞》) (3)(2014·江西高考)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抻面》) (4)(2013·重庆高考)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枪口下的人格》) 考查从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形象”“手法”“技巧”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考查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间接”“侧面”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
二、规范作答保精准“2 步骤”解答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
(2019·全国Ⅰ)
《理水》(节选)鲁迅
勾画品味细节
当堂练习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①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⑤。帝令祝融⑥杀鲧于羽郊⑦。鲧复⑧生禹,帝乃命禹卒⑨布⑩土以定九州 。"
注释:1.鲧(gǔn):人名,禹的父亲。 2.帝:指天帝。
3.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 4.堙(yīn):堵塞。 5.不待帝命: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6.祝融:火神的名字。
7.羽郊:羽山的近郊。(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
8.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
9.卒:率领部下。 10.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
11.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鲧禹父子都是善良、冒着危险拯救百姓的英雄。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着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传说,古时候这里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人们悲惨的遭遇倒是感动了天神鲧(gǔn),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神土,能生长不息),"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派火神杀死了鲧。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禹决定像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天帝(《山海经·海内经》原文中是天帝命令禹治水),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们杀死了引起水灾的魔神共工的部下无支祈,但共工知道后,连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使得进展很快。但他们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时间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一泻千里。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编者注 (1)《故事新编》是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依据而创作的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新编历史小说集。除“序言”外,《故事新编》共收录《补天》《铸剑》《奔月》《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小说。这些小说主要以神话故事为题材,意在讽喻现实、启蒙民众、呐喊抗争和改良人生,小说想象丰富,内容发人深思。
(2)《理水》写于1935年,作者目睹当时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寇猖狂、国土沦丧的严峻形势,更看到当时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氛围,因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力图重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整体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本文叙述的核心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自然顺序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写_____________
;第二层(从第2段至第14段“他们以为……”)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从第15段“放他妈的屁……”至文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禹从外地巡查完灾情回到京城,决定改用“导”
的办法治水
京城水利局官
员为从外地考察回来的官员接风,他们肆意挥霍、粉饰苦难
大禹从外地考察回来在水利局听
取官员们的考察汇报
大禹不顾守旧大臣的反对,决定改变过去“湮”法而采用“导”法治水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小说中的大禹形象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外表 ,二是____________
,三是 。
第三步:抓住时空,初识环境
大禹生活在 时期,当时民生 ,朝廷昏庸无能,官员及学者 。
第四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本文通过大禹经过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导”的办法治水的叙述,赞扬了大禹身上 的民族精神,借以激励国民的 。
坚毅寡言
苦干实干、亲
民勤政
勇于改革
远古
凋敝,苦于自然灾害
腐败、守旧
吃苦实干、公而忘私、锐意改革
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迪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
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
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
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
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带题细读,研练真题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答案 
①肖像(外貌)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语言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每点2分)
当堂练习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每点2分)
当堂练习
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
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 《故事新编》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知识拓展记忆
题型二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思维导航]一、知识储备 1.人物形象构成
人物形象特征 特征描述 典型情境
外 身份(职业、岗位) (2020·新高考全国Ⅱ)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位下岗工人,街头下棋高手。[《大师(节选)》]
地位(社会地位) (2020·全国Ⅱ)小说中的书匠是一位古籍修复师,知识分子。[《书匠(节选)》]
经历(人生阅历) (2019·全国Ⅱ)小说中的老舞蹈师夫妇经历过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辉煌。(《小步舞》)
[思维导航]一、知识储备 1.人物形象构成
内 性格(教养) (2019·浙江)小说中的“我”:乖巧、调皮、友善、有点矜持。[《呼兰河传(节选)》]
气质 (2018·全国Ⅰ)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赵一曼女士》)
心理 (2020·全国Ⅰ)小说中的尼克与乔治两位滑雪爱好者滑雪结束,在客栈告别时依依不舍和惘然。
(《越野滑雪》)
2.人物形象术语
(1)性格类
善解人意、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自尊自爱、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个性张扬、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于挑战、永不服输、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目光敏锐
(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唯利是图、孤芳自赏)
(2)拼搏类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
(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
(3)奉献类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
(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4)职责类
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严以律己
(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贪生怕死)
(5)品质类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宠辱不惊、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知错就改
(反面:爱慕虚荣、追名逐利、鼠肚鸡肠、投机取巧)
(6)大爱类
热爱集体、家国情怀、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壮志凌云、民族气节、舍生取义、浩然正气、无私无畏、深明大义、见识高远、顾大体识大局、舍生取义、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大义灭亲、疾恶如仇、扶危济困、刚正不阿、远见卓识
(反面:狭隘的爱国主义、有民族偏见)
二、思考方向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
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
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在具体命题时,有些考题要求只概括,不分析;有些考题要求概括之后再分析。所以要仔细审题,明确是概括(简写),还是分析(详写)。
[解题方略]一、命题分析明方向
类型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指定语段概括与分析型 (1)(2020·全国卷Ⅰ)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越野滑雪》) (2)(2020·全国卷Ⅱ)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书匠(节选)》] (3)(2016·江苏高考)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会明》) (4)(2015·浙江高考)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捡烂纸的老头》) (5)(2015·安徽高考)请依据画线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蓑衣》) 在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形象特点”“心理”“性格”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整体概括与分析型 (1)(2020·浙江高考)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雪》) (2) (2020·江苏高考)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少男》) (3)(2019·浙江高考)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呼兰河传(节选)》] (4)(2019·江苏高考)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表妹》) (5)(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 从全文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特点”“性格”“品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规范作答保精准
人物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
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形象特点不仅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还包括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2018·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一曼女士
阿成[注]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当堂练习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对点题型
1.主要人物:赵一曼
(1)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文人的气质:①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②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③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
军人的冷峻:①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②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③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A.常规题型——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
精准分析
简要概括
当堂练习
点拨关键
1.精准审题
(1)分清题干“性格”“形象”“心理”用语的不同。
“形象”包括人的外在特征(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和内在特征(性格特点及心理特点),以性格特征为主。
“性格”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宽泛内容的特征。“心理(心态)”是性格中的一部分。
(2)分清“概括”与“分析”的不同。
“概括”只要求写出形象、性格或心理特点,“分析”则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具体分析其由来。
3、2018年《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问题转换:
小说为什么要安排历史和现实两部分内容交织穿插?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作用?
谋篇布局
历史角度 ①赵一曼女士在监狱病房的情况,以及她教育感化护士和卫兵的情况;②赵一曼女士逃出监狱后被捕牺牲的情况;③赵一曼女士写给儿子宁儿的信
现实角度 ①“我”在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医院查阅有关赵一曼女士的资料;②赵一曼女士纪念碑环境幽静,周围种植着松树;③在珠河县“我”遇到一位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
当堂练习
答: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交织带来的艺术效果)
当堂练习
3、2018年《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结
回顾小说人物形象术语
回顾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方法
题型三 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形象 作用
主要人物 情节作用 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主题作用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用意,所以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必须考虑主题。
社会作用 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正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次要人物的 作用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叙述人称,真实可信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使用第一人称时,更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作为见证人,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物象 自身作用 物象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环境作用 物象衬托了环境,要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人物作用 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
情节作用 一些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点题作用 物象揭示深化了怎样的主题。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二、思考方向
由上表可知,形象作为小说的要素与小说情节、主题、环境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作答形象作用题要有发散思维,时刻注意考虑小说各要素间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问题。[解题方略]一、命题分析明方向
类 型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主要人物作用型 (1)(2015·浙江高考)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 (2)(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考查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作用”“用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次要人物作用型 (1)(2016·全国卷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 (2)(2013·湖南高考)“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未婚妻》) 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次要人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物象作用型 (1)(2017·江苏高考)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2)(2014·全国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鞋》) (3)(2013·全国卷Ⅰ)“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考查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物象”“作用”“意图”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规范作答保精准
二、掌握人物形象试题的审答规范及关键
(2018·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一曼女士
阿成[注]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当堂练习
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故事的讲述者,作为“有限视角”,便于展开对话,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2)线索人物:穿针引线,便于全方位地展现赵一曼女士的形象。
(3)更有利于表现主题,借“我”的活动及感受,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启示人们思考英雄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当堂练习
(2016·全国卷Ⅲ)玻 璃 贾平凹
当堂练习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是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一样,重点是分析作用。“我”有四重作用,当认真体会和把握。
①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②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小结
回顾小说人物作用术语
回顾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