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5讲
小说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语言题2种常考题型。
2.品味小说语言,能准确把握此类题型的命题方向和思考方向。
3.学以致用,通过练习把握巩固知识点。
问题反馈
(1)品味小说语言答题思路不清
小说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小说作者的语言,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高考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层级,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两方面在高考小说命题中,呈现两大题型:一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语言离不开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和对语句所用艺术手法的欣赏,所以,要解答语言题,必须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
CONTENTS
素养提升训练
题型一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题型二 品味语言艺术
题型一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思维导航]
一、知识储备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一种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相应的,小说中的重要语句也有两种,一种是体现人物个性的语句,一种是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
二、思考方向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解题方略]
一、命题分析明方向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1)(2016·山东高考)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琴声何来》) (2)(2014·江西高考)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抻面》) (3)(2013·重庆高考)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枪口下的人格》) 题干中往往有“解释”“理解”等作答动词和“语句”“句子”“含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规范作答保精准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2步骤”
当堂练习
(2016·山东高考,改编)
解释画线处的含意。(2分)
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本题属于理解重要语句含意题。由题干中的关键词“解释”“画线处(句子)”“含意”可知,本题重在考查作品中作者叙述语言的含意,这就预示答题要仔细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
第二步:抓角度,析内涵
根据句子的特点,理解其含意需从修辞手法和关键词两个角度入手分析。
[规范解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修辞手法 比喻手法
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是“抬起”“通过”等动词,写出了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解释画线处的含意。(2分)
答案 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马骁驭已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类题拓展
三维设计P33 2021年全国甲卷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
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及文本主旨的能力。“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句话说明普希金去世时,是各种痛苦压倒了他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根据原文“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可见,作者认为普希金的巨大痛苦是来自于时代与社会,而不仅仅是个人原因。从结构上看,这句话与标题“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相呼应。从主旨来看,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通过普希金人生悲剧,抒发对痛苦与人生的思考,“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这句话串联起全文的情感与作者的思绪,是统摄全文的“文眼”。
题型二 品味语言艺术
[思维导航]
一、知识储备
不同人物,不同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或幽默,或庄重;或委婉含蓄,或直来直去;或简洁,或啰唆;或羞羞答答,或大大方方;或粗野,或文雅。
不同作者,不同语言风格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等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饰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二、思考方向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要注意思考语言本身的特色,切不可走偏到分析语言表现的人物个性方向。
三维设计P148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解题方略] 一、命题分析明方向
类 型 设问形式 设问特点
赏析语言风格型 (1)(2020·浙江高考)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雪》) (2)(2019·浙江高考)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呼兰河传(节选)》] (3)(2018·全国卷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有声电影》)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赏析描写技巧型 (1)(2017·山东高考)本文第 ~ 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七岔犄角的公鹿》) (2)(2016·山东高考)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琴声何来》) 即赏析语言的描写角度、遣词造句、修辞等技巧,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规范作答保精准
品味语言艺术“3角度”
另外,语言风格的分析还要注意三个特色:
(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语体特色。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当堂练习
[例2] (2020·浙江高考)
阅读《雪》一文(文本见“第4讲例3”),完成下面的问题。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规范解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语言运用的手法 用词方面:画线部分用了叠词、拟声词,如“簌簌”“沙沙”等来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修辞方面:画线文字写月亮升起暗示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对环境的摹写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或象征色彩。
语言风格 语言整体上具有美感,有诗的特质,如“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这一拟人化的描写表现了波塔波夫内心的悸动。
阅读《雪》一文(文本见“第4讲例3”),完成下面的问题。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答案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每点1分,答够3点4分)
类题拓展
2017年全国卷3 《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
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当堂练习
[例3] (2017·山东高考)
本文第 ~ 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规范解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语言描写技巧 、 段主要是动作描写, 段有神态描写,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公鹿胜利后“骄傲地扬起头”等细节,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绘,生动传神。
语言运用手法 ①运用比喻,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②运用衬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衬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
本文第 ~ 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动作、神态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公鹿胜利后“骄傲地扬起头”等细节,生动传神。(2分)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1分)
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衬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1分)
小结
回顾品味语言艺术答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