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美术下册19.清明上河图(浙美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美术下册19.清明上河图(浙美版)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5-10 15: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清明上河图 四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浙美版)
一、教材分析
中国的传世名作精彩纷呈,本次教学解读的作品是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巨作,其作品内容丰富,描绘刻画逼真,构图严谨,笔法细腻,在长达528厘米的画卷中细致地描绘了800多人、70多辆车、20多艘船、房屋城楼20多处,体现了北宋的独特人文和建筑特色。大量的人、物的安排体现着画面的疏密、动静、繁简。作为中国的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在北宋哲学、美学的“格物致知”的引领下,作品的解读和教学也须紧紧围绕其要点展开。虽不能完全肯定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通过解读作品内容、比较作品内容类别、解构核心画面,试图和学生一起体会了解美术创作的一般形式和要点,通过视觉转换感知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借助游戏活动的方式尝试走进传世名作,体会作品的风格元素和画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该时期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形成问题意识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语言和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美术学习和语文学习结合在一起,达到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他们对一些传世名作有所知,但了解不全面,一些学生对于这些色泽暗淡的作品没有兴趣,主要是欣赏的角度和方法不到位,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找到合适的点来突破,从而让他们走进美术作品之中。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分段读画、拼画活动,尝试了解作品内容的基本信息,感知作品中人物造型表现之巧妙。
2.通过人物的分析、比较,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感受人物造型、表现的隐喻和作者创作的意图,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等。
3.通过主题欣赏的方法走进传世名作,找到同类名作的识图策略,从而体会艺术创作和时代之间的微妙关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现实主义人物绘画的表现和理解。
难点:人物造型、形式和创作意图之间的隐喻表达。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道具及《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实物。
2.学具:《清明 上河图》作品打印稿。
七、教学过程
(一)感知手卷形式,分段欣赏作品内容(预计用时10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手卷形式作品,请学生感受欣赏作品。
(1)请大家课前聊天,每个学生做一个名字桌贴,并以折页方式呈现。
(2)“中国的绘画形式还有一种形式是卷轴,老师手上有一张,你们想看看吗?”
(3)教师展示作品的观看方式,像古人一般慢慢地摊开画面,一边慢慢地收起。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欣赏作品内容,已经将画分成了一个个局部,请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观看你手中的作品,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画了什么内容?如果有人,他们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习了《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但是对于美术作品,他们还不了解,对于中国的传统绘画更是不熟悉其真实的创作过程,包括创作形式、
内容和作品建构。因此在开课前设计这个环节,将作品分段解读,为熟悉完整的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拼接画面,展现完整作品及其基本信息(预计用时7分钟)
1.师生活动:教师:“ 大家刚才拿到作品的局部并进行了仔细地欣赏,你们想看完整的画面吗?”再现作品的完整画面。用幻灯片展示完整的画面,学生依次找到自己之前看的画
面所对应的位置,完成画面的拼接。
教师导语:在茫无尽的郊野,一群毛驴驮着炭远远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一眼就看到简单空旷的农舍,几棵高大的杨柳树带着我们慢慢地感受着郊外的美景。一群扫墓的人从小路回来了,受惊的动物和主人立马打破了安静的氛围。
此时远远地看见汴河两岸繁忙热闹的码头,汴京最主要的河流汴河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大大小小的客船、游船,一艘艘满载着货物的漕船,停在汴河的两边。人们有的在卸货,有的在划桨,有的在送别。各种店铺分布在两岸,还不时地传来各种嘈杂声。突然,一一个站在船艄上的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不远处还有一群人在急急忙忙地划着桨,远远地还看到了横跨在汴河上的虹桥和那些人们。穿过虹桥这里有当时最大的酒店。汴河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眼前,人们开始走进了繁华的集市。
脚店、时尚的酒楼饭店、忙碌的堂倌、凉茶铺、茶馆、毛驴、忙碌的人群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护城河的平桥上人们推着江州车,有的悠闲地聊着天,还有一支从西域而来的骆驼队正穿过城墙。热闹的汴河风貌逐渐地退去。
穿过城墙,繁华的街市里货物琳琅满目,来来去去的人们忙碌着,孙家正店、香醪、各种各样的店应有尽有,玩耍的、官员、挑担的、算命的、看病的、问路的人,形形色
色,画面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这就是全部的画面。”
2.教师活动:展示作品的全部信息,并介绍:这是北宋的一个叫张择端的画家画的一张画,叫《清明上河图》。画中一共有800多人,还有马车、动物、建筑等内容,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生活风貌。画面描写了当时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状况,展现了汴京两岸的风光和景象,整幅画大致可以分为郊外、汴河和汴京街景三大部分。提问:“ 这张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你觉得它是凭借画作的长和大而得名的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3.教师活动:介绍:北宋皇帝宋徽宗,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艺术天才,独创了瘦金体,艺术水平相当高。宋朝时曾实行谏言献策的制度。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作为画家的张择端想通过画面的物象和自己的创作意图间接的联系一起,直接表达某种暗含的谏言。
[设计意图]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更是从一般意义上的图像识读走 向文化理解的核心铺垫。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画面接龙的环节,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全部,展示作品的魅力。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出当时的文化制度:谏言献策,帮助学生从一般意义上思考图像的意义和创作的价值魅力
(三)解读内容,感悟重要人物的创作意图(预计用时15分钟)
教师活动:“大家都知道,幅画有一个中心,一般都在画面的哪里?我们先来看,这幅画的中心在哪里?都画了什么?”
(1)“老师发现他还站在了画面的中心区域:从比例上发现是焦点。”
展示虹桥场景人物,分析主要人物造型。
(2)教师展示船艄上的人物,并提问:“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人?他发现了什么?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他会喊什么?他向谁叫喊?”展示作品中的人物的呼应关系。
(3)“他站在哪里?稳吗?他周边的人是怎么样的?”
从场景人物组合表达上发现是焦点:幻灯片展示解构图像。
(4)“你看清他的脸部了吗?为啥作者把脸不多画出来一点让大家认识?”
(5)思考:“如此重要的焦点人物怎么画个后侧面,都看不到人的正脸呢,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画让你看懂了什么?”
(6)“他可能是谁?他这样描绘人物想向皇帝传达什么信息?画面中快要撞桥的船这一事件又有什么特别之意呢?”
[设计意图]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从图像识图到文化理解的关键教学点。通过图像的分解,一般意义上通过画面中心找到汴河上那个叫喊的主要人物,以一个点突破整
个理解的重点。美术的造型、表现、文化、创作意图融合在一起,从而突破学生的识图瓶颈。
(四)小组合作,发现理解其他人物的隐喻表达(预计用时6分钟)
“画家张择端可谓费尽心思去表现这些人物,可以说每一个人除了画面的形态之外,还都有自己的深刻寓意。思考:请你们从自己手中的画面上去找找你能理解的人物造型。”
1.开头受惊的动物和人物又是什么表达?什么?
2.悠闲的官兵、算命的系列人物、遮脸的行人又表达
3:从桥上的两队互不相让的队伍,能看清他们具体是谁吗?看看是什么隐喻表达?
“我们说文章要有豹尾,这幅画也是如此。你们能从结束部分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一种狠狠的鞭策和警示的表达吗?问路的人有什么含义?结束部分算命的人、问路的人、看病的
人组合在一起又是什么表达?”
导语:“艺术总是这样,既和生活心有灵犀,又从不将话说尽,留一半空间给你,让人在联想中慢慢回味。”
4.“这是一幅像谜一 样的作品,今天我们只是找了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 了分析。这幅画的题目是 《清明上河图》,你现在是怎么理解作品题目的?”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自我展开高级图形识图的检测期。
通过前面的引导式、谈话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发现作品中创作的人物的高级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学生对这些“传统的、乌黑的、不清晰的”画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思考。
(五)重新思考作品,点亮你心中那个重要的角色和他的寓意(预计用时5分钟)
导语:若想品尝原汁原味,只能埋身于原作去发现。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作品的建筑、事物、动物、价值等方面进行品读,每一次碰撞都是一次新的品读。请每一个同学用手电筒-起找到你要读画的焦点,走进那幅栩栩如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作品体系庞大,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一节课的学习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学习,也为学生以后读类似的作品或者再读这幅作品给予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帮助学生批判性、自主性、建设性地理解作品,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态和寓意。
菜单式教学建议
(一)导入环节
1.创设情境:
“早就听长辈们说,故宫所藏《清明上河图》这幅名作特别了不起。在故宫展出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热情高涨,连夜排队,但每个人观看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你们觉得这是怎么样的一幅画呢?”
2.“一般情况,你们看到的美术作品有几个人? 10 20 100 500 700个人以上的作品你们见过吗?听说《清明上河图》上画有800多个人物,你们觉得会是怎么样的作品?”
3.出示高空俯视图,请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地方。 (回答:汴京。)“你知道1000多年前宋朝的汴京是怎么样的吗?老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1001年前的汴京去看看当时的风土人情。”
(二)实施环节
1.这幅作品画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是怎样表现的?
2.那么多人物在画面中做什么?画家怎么描绘的?为什么要这样描绘?他想突出什么主题或意图?
3.作品中的屋舍、城楼、树木描绘得如此丰富,人物和动物却不同,好像到处都是含蓄的、隐约的,为什么?
4.这幅作品画的是宋朝,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是比较发达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我们今天该如何欣赏这幅作品?它有什么更深沉的意义吗?
(三)作业环节
1.假如你有奇特地穿越时空的功能,回到宋朝,你会怎么表现这些问题?
2.用今天的眼光,你对这幅作品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清明上河图》的题目五个字可以怎么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