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2.谈中国诗)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2.谈中国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16 17: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 谈中国诗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谈中国诗》原载《大公报》综合第19、20期,出版于1945年12月26、27日。这是钱钟书于当年12月6日在上海美军俱乐部的讲稿节译。结合钱钟书一生的文论思想可以看出,钱钟书在这篇文章中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某些文论思想,侧重于发现中外古今文论中的契合之处,而不是强调中国文论的固有特点,并以比较的眼光看待中西方诗歌创作的异同。
《谈中国诗》在钱钟书的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是一篇重要文章,其中所谈的侧重点是“中国文学跟英美人好像有上天注定的姻缘”,“中国诗不但内容常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他指出:“所以,(给)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由课文内的这些文句可见,钱钟书在这里所关注的“姻缘”或者“暗合”,就是中外文学的契合之处,但是要想得到它就须有一种比较的眼光,因为:“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其像外,得于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字词梳理
1.字音
蹴(cù) 数见不鲜(shuò)(xiān) 譬(pì) 梵文(fàn)
怅(chàng) 哉(zāi) 槛(jiàn) 挚(zhì)
涕泪(tì) 单薄(báo) 叫嚣(xiāo) 咻(xiū)
2.词义
凑泊: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物我合一,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的意思。
羡妒:羡慕嫉妒。
逍遥:不受约束、自由自在。
逻辑:思维的规律。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剖析: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剖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作者以印度愚人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剖析: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对诗歌的解读成为读者自我的一种感悟的过程。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剖析:中国诗与西洋诗以比较的方式进行探究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一个“咬”字用得非常幽默而深刻,好像是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剖析: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这样的一种相同是基于中外诗歌的共通点上的。如果浅尝辄止就开始对外国诗进行批判是肯定不对的。
二、重点语段
1.“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至“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剖析:这一段交代了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必须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作者认为,评价一个中国诗人,单以一两句话来下结论是不一定恰当的。他必须要“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有这样,那才是真正具有文学的良心,具有适合评判文学作品的能力。
2.“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至“流毒无穷地聪明”。
剖析:这一段是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根据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按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顺序进行的,而作者认为,中国诗的发展特点刚好与此相反,是按抒情诗——戏剧诗——史诗的顺序而进行:“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所以“中国诗一蹴而至最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其总体特点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结构简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至“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主旨浅探
这篇文章主要谈了四点: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全篇体现了学者散文以理服人,以知启人,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的特点。本文是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全篇都是艺术的谈笑风生,具有学者的幽默和风趣,品味高雅,绝无插科打诨的俗气。
文法览胜
《谈中国诗》的文意解读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自己的根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与综合。其结尾更是深蕴无穷。如上文中已经将中国诗的有关问题作了交代,结尾应该作出结论了,作者却暗示说,中国诗不过就是中国诗罢了。好是自然的好,但这是要根据不同的人而言的,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深,那么它的优点就越突出。反之,如果你并不打算了解它,那么,它也就公说公有理了。就好像人们对待巴儿狗一样。巧的是,作者这里还隐含着对那些持论不周,而又不学无术的人。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诗的本身。如果你不信这一套,就让哈巴狗来咬你。让“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只有把中国诗放在一个对比的天平上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
钱钟书语言之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文也不例外。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词,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不乏多姿多彩。而这一特点的构成乃是由钱氏的比喻得来的。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此外如让“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不可轻信“‘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等等,无不惊警动人。阅读中要细细品味。
——节选自金传富讲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