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 读《鲁滨逊漂流记》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贵族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和编辑家。她早在少女时代,就能一目十行,用收割机的速度阅读文学作品,连莱斯利也不禁惊叹女儿是在“吞噬书籍”。他看出女儿将来会成为一位真正的作家,给女儿的忠告只有寥寥数语:“阅读你喜欢的书,因为你喜欢它,绝不要假装赞赏你并不赞赏的东西。”——这是他在读书方面唯一的教诲。
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在读《鲁滨逊飘流记》时所产生的感受,对广大读者进行了一次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情感上的教育。在文章开头,作者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形容了优秀的作品给人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往往是痛苦的,因为作家正确的先进的思想对我们狭隘的偏见造成了冲击。然后作者以读《鲁滨逊飘流记》为例,通过对小说的独到见解,从中发掘出了深刻的道理,包括人生、审美、价值等。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优秀的作家眼中的优秀作品的形象,而这些视角和方法对我们无疑是极具教育意义的。
字词梳理
1.字音
驯养(xùn) 侮辱(wǔ) 模糊(mó) 鹦鹉(yīng)
曝晒(pù) 谨慎(jǐn) 炫耀(yào) 庇护(bì)
2.词义
赏玩:观赏游玩。
井然:形容整齐的样子。
庇护:袒护,掩护。
质朴:朴素,淳朴。
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透视:①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自然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②利用荧光学方法的检查;X光检查。③比喻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中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在中国指民族资产阶级。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怎样扭动身子绕来绕去,悠悠闲闲随意赏玩,末了总有一场孤独的战斗在等待我们。
剖析:读者在面对作家的作品时,可以以各种心态来进行阅读:阅读、赏析、思索之后有所得。若是把作品比作一座宝山,浅层次的阅读一如在宝山“扭动身子绕来绕去”;赏析犹如在宝山“悠悠闲闲随意赏玩”,在门径处徘徊;若想入宝山不空手而归,必须对作品一思、再思、三思,思考的过程是寂寞且孤独的,是一个人的战斗。
2.只要牢牢抓住这一点,这场战斗似乎就会以胜利结束。
剖析:“这一点”是指作家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看见的东西却不一样大。即作家描写同一物事时,因为视角不同,见诸笔端的文字会迥然不同,文字中渗透的情感亦会有差别,爱恨不同。沿着作家的思维出发,犹如打着手电筒前行,容易寻找作家写作的动机。
3.于是,我们感到厌烦——从一个崭新的思想能捞到什么愉快或娱乐呢?然而,有时一种罕有的持久的愉快却诞生于愤怒、恐惧和厌烦。
剖析:作家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理念、信仰凝聚在文字中,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是被动地面对作家的情感思维。当作家情感的洪水汹涌而来,而读者自身旧有的思维堤坝无法抗拒时,难免会有愤怒、恐惧和厌烦的情绪。但是新旧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除了阵痛,还有喜悦和豁然开朗、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持久愉悦!
4.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
剖析:对于鲁滨逊而言,荒岛没有大自然的“灿烂的紫色”——浪漫情愫。左手是干旱,右手是水源,鲁滨逊在大自然的两手之间疲于奔波。而鲁滨逊自己,顶上中产阶级的光环悄然遁失,从人到动物,为生存而奔命,成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之下的自我奋斗的动物,这便有了悲情的意味。全知全能的上帝“萎缩”了,他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这就暗示我们,在荒无人烟的孤独岛屿,上帝会随着生存的困难程度增加而逐渐淡出主人公的视野。宗教信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生存法则。
5.即是说,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人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
剖析:所谓“先人之见”是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大自然是孕育生命、繁衍浪漫与温情的地方。笛福抽出以上一切,通过鲁滨逊的遭遇告诉读者:上帝死了;大自然重要之处是可以提供解闷的会说话的鹦鹉;埋葬死者,不是出于道义,而是尸体在烈日曝晒下会发臭。
6.于是,笛福重申前景只有一个普通的瓦罐,借以劝说我们去看遥远的海岛,那人类的灵魂的寂寞去处。
剖析:这里的“普通的瓦罐”是代表《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所坚持的透视法(描写事实,追求真实感)中的对象世界,是一种象征物。而通过这个“普通的瓦罐”,读者却可以看到或了解作家笔下的真实的世界和作品中主人公的寂寞的灵魂,这些都会直接地影响作者的感受,以达到“感同身受”,这也是一部伟大作品的魅力所在。
二、重点语段
1.对于这个人来说,人类是巨大的,树很渺小;对于那个人来说,在背景的衬托下,树是巨大的,人类微不足道。看来的确如此。因此,作家们可以生活在同一时代,看见的东西却不一样大。
剖析:作家眼睛中的世界是七彩斑斓的,这个人从花开花落中体味的是“一花一世界”,那个人从叶绿叶枯里体悟的却是“一叶一菩提”。而这些都是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造成的。
2.因为,我们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那是由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偏见形成的,因此,与我们自己的虚荣和爱好紧密相连。如果有人耍花招,搅乱了我们私人的和谐,而不感到受了伤害、侮辱,是不可能的。
剖析:读者对身处的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贯穿我们的头脑,与血肉相连,与呼吸相融。这种看法往往还和我们的虚荣心和个人癖好联系在一起,当作家“耍花招”,用渗透在作品中的思想冲击我们的视觉神经时,我们固有的传统观念、思维与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相交锋,必然有“水火不容”的疼痛,“和谐”由此被破坏,“伤害”“侮辱”因此产生。
3.从“于是,笛福重申前景只有一个普通的瓦罐”到“它为什么不能同样圆满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有任何理由吗”。
剖析:瓦罐只是一个象征物,它是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世界的一个真实浓缩,多角度透视瓦罐,观察它的质地、土质、硬度,其实就是观察我们身处世界的方法,要真实、简练、精致地还原万象。一旦掌握了这个透视法,哪怕重重烟树,浩浩云山,星辰下,涛声里,我们也不会有迷失方向之感,反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顿悟。这段话启迪读者除了要用正确的方法欣赏作品的同时,如果掌握了这种透视法,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感受纳入笔端。
结构简析
课文共有5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在探讨小说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必须掌握这位小说家的透视法,但是由于作者把自己的透视法凌驾于读者之上,读者往往感到受到伤害。
第二部分(第3—5段):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子,深入细致地论述第一部分提出的论点:“凭借不偏离地讲述在他看来的真实——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使他的主要品质产生效果,即真实感”。
主旨浅探
本文用生动的、妙趣横生的语言叙述了作者自己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的深切感受,使没有读过此书的人也产生了耳闻目见的感觉。同时作者在文章开始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在读作家的作品时应该与作家作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应该抛弃个人的狭隘和偏见,深入作品之中。这篇读后感,与其说是对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的看法,还不如说是对广大读者在读书时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的启示和诱导,这些经验是作者在长时间的阅读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是对读者无偿的奉献,在娓娓道来中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文法览胜
吴尔夫的《普通读者》
维吉尼亚·吴尔夫的主要评论文章收进了她在生前亲自编订的名为《普通读者》的两本文集里。这两本书的开头引用了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约翰逊博士的一段话,说明书名的来源和含义:“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在我是高兴的事;因为,在决定诗歌荣誉的权利时,尽管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也起着作用,但一般来说应该根据那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常识。”(《格雷传》)吴尔夫谈到她这部书,也说它是“一本并非专门性的评论著作,只是从一个作家的角度,而非从一个学者或批评家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偶然读到的某些人物传记和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我自然常常会对某一本书发生兴趣,但我也常常为了自娱而随意读一读、写一写,并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
《普通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英国一批著名作家和一些我们还不怎么熟悉的作家的生平、作品、写作生涯、逸闻逸事等等,使我们读来饶有兴味,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作家的进一步了解。对这些文章细细读去,还发现作者在研读、评论过去的作家和作品时往往想为自己正在试验的意识流手法寻找借鉴和营养。
她的评论文章语言较为平易、流畅、好懂。这是因为作者写这些文章时不像写小说那样惨淡经营、刻意求工,反倒更富有自然之趣。而且,她在评论往昔作家作品时并不固守某一理论的樊篱,没有教条气,不带成见,只是无拘无束地谈自己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的这样或那样的印象,所以,有人说她的评论文章是“印象主义”的散文。读着这样的文章,我们好像是在和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向我们聊天——许多有关文学、人生、历史、妇女的大问题、大事情,她都举重若轻地向我们谈出来了;话又说得机智而风趣,还带着英国人的幽默、女性的蕴藉细致,让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