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9 春末闲谈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文章从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毒害小青虫,使其“不死不活”“不动不烂”,既无抵抗之力,又能保持新鲜的状态,以作为幼蜂的食料起笔。然后用联想的方法,从细腰蜂的麻醉术转到中外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上,揭露了古今中外反动统治者为使人民成为“不死不活,不动不烂”供他们享用的猎物而采取的麻痹人民的种种“神奇妙方”。但这些“妙方”却不如细腰蜂的毒汁那么灵验,因为人民的思想是无法禁止的。文章结尾,以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使得“阔人的天下一时难得太平”的故事,歌颂了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
字词梳理
1.字音
衔着(xián) 蜾蠃(guǒ luǒ) 螟蛉(míng líng) 窠(kē)
孵化(fū) 解剖(pōu) 唯辟(bì) 螫(shì)
食人(sì) 卓然(zhuó) 棘手(jí) 轶(yì)
嘉猷(yóu) 苍颉(jjé) 绝祀(sì)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义
伦:类。
左近:附近。
劳心:从事脑力劳动。
劳力:从事体力劳动。
挺生:挺拔而出。
流弊:长期流传下来的弊病。
发见:发现创见。
轶出:超出。
求诸野:求之于野,从民间寻求。
华夷之限:中国与外国的界限。
奉为师法:尊奉为学习效法的对象。
旷达:心胸开阔,达观。
考据:根据资料,考核证实文物、文献中有关史实、文字、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并作出一定的结论。
异说:即异端,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理论。
并驱:一齐驱马奔驰,比喻齐头并进,不相上下。
窃:谦词,用在表示自己动作的动词前,有私下、私自的意思。
遗老: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老人。
至道嘉猷:最好的治国学说和规划。猷,计谋,谋划。
反朴归真:即反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其本来的质朴状态。璞,未经雕琢的玉。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我记得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作食料的。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
剖析:揭示真相的观点被当作“异说”,前辈们不予采用,却顽固地相信“经典之说”,影射了封建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专制,表明人们的思想所受禁锢之深。作者在这里运用反语,其实真正的“异说”应该是前辈们所说的,但对于在封建思想的毒雾中浸迷太久的“前辈”来说,或者说对于那些想愚弄百姓思想的“前辈”来说,任何科学的论断都是异端邪说,作者在此是欲擒故纵,最后再以辛辣幽默的讽刺之语引出正确结论,以达到批判的目的。
2.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剖析: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细腰蜂捉虫的画面,而且活脱脱地勾画出统治阶级欺骗人民、愚弄人民的虚伪险恶的嘴脸。语言鲜活、有生活情趣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如“一拉一拒”“慈母教女”“不识好歹的毛鸦头”等。而且在这些语言的背后都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性思辨,读后忍俊不止的同时,更能体会出作者所揭示的道理的深刻、嘲讽的到位和行文的独特风格。
3.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
剖析:“将来”限制时间,“是否”表不确定,“不”从反面说,“至于”表示事情一般不会如此。这些限制词反衬了下文所揭露的这些在中国已是事实,而且已存在上千年,自古有之。
4.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自“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
剖析:这一句又一次解释了上文“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的根本原因。和细腰蜂相比,“治人者”更贪婪,他们不仅要一时地享用“被治者”,还要长久地驱使“被治者”。“恭请”“极峰”“赏收享用”都是讽刺笔法,让人想象到“治人者”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痴梦。
5.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
剖析:鲁迅先生在《春末闲谈》的姊妹篇《灯下漫笔》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参照理解: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6.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
剖析:这是模仿统治者的口吻说的。人能说话就会传播思想,就会声讨反抗,而写成文章则流传更久远,范围更广泛,战斗力更强大。因此“说话”和“做文章”都使统治者畏惧,是要禁止的。
7.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
剖析:揭露讽刺了辛亥革命后反动统治者仍然奉行封建等级制度,以制帽勋章等手段来区分社会地位的现实。“窄人”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幽默风趣。
8.但有了太多的“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也许有特在例外的希望;况且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
剖析:抨击了“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自甘沦为统治者的奴仆和走狗,炮制谬论为统治者麻痹人民服务。揭露统治者所谓“精神文明”的本质,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醉术”,使人丧失思想和斗志,而变成行尸走肉。
二、重点语段
1.“殊不知”至“与蜾蠃并驱争先”。
剖析:“黄金世界的理想”指统治阶级企图让人民永远受他们的奴役而不反抗的妄想。为了这个妄想,他们从理论上编造出所谓的“唯辟作威,唯辟作福,唯辟玉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圣贤之言”,麻痹、迷惑人民,以达到他们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合法化的险恶用心。但人民毕竟不是青虫,统治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不能让人民不活以被治,又不能让人民不死来供养他们。所以统治者所施行的各种麻痹术总“不能十分奏效”。作者说“将来未可知”,只是虚晃一枪,实际上是肯定将来一定也不会有“十全的好方法”。
文中直接引用“圣贤之言”,意在批其荒谬反动,“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十全的好方法”“万物之灵”“可贺”等均为反语,是对统治阶级及其痴心妄想的讥讽。“与蜾蠃并驱争先”更是辛辣讽刺,言统治者与虫豸无异。
2.“于是我们的造物主”至“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剖析:这“三恨”是有先后次序的。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这样就一劳永逸了。既然不能永远分清,那就求有一枚毒针来麻痹“被治者”。偏没有那样有效的毒针,因为“被治者”是有思想的,因此“治者”就恨不得砍去藏有思想的脑袋,但这又不能动作了。这样看来,造物主当然“可恨”了。从“三恨”我们看到了统治者费尽心机,反动本性逐步升级。这“恨”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他们的地位是不可能“永久稳固”的,他们的统御也不可能“永久省了力气”,他们的天下不会“太平”。“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主子’”是作者对统治者炮制的封建迷信的顺手一击。“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生动地刻画了统治者为了“暂时维持阔气”而惶惶终日,不得安宁的丑态,让人在讽刺幽默之中看到统治者必然失败的结局。
3.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的好国民又不同。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剖析:这一段是对至死不屈于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人民的反抗精神的热情讴歌,表达了对人民的力量的信心和乐观态度,是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辛辣嘲讽,他们的反动统治难以安稳,也不会持久。
结构简析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一层(1—2段):生动地讲述了细腰蜂捉螟蛉做儿女的传说和场面。
第二层(第3段):以科学研究揭示细腰蜂捉青虫做食料的真相。
第二部分(4—6段):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中外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第一层(4—5段):揭露了中国古今统治者麻痹人民的种种“治术”及其失败的事实。
第二层(第6段):剖析了外国统治者的“麻痹术”及其失败事实。
第三部分(7—8段):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治术”终将失败,人民群众必定胜利。
第一层(第7段):讽刺了统治者不能遂心得愿而日夜不宁的丑态。
第二层(第8段):指出砍了头颅仍能服役只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而已,借刑天的神话传说热情歌颂了人民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主旨浅探
本文以虫喻人,谈古论今,用形象化的语言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永久地奴役人民群众而采取的种种“治术”的拙劣及其反动本质,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念。
文法览胜
“闲谈”正说,寓庄于谐
本文题名“闲谈”,思路无拘无束,结构活泼富于变化,但“闲谈”的背后是“正说”,是寓庄于谐,阐发了深刻的思想。“谐”首先表现于本文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本文的知识性体现为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实例。文章从细腰蜂的民间传说到科学家的精密观察;从古代圣君贤臣的愚民论调到现代“特殊知识阶级”的“特别发见”;从中国的各种麻痹术到西方专制的覆亡,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熔于一炉,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本文的趣味性又是和知识性紧密联系的,细腰蜂、青虫的传说和科学结论以及刑天的传说等许多事例,都饶有趣味,加上作者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叙述剖析,使文章更富理趣,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本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不仅令人信服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给人以多方面的教益,发人深省,而且有很强的可读性,引人入胜,充分发挥了杂文的艺术表现力。
鲁迅杂文的强烈战斗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具有辛辣讽刺、幽默风趣的特点。本文“谐”的第二个表现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反语,语言幽默风趣。比如六、七两段,“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明明是专制压迫手段,却称其为“至道嘉猷”,而且“固无华夷之限”,统治者在本质上原无二致!“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即向无风潮”,所以“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这方法也是对的”,把“不许开口”说成是向猴子虚心学来的妙法,把取法于猴子的大倒退的可笑行为肯定为“反朴归真”。这种幽默风趣的反语辛辣讽刺了统治者的荒谬可笑。但是,统治阶级终于没有细腰蜂的毒针,为维持天下“太平”,只得“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这就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处心积虑、心劳日拙的丑恶嘴脸。幽默风趣的语言、反语在文中比比皆是,把深刻的批判、愤怒的抨击寓于生动的表现、冷静的嘲笑和尖刻的讽刺之中,令读者回味无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